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鲁迅与当代中国化毕业论文

2013-07-14 01:18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鲁迅与当代中国化毕业论文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作者小传:贺仲明,1966年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作者小传:贺仲明,1966年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专著有《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何其芳评传》、《真实的尺度》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核心提示: ◎既不俯视,也不仰视,而是平等地来看待鲁迅。这是我们今天应该有的立场。

  ◎时代的发展更显示了鲁迅人格魅力的伟大,鲁迅思想对我们今天依然有深刻的意义。

  ◎除了要继承鲁迅,我们还需要发展鲁迅和超越鲁迅,这样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才能继续向前发展。

  谈到鲁迅,其实我们大家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鲁迅的形象,因为鲁迅在历史上曾经以不同的面貌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五六十年代他曾被作为政治文化的代表,“文革”中曾被曲解为政治专制的工具,被神化。近年来,他又多次受到攻讦。我觉得,在距离鲁迅生活年代快一个世纪的今天来谈鲁迅,完全可以更客观更冷静,祛除外在的影响,回到鲁迅本身。既认识到他的伟大处,也认识到他的平凡处。既不俯视,也不仰视,而是平等地来看待鲁迅。这是我们今天应该有的立场。

  平凡与伟大:鲁迅的生平

  鲁迅(1881—1936),其生活道路并不复杂,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无非是一个普通文人,一辈子以文字为生。生命也比较短促,只活了55岁。留下了300多万字的文字,其中大多是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也有不少针对时弊的杂文。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小官吏家庭,13岁时家道中落,后外出求学,18岁时曾在南京求学2年,后留学日本。回国后,长期在教育部任小官员,在大学兼职,后自由职业,完全以文字为活。他外表冷峻,不善与人交往,朋友有限,敌人众多。生前虽声誉很高,却争议甚多,毁誉并存。在他生活中唯一有吸引人眼球的是其爱情和婚姻生活:26岁时奉母命成婚,感情一直很疏离,几乎没有在一起生活;1923年认识学生许广平,后相爱结婚。因此,对他有过新旧道德观念的争论。

  但是,鲁迅去世后却声誉甚隆。葬礼上他被盖上“民族魂”的大旗,数万人自发去送葬,长达2里余。这种场面,在文人中很罕见,说明大家对他的爱戴。后来他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现代思想的影响。这么多年来,研究鲁迅的书籍数百部,论文数万篇,有许多学者专门研究鲁迅,其思想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一直到今天,我们谈论中国社会,依然绕不开鲁迅,这确实证明了鲁迅思想的深刻和伟大。

  责任与智慧:鲁迅的生活态度

  要认识鲁迅,除了其生平,应先了解其生活立场和生活态度,从其生活态度一面可以看出鲁迅的人格力量。其中,“爱”和“责任”是其核心。

  1、对民族和人民的热爱。鲁迅外冷内热,感情很深。如对故乡的感情,《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表现很充分;对家人的感情,对母亲孝顺,对妻子、对儿子都体现了很深的亲情。对老师章太炎、藤野先生都很尊敬。对朋友、学生更是热情关心,如对叶紫、萧军、萧红等青年多方面的支持。尽管多次被人利用和背叛,有“无物之阵”、“人言可畏”之感,却始终不改。

  更深广的爱是对民族和祖国的爱。忧国忧民,对民族现实和未来的忧患意识。其人生道路的选择可以看出,从学水师、矿物到学医,到最后“弃医从文”,这种变化背后体现的是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思想。这也决定他的文学观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一切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

  2、强烈的责任感。他关注弱者,关注民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批判态度,决定了他与各时期的专制政治力量产生剧烈的冲突。日本留学时,他曾经参加过反清组织光复会。他是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1925年北洋军阀时代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事件,学生与校方、政府发生冲突,遭到军阀镇压,学生死伤无数,鲁迅支持学生罢课,以悲愤心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公开申讨军阀作为,声援学生,遭到恐吓和通缉。国民党时期,鲁迅同情受压制的共产党,支持作为受压迫者的左翼文学运动,发起成立“左联”。又发表对现实批评的签名,遭到国民党通缉,被列入黑名单,后被迫逃亡。他在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明确表示对“左联”战士的怀念,对国民党政府的批判。

  3、很强的政治和生存智慧。不是盲目出动,而是有智慧。辛亥革命前,光复会派鲁迅回国来刺杀满清大臣,鲁迅以母亲年龄大无人抚养推却了。虽在当时遭人非议,实际却是智慧之举。1927年国共合作失败后,有人希望鲁迅发声明声讨国民党,他意识到这一行为的没有意义,予以拒绝。

  文明批判与自我批判:鲁迅的思想内涵

  鲁迅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为什么到今天还要谈鲁迅,除了人格方面的魅力,更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思想贡献。具体而言,其思想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内涵: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他对“国民性”的揭示,深刻挖

  掘民族文化中的惰性,如自我满足、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等等。值得提出的是,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往往是与对中国封建制度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对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批判尤为突出:比如《孔乙己》对封建科举制度,《祝福》对“三从四德”的封建道德,《故乡》对现实军阀政治。他揭露了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合一性,揭露了它的虚伪和残酷——以“吃人”来概括中国历史。在当时知识分子中,鲁迅的揭示最为犀利,也最尖锐。

  2、对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这是更为深刻的思想,也是鲁迅超越于同时代其他人的地方。当时许多知识分子都以高高在上的“启蒙者”姿态自居,缺乏自我批判意识。鲁迅不一样,他有深刻的自我反思,认为社会要发展,知识分子要进行不断的自我启蒙。同时意识到自己背负历史的重负,有“历史中间物”的特征。《祝福》中对祥林嫂悲剧的揭示,不只是认为鲁四老爷有责任,作为新知识分子的“我”也有责任,就是一种清醒的自省。意识到自己的局限,于是时时催促自己前行。

上一篇:《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两个方向化毕业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