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些思考化毕业论(2)

2013-07-16 01:12
导读: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是满足不同层次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目前,在世界文化市场美国占了43 %,欧盟占了34%,亚太地区占了19%,其中日本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共占4%。中国面临的发展形势很严峻。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我们要深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因为只有新的文化创意才能将现有的资源变成知名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资源并不具有唯一性和独占性,只要有新的创意,任何文化资源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比如中国有花木兰传说、有西游记故事,但这些都被美国人、日本人的创意变成了知名品牌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张扬本土文化精神应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汹涌发展的文化市场,我们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抢占文化产业制高点。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是强化我国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21世纪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传播影响最为显著的时代。一个国家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否具有竞争力、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西方国家之所以掌握国际政治、经济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具备强大的广播、影视、报刊、出版、网络等传播能力。尽管我国媒体在传播科技的掌握和使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不大,但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并不全面,对我国的宗教、人权等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种种误解。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的文化传播特别是对外传播还没有达到与硬实力相称的水平。为了使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为更多的人所认同,从而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全面提升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大力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主要推动主体是各级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科研院所,实施的主要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强势宣传和直接教育。内容和形式都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这就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渗透力不足,而且缺乏有效而又持久的发展动力。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我们需要更多的参与主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人,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变被动宣传为主动参与,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具社会影响的科技进步的手段和载体,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善于利用网络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为一体的特点,发挥其综合优势。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中国大学排名
    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参与支持文化建设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全民族都来积极进行文化创造,形成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有坚实基础。也只有将文化建设的成果由全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目的才得以最终实现。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营造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的文化氛围。文化事业是大众的事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也就是要去努力发现不同层次的文化自觉,充分挖掘各个层次的文化潜力,实现国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要加强社会力量对文化建设,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和公益文化事业等方面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构筑社会文化心理中的主要作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宣传力量,承担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研究、宣传和普及等重要工作。要将社会力量纳入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形成政府投人与社会投人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人机制。再次,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人条件,推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积极利用民资、外资创办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建设。充分运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对文化建设投资或捐赠,形成文化发展的多渠道投人体制。进一步盘活文化企业现有资产,推进资产重组。最后,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上一篇: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分析化毕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