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现代意识观照下的可比性问题(3)

2013-07-19 01:00
导读:的一面,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同样不容否认,在我们的宇宙中,任何个别的事物都不是绝对孤立的,相反,均在特定程度上处在互相联系之中。即使差异再
的一面,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同样不容否认,在我们的宇宙中,任何个别的事物都不是绝对孤立的,相反,均在特定程度上处在互相联系之中。即使差异再大的事物,只要条件具备,也会呈现出亲和、契合、互补的趋势,一如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同元素的重新组合。由此,可比性的表述整个转移到了差异性上来。事物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并不因为它们有某种普遍性,而在于它们既有差异性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结合产生新的效应。两种现象或现象之所以有理由进行比较研究,就由于这样的比较研究能够导致新的的和认知的效应。它们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但关键在于它们进入比较领域后能营造出新的意境和义境,就像不同的物品进入化学反应后,会生成新的化合物一样。
  类似性的原理,还可以从的角度来加以阐释。维特根斯坦曾举各种游戏为例,作了有说服力的论述。他说,不要相信因为它们有什么“全体所共同的东西”,所以才统统被称为“游戏”。全体共有的东西并不存在,有的只是彼此的“相似之处”,并且即使“相似”也远不是全都相似。分别考察那些种类不同的游戏,会发现一些游戏和别的游戏有许多对应地方,但在和另外一些游戏对比时这些对应地方中共同处又丢失了,同时却有其它共有的特征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他称之为“亲缘关系”,又称“家族相似性”[5](P47-48)。显然情况极像家族的各个成员,差异和共性在不同层次以种种方式互相重叠和交叉着。维特根斯坦还专门提醒我们,对这一点,要靠“看”,而不是靠“想”去把握。无疑,他要我们直接面对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类似性和这里所说的“亲缘关系”或“家族相似性”意思是相通的。要构建比较文学的基础,办法并非去求证比较对象全体所有的共同性,而是在差异的前提下去发现它们各种组合、各种情况下可能有的亲缘相近。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由此,也从理论上解开了比较文学难以回避的一个困惑。当我们通过影响、接受、、译介等各个途径的查勘,梳理出不同国家的文学和文化彼此的交叉重叠的道路时,经常产生一个问题:这些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的独创性何在?作为比较研究的可行性的必要保证,我们业已论证过它们的普遍性根据,接下来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又是程度不等的共性的揭示与展现,因而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文学总在肯定二者的相同点。尽管不可能否认每个国家和的文学和文化的成就离不开本身的创造,甚至在细节上很有可能在强调这一创造,但实际研究分明又在削弱这一创造,这至少导致了上的矛盾。现在这一矛盾从根本上被消除了,因为比较文学的出发点已经转到了各国文学和文化的差异和特性上。比较文学丝毫不去抹煞这样的差异和特性,而只是关注在何种条件下它们会转化成类似性或亲缘性。
  类似性的提出,既为比较文学的学理根据奠定了新的基石,也使比较研究的机制和性质呈现了不同于往日的面貌。最重要的一点是“求同”的原则彻底被颠覆了,重点放在了“求异”上,“同”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或有限范围内才见得到的情况。比较文学现在贯彻的是“求异”的原则,或更确切说是“求实原则”,实事求是地描述比较对象“异”和“同”的复杂情况。
  就这样,比较文学的研究不仅回答了现代思潮的挑战,也为自己敞开了更广阔的空间,为让研究对象进入比较的领域提供了更多样的途径。很可能所谓的类似和差异,都不是简单的断语,也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统一和对立,相反接近一种谱系的展示,就像光谱那样标示出光线内在的衍射结构。在这个谱系中,各个文学现象间的不同特征,呈现出交叉、递进、重叠、复合、衰减、膨胀、跃迁……说到底,类似与差异,都只是在同一个谱系中的位置的距离,相隔较远可能就见出了差别的方面,相隔较近或毗邻可能就是类似。从而比较文学的学科研究,将形成一种谱系学式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形态。一句话,比较文学研究中有关同和异的分析,成了动态的标示,而不再是静态的界定。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参考文献】
  [1] 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0.
  [2] 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 马克·昂热诺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M].天津:百花文学出版社,200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上一篇:南宋永康学派与近代经世实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