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回回人与中西文化交流(2)
2013-07-21 01:02
导读:下几种: (一)天文历法 回回历法是公元7世纪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而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一种历法体系,又称"希吉拉历"或伊斯兰教历。据史料记载回
下几种:
(一)天文历法 回回历法是公元7世纪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而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一种历法体系,又称"希吉拉历"或伊斯兰教历。据史料记载回回历法于北宋初年传入中国。元代"至元四年(1267年),西域札马鲁丁撰进《万年历》,世祖稍颁行之。"[7]
白寿彝先生认为《元史·历志》所谓《万年历》与《元史·本纪》提到的《回回历》当系一物[6]。《新元史·历志》亦称"札马鲁丁之《万年历》,实即明人所用之《回回历》。"又谓"西域人札马鲁丁用回回法撰《万年历》,其法为默特纳国王马哈麻所造。"元代在天文机构的设置上实行双轨制,即在为回回天算家设立机构之前或同时,也为汉人设立了另一套天文机构。回回天文机构的设立和健全,使得通过各种渠道来此供职的回回天文工作者开始步入正规。其最初的工作主要是从相邻的伊利汗国马拉盖天文台学习和引进现成的天文成果,札马鲁丁所献《万年历》和七种天文仪器就是从伊利汗国引进的。邱树森先生认为《万年历》并非《元史》中多次提到的《回回历》,《回回历》是一种纯阴历的伊斯兰教历,而《万年历》"是流行于波斯地区带有浓厚托勒密体系色彩的回回宫分年历法"[4]。如果这一观点成立的话,元代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历法就不只是一种。
如果说回回历法在北宋或更早时间就传入中国的话,那时仅限于穆斯林宗教生活的需要。元时回回历得到统治者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由于"西域推测天象最精,其五星纬度又中国所无"[8],在元代一直被人们采用。元朝统治者第一次为回回天家设立了专门的天文机构--西域星历司。至元八年(1271年),元政府在上都创建回回司天台,秩从五品,后又改为回回司天监。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至元四年,札马鲁丁进《万年历》的同时,还向朝廷进献从波斯国引进的七种天文仪器,《元史·天文志》有一简单说明:1."咱秃哈剌吉,汉言浑天仪也。"2."咱秃朔八台,汉言测验周天星翟之器也。"3."鲁哈麻亦渺凹只,汉言春秋分晷影堂。"4."鲁哈麻亦木思塔余,汉言冬夏至分晷影堂。"5."苦来亦撒麻,汉言浑天图也。"6."苦来亦阿儿子,汉言志也。"7."兀速都儿剌不定,汉言昼夜时刻之器也。"
回回人札马鲁丁可能是中亚一位优秀的天文学家,这些天文历法及天文仪器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元代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造《授时历》时可能亦参考了回回历法。另外,我们从清初回族学者刘智(约1644-1730)所著《天方至圣实录》中得知,元代宫廷收藏有许多伊斯兰天文学方面资料,如该书卷二十《敕回回太师文》中记载:"洪武初,大将入都,得图籍,文皆可考。惟秘藏之书数十百册,乃乾(天)方先圣之书,我中国无解其文者。闻尔某道学本宗,深通其理,命译之。今数月,所译之理知上下,察幽微,其测天之道,甚是精祥"。在同卷所收录钦天监回回太师马沙亦黑洪武十五年所作《回回天文书序》中讲道:"爰自洪武初,大将军平元都,收其图籍经传子史凡若干万卷,悉上进京师,藏之书府……其间西域书数百册,言殊字异,无能知者。……遂召钦天监灵台郎臣海达儿、臣阿答兀丁、回回太师臣马沙亦黑、臣马哈麻等咸至于庭,出所藏书,择其言天文阴阳历象者次第译之。……且命之曰:’尔西域人,素习本音,兼通华语,其口以授儒,尔儒译其义,辑成文焉。惟直述毋藻绘,毋勿’。……明年二月,天文书译即,缮写以进。……是书远出天方圣裔,在元世百有余年晦而弗显。今遇圣明,表而为中国之用,备一家之言,何其幸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二) "回回人入中国者,多以卖为业,其俗至今尚存。"[9]元代由于回回学的大量传入及应用,至元七年设置广惠司,专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至元二十九年又设"大都、上都回回药物院二……掌回回药事"。元至治二年复将二药物院划归广惠司辖领。说明回回医药很广,除回回外,畏吾儿人、也里可温人、汉人也都接受了回回医药科学,对回回医药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伊斯兰医药书籍可能最初是以阿拉伯文、波斯文传入中国,一些穆斯者将其成汉文,或者重新编写成汉文表述的伊斯兰医书。现存的4卷残本《回回药方》是明洪武年间翻译的,它所依据的原本应是元代大量传入中国的阿拉伯医药典籍。据宋岘先生考证,《回回药方》基本内容是译自中亚阿拉伯医学家拉齐、侯奈因、萨卜而、麦朱西、伊本·西那等人的伊斯兰医学经典。其中的110余首方剂同伊本·西那的《医典》方剂完全相同。这表明,中古时期,伊本·西那《医典》等医书不仅流传到了欧洲,而且也传到了中国,并有了汉文译本。由此证明《回回药方》是伊斯兰科学于13世纪由回回人传到中国的重要史实,是传统中国文化与外来的阿拉伯、波斯文化相融合的结果[10]。
(三)造炮术 "回回炮"因回回人制造、使用并首先传入中国而得名。所谓回回炮,是一种木制的抛石机,源自于中亚阿拉伯国家,蒙古西征时已发现这种抛石机的威力。据《阿拉伯通史》记载:"1258年1月,旭烈兀的抛石机,对首都(巴格达)的城墙进行了有效的攻击。不久就有一个堡垒被打开一个缺口。"[1]至元五年(1268年),元军对南宋襄阳和樊城进行围攻,此二城城高墙厚,又有众兵把守,久攻不下,对元军士气影响很大。于是忽必烈遣使征炮匠于波斯国。伊利汗阿八哈遂派出身制炮世家,以善造炮而名扬的旭烈(赫拉特)人亦思马因和木发里(布哈拉)阿老瓦丁前往中国[11]。至元九年(1272年)十一月,"回回亦思马因创作巨石砲来献",忽必烈命在大都午门前进行试射,并亲临观看。试毕,忽必烈大加赞赏。即命亦思马因携其炮术前往樊城、襄阳助战。开炮后"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毁,入地七尺"[12],樊城、襄阳很快攻下。至此,元军将回回炮用于征服南宋的各个战场,成为元军攻城的有力武器。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设立回回炮手总管府,以亦思马因为总管。至元十八年又设回回炮手都元帅府,二十二年改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这一机构的不断升迁说明元统治者对回回炮的依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文字 元朝由于大量中亚回回的内迁,中国与中亚穆斯林关系日益密切。元初国中通行汉文、蒙古文和回回文三种文字,即"鞑人本无字书,然今之所用则有三种:行于鞑人本国者,则只用小木长三、四寸刻之四角……行于回回者,则用回回字,镇海主之。回回字只有二十一个字母,其余只就偏旁凑成。行于汉人、契丹、女真诸亡国者,只用汉字,移剌楚材主之"[5]。元大都"市学多教回回字及鞑人译语"。鉴于回回文字的重要性,元政府在一些重要机关内部设有回回椽史、回回译史和回回令史等官职,他们的职责就是用回回文起草文书、翻译文书。可见元政府与中亚蒙古汗国联系还是比较密切,他们之间文书往来既有蒙古文,也有大量波斯文或阿拉伯文。王恽《中堂纪事》云回回译史麦术丁以木笔挑书普速蛮字。元代回回人宗教活动及日常用语中多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大多者认为《元史》中多次提到的回回文字应为波斯文:一是因为蒙元时代来自波斯和东部的穆斯林人数居多。二是因为旭烈兀建立的伊利汗国也是通用波斯文,元与伊利汗国之间的文书往来十分频繁。所以元朝官办的回回国子学和回回国子监,教学的主要内容应是波斯文[4]。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曾指出:波斯语是蒙古人宫廷和罗马教廷的交流工具。这些用波斯语写的信件至今仍保存在梵蒂冈[13]。
元代随回回人东移还传入一种称"亦思替非"的文字。《元史·选举志·学校项》云:"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夏五月,尚书省臣言:’亦思替非文字,宜适于用,今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能通其字学,迄授以学士之职,凡公卿大夫与夫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