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回回人与中西文化交流(3)
2013-07-21 01:02
导读:之子,皆依汉人入学之制,日肆习之",帝可其奏。是岁八月,始置回回国子学。至仁宗延祐元年四月,复置回回国子监,设监官。以其文字便于关防、取
之子,皆依汉人入学之制,日肆习之",帝可其奏。是岁八月,始置回回国子学。至仁宗延祐元年四月,复置回回国子监,设监官。以其文字便于关防、取会数目,令以旧制,笃意领教。"由于《元史》记载简略,亦思替非文字到底是一种什么文字,曾困扰学术界长达半个多世纪。1940年白寿彝教授根据以上记载推测亦思替非文字"在元代系做关防之用"[16]。已经点出了这种文字的用途,可惜没能引起学术界重视。后来又有人撰文认为是波斯文、阿拉伯文,也有人认为是一种突厥[14]。在1992年11月举行的"伊朗学在中术讨论会"上,伊朗学者穆扎法儿·巴赫蒂亚尔提交的《"亦思替非"考》一文破解了这一千古之谜。他指出:"亦思替非(Estifi)本意乃是’获取应有之权利’或’向某人取得应得之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其意为:’财产税务的核算与’。因此,在古代,在大多数伊斯兰政权统治的国家,类似现代部的部门称为’亦思替非部’"。"’亦思替非’乃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符号,用于国家文书之中,它有特定的写法与规则,国王及政府有关税的诏书、清算单据、税务文书等都用这种文字书写……这种文字类似缩写符号或象形文字,只表意而不标音"[15]。由此可见,亦思替非文字是一种专用于财务核算的文字,创造者是伊朗人,元代传入我国,元政府设立回回国子学,蒙古贵族子弟有入学学习者,命回回人益福的哈鲁丁专门教习。
(五) 元代回回人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较大成就,一方面华化的回回人用汉文创作了许多传世作品,如家、诗人高克恭、马九皋、萨都剌,回回剧作家丁野夫等。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是人才辈出。这些回回人入华时间较早,追其先辈有唐宋时期入华者,有蒙古西征初期入华者,历经几代后,已完全接受了汉文化。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论述颇详。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元代回回人还带来了中亚地区的一些和乐器。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元代较为流行的回回曲有《伉里》、《马黑某当当》、《清泉当当》三个曲目。有学者认为《伉里》曲可能是西域康里国流行的曲目之一,随回回传入中原。元时有许多西域乐器传入,拉弦乐器有胡琴,弹弦乐器有箜篌、琵琶、火不思、七十二弦琵琶、兴隆笙等。随乐器东传的必定有许多回回乐人和乐曲。回回
音乐与中国音乐一同构成元代宫廷音乐,礼部下设仪凤司,"掌汉人、回回、河西三乐细乐;每色各三队,凡三百二十四人"[16]。仪凤司下,又常设和署"管领回回乐人"。元代回回乐不仅供宫廷蒙古统治者欣赏,也传人民间,受到全国各地人民喜爱。
(六)的传入 数学是天文学的基础,天文学是与数学同步发展的。公元8世纪,印度算术及数字体系和零号传入阿拉伯国家,而这些数字的应用遍布于阿拉伯世界大概要归功于花拉子密和海伯什的天文表。艾哈迈德·奈赛威(卒于1040年)在他所著的《印度算法释疑》一书中介绍分数除法、开方和立方的方法时,几乎是采用现代的方法。花拉子密是阿拉伯数学史上最初的主要人物,他不仅编写了最古的天文表,而且编写了关于算术和代数学的最古的书籍。阿拉伯数学也是借花拉子密的著作传入西方。元时一些阿拉伯数学著作也传入中国,据《元监志·回回书籍》记载,元代传入我国的26种科技书目中,有4种是数学方面的,它们是《兀忽烈的四劈算法段数十五部》、《罕里速窟允解算法段目三部》、《撒唯那罕答昔牙诸般算法段目仪式十七部》、《呵些必牙诸般算法八部》。马坚先生认为《兀忽烈的四劈算法段数十五部》可能是欧几里得《几何原本》15部的最早译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七)其他 元代由回回人东传的科技文化除上述外,还有大量学、地方面知识和技术。马坚先生在1955年7月7日的《光明日报》发表《元秘书监志"回回书籍"释义》一文,对元代官方记载的传入我国的回回书籍进行逐条释义。因这些书籍的书名大多为波斯语或阿拉伯语与混合音译,一般人很难明了这些书籍包含的内容,经马坚先生研究,这26种回回书籍包括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学、星象学、化学、、学、辨认宝石学、制造原理、
诗歌、天文仪器制造等方面内容。可惜这些书籍已全部失传,只有书名记录,今人不能睹其全貌。《光明日报》在这篇文章"编后记"中指出:"马坚同志的文章虽是比较专门性的,但是提出了关于文化交流和科技史上的一些重要的考订,包括古希腊和阿拉伯的文化科学书籍仪器在元代的出现。其中《几何原本》一书就比一般所知明末始入中国的事迹,在时间上几乎提前了三百年。此外,还有古代阿拉伯的天文、历算、、占卜以及历史、地理、、化学、文学书籍。这些都是元代的’回回’人所做的文化交流工作,也就是我国回民在历史上对文化工作努力的成绩。后来像清初的回民学者刘智在著述时又采用了这些书籍。所以,这是应该得到史学家们和科学家们的注意的。"
元代可能还有许多有关伊斯兰教义学、教、哲学方面的著作传入我国,这些书籍以波斯文或阿拉伯文在民间流传。清初穆斯者刘智(约1644-1730)在《天方至圣实录》中称:"向也吾欲著三极会编,苦无其学;遍求书肆,天地人三者之书,言多陈腐无实;求之天方之书,无从可得,早夜思皇。俄于京师得诸吴氏藏经数十册,皆西国原本,自元世载入,藏之府库,而为流寇发出者,天文地理之学,思过半矣。"刘智发现这批数十册元代回回人传入的西域典籍原本,有一半属天文地理学方面。可能是元明以来因战乱流传于民间,被私人收藏,刘智没有提供这批典籍的目录。刘智在其另两部著作《天方性理》(1704年)和《天方典礼》(1710年)两书中采辑、参考95种阿拉伯文或波斯文资料,其中《天方性理》40种,《天方典礼》45种。95种书目中19种是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实际有66至68种。这一目录资料曾引起中外学术界极大兴趣,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称此书目为"18世纪中国常用阿拉伯文、波斯文著作简要目录"。澳大利亚学者莱斯利对这95种书目进行考证。作者认为许多文本,特别是那些阿拉伯文的,是标准的逊尼派哈乃非教
法学派的法学和礼仪方面的经典;极少数著作是属于什叶派的;诸多著作特别是波斯文著作,是苏非派经典;几乎可以肯定,刘智书目中所列波斯文著作多于阿拉伯文著作[17]。还有一些著作属于天文学、哲学、学、
历史学、地理学、先知传、苏非圣贤录方面内容。毫无疑问,这些著作大部分是元、明时期经中亚、阿拉伯传入我国的,它为明清之际回回学者的汉文著译活动提供了大量资料基础和思想渊源。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四、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以上我们探讨了元代大量阿拉伯伊斯兰地区科技文化传入中国的事实。元代也有许多中国先进科技文化经回回人或其他成员传入中亚,再由中亚传入欧洲。火药是在7至8世纪中国炼丹家所发明,10世纪用于军事,12至13世纪火药和烟火从中国传入阿拉伯,于是阿拉伯的烟火里就有"契丹花"、"契丹火轮"这些名称[18]。还有许多商品,如茶叶、丝绸、瓷器在元代经回回人输入阿拉伯,数百年来一直受到中亚及阿拉伯人民的喜爱。
成吉思汗是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的创造者,他生前将其诸弟分封于东边,称东道诸王,以封其长后孛儿帖夫人所生三个年长的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于西方,称西道诸王。后来宪宗蒙哥遣其弟旭烈兀西征木剌夷,后立国于波斯。旭烈兀与上述西道诸王之后裔,在元代统称西北诸王。成吉思汗在宗亲诸王中地位极高,至其晚年,诸子虽已年长成人,独立理事,但始终慑服于他的威严,至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继承大统,建立元朝,西北诸王已先后独立,成立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其中伊利汗国与察合台汗国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