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二十世纪中外文坛对精神分析学的文化选择(2)

2013-07-22 01:14
导读:到精神分析对的影响时说:“……自从精神分析完全直接转向民间神话、传说和文学以后,艺术和精神之间便产生了紧密而富有成果的接触。”又说:“今
到精神分析对的影响时说:“……自从精神分析完全直接转向民间神话、传说和文学以后,艺术和精神之间便产生了紧密而富有成果的接触。”又说:“今天在年轻一代艺术家中间比在家和专业学家中间有更多的人在讨论和接受弗洛伊德的这一思想世界。”(《艺术家与精神分析》)黑塞的判断不仅来自于当时的文艺现状,而且为后来的外国文学发展所证实。劳伦斯、茨威格、海明威,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这些著名文学大师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艺术流派,但在他们的创作中却都深浅不同地显现着精神分析色调。试引二十世纪中外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劳伦斯、鲁迅、郭沫若之创作为例: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14)生于爱尔兰,于1922年在杂志上连载的小说《尤利西斯》经庞德为首的巴黎一些先锋团体的相助出版后,他成为意识流文学中的泰斗。《尤利西斯》的正当欧洲心理分析方兴未艾之时,作品吸收了传统小说中已有的作者退出、内心独白等艺术手法,使意识流小说趋于成熟。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中,斯蒂芬艰深晦涩的理性意识流充斥着古代和近代的引文,于互文性的间隙中生发意义;充满七情六欲又无可奈何的布卢姆是个务实的人,他的意识流虽然也涉及科学、和文学,然每有张冠李戴之嫌;莫莉丰腴娇艳,专写此人内心独白的第十八章被公认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它实际上是一种生命之流。创立原型批评的荣格自称用了三年时间才读通《尤利西斯》。他给作者的信中风趣地评论道:“但我大概永远不会说我喜欢它,应为它太磨损神经,而且太晦暗了,我不知你写时心情是否畅快。我不得不向世界宣告,我对它感到腻烦。读的时候,我多么抱怨,多么诅咒,又多么敬佩你啊!全书最后那没有标点的四十页真是心的精华。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会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捉摸得那么透”。

    二十世纪西方文坛的一位很有地位的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他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作家。在短短的二十年创作生涯里,他著有十多部长篇小说,数量众多的中短篇小说、诗歌、游记和文学评论。其中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被西方文学界公认是劳伦斯创作高峰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他本人则认为它(Women in love)是“他的最佳作品”.他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在这部小说中得到全面、充分的体现。

   《儿子与情人》完成于1913年,是劳伦斯第一部长篇小说,具有自传色彩,据有的学者判断,劳伦斯夫妇关于弗洛伊德的争论,增强了小说中母子关系的情节推演。小说主人公保罗是一个矿工的儿子,母亲是一位较有教养的小学教师。丈夫的粗暴酗酒,使妻子将爱倾注于儿子身上。由于长子外出工作,次子夭逝,三子保罗自然成了她的感情中心,甚至连儿子有了女友,也使她不由地嫉恨、反对。小说细致地描绘了保罗处在母爱和性爱之间的心理矛盾,一方面由于对母亲的爱占据了他的心灵,不得不先后同两个女友分手;另一方面,他每次都抑制不住想与女友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肉体上亲密接触,但总因对方的拘谨而未成功,以至后来他写信对女友说:“我不是通过我的感官知觉同你对话,——而是通过精神。这就是我们何以不能普普通通地恋爱的缘故”。在对待精神和肉体的问题上,劳伦斯既反对迷恋于情欲,也反对从爱情中排除肉欲,变为纯粹精神恋爱。他主张灵与肉的统一。

    当劳伦斯后来对精神分析有了进一步了解后,更加有意识地把《儿子和情人》同精神分析联系起来,觉得这部小说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悲剧……英国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的悲剧。”这个旧式的儿子、情人就是俄狄浦斯,而新一代的儿子和情人则是这芸芸众生。这一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后期短篇代表作《美妇人》中再次得到表现。小说写了七十二岁的“美妇人”宝玲对她儿子精神上的控制,使他不能自主,一生只是个负数,连性本能也受到压抑。以至他自己也承认,“我就不会作一个情人”。

    从劳伦斯所写的《精神分析与无意识行为》(1921)、《无意识行为者之狂想》(1922)、《性的展望》(1929)《色情文学与淫猥行为》(1929)等论著的题目就可看出他与精神分析的关系何等密切。劳伦斯在性本能的问题上与弗洛伊德一样始终强调性欲在人的本性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主张人应摆脱任何羁绊,放任本能冲动,以达到完美的人性。现代物质文明恰恰是扼杀人的本能欲望的,所以遭到他的抨击。

    在《恋女》中,劳伦斯揭示了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和人的畸形心理状态,从而否定了这个没有人性的社会。他运用精湛、细腻的心理分析方法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并运用象征手法,巧妙地揭示作品的深邃意蕴和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在创作主题上,劳伦斯的基本思想是:对在现代社会里受到扭曲的人性进行揭示,进而寻觅现实社会问题的答案。

《恋女》中还描写了伯钦和厄秀拉恋爱成功结为夫妻的经过。劳伦斯从这对年轻人灵与肉的和谐结合中,表现了自己对理想人际关系、对完美人性的追求。书中的主人公皆因对方的存在而成为精神与肉体相平衡的完整的人,最终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关系。伯钦一开始只注重精神生活,他因憎恨现代工业带来的污秽物质生活而憧憬超凡脱俗的精神满足。然而,精神上的追求毕竟不能使他满足,他的肉体的自我不时地提出要求,在同厄秀拉的接触中,他发现了她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美,这不仅是一个人因有了精神价值而产生的美,而且是自然的肉体的美。厄秀拉同他的接触,使他那个被压抑的肉体的自我得到释放和展开。在他身上,肉体不再受到精神的排斥,两者得到协调,渐渐得到平衡,他那人的完整性得到恢复,同时对人生也有了较现实的看法。尽管他后来仍一直对现实社会生活极度憎恨,可他已不再沉迷过去,而逃避现实了。

《恋女》中还有相当多的篇幅来描写托马斯和杰拉尔德父子两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两代煤矿主的迥异性格;老矿主信奉基督上帝,想以虚假的慈善事业来拯救自己的灵魂,显示出他的伪善性格;新矿主却只推崇“机器上帝”,奉行无情无义的工业原则,显示出他那冷酷之心和只求实际的性格。小说中对人物心理的大段描绘,有助于读者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深入了解。

    二、三 十年代,中国弗洛伊德原著的和介绍精神分析学说的论著亦相继问世,随着传入中国,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和理论也纷至沓来:达尔文、叔本华、尼采、杜威、罗素、伯格森、歌德、托尔斯泰、惠特曼、泰戈尔、以及无政府主义、泛劳主义和精神分析等。精神分析不仅多少影响到中国“五四”之后的哲学、心理学,而且在文坛也留下了明显的轨迹。如《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英国勒女士著,赵演译)张东荪的《精神分析ABC》,陈德荣的《变态心理学》等,着重介绍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梦、泛性欲观。尤其是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和高觉敷的译著《精神分析引论》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正如高觉敷所言,“国内学人对弗氏的批判也颇相歧异。有奉为大师的,也有讥之为江湖术士的,有用其说以解释五常的,也有鄙其说为毫无科学价值的”(《精神分析引论·译序》)

   “五四”以来,文学创作与精神分析的联姻,是与理论介绍同步的。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部分创作,都留有精神分析的印迹。精神分析也同其他西方社会思潮一样,在“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坛热闹了一阵子。鲁迅先生就是较早对精神分析发生兴趣并在创作中有所表现的其中一位,其创作中显示出一种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趋同。

早在1918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心

上一篇:睨读《中庸》(之二)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