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道与逻各斯: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2)

2013-07-26 01:25
导读:尽管的 “ 道 ” 与赫拉克利特的 “ 逻各斯 ” 有如上三点(或许还可找出更多)共同或相似之处,但为什么这种相似甚至相同的 “ 道 ” 与 “ 逻各斯
    尽管的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有如上三点(或许还可找出更多)共同或相似之处,但为什么这种相似甚至相同的逻各斯,却对中西与文论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显然,逻各斯在根本上有着其完全不同之处。我们更感兴趣的正是这种不同之处,因为这种根本上的不同,才使得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学术规则与文论话语。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真正寻到了中西文化与文论之根。     逻各斯的不同之处,大致可以分为有与无可言者与不可言分析与体悟这样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恰恰是与上述三个相同或相似方面相对应的,这种二律背反现象确是意味深长的。限于篇幅,我们只比较论述前两个方面。     我们前面说过,逻各斯都是永恒的,恒常的,同时又都是万物之本原,是产生一切的东西,是万物之。不过,就在这相似之中蕴含着极为不同之处,那就是老子的更倾向于,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更倾向于。也正是这一基本倾向,从起点上确定了中与文论的话语的基本方向和路径。     老子的,其根本是。《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1章)王弼注曰: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也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也就是说,虽然道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本原,是万物之,但这个本原自身却是。正如老子明确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40章)王弼注曰: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在这里,老子对于的根本特征——“已表述得很明确、很充分了。这种,并非虚无,并非真正的空空如也的,而是一种无在之,是一种以为本的无物之物。老子这样描述这种的情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25章)显然,这种以为本的,仍然是一种有物混成),只不过它不是具体的物,而是宇宙间的本原,是万物的来源。这个本原之,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14章)老子的就是这样一种以为特征的无物之,无物之     从某种意义上说,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也具有某些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特征。赫氏常常把逻各斯描述得似乎有些近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意味,他指出:这个逻各斯λσγos),虽然永恒地存在着,但是人们在听见人说到它以前,以及在初次听见人说到它以后,都不能了解它。虽然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但是我在分别每一事物的本性并表明其实质时所说出的那些话语和事实,人们在加以体会时却显得毫无经验。另外一些人则不知道他们醒时所作的事,就像忘了自己睡梦中所作的事一样。(D1)不过,只要我们仔细体会一下这段文字,便不难见出赫拉克利特与老子的不一样之处。老子从根本上就认为就是一种,所以无论谁都看不见,听不着。而赫拉克利特则并非认为逻各斯本身是,只是人们理解力不高,不能懂得它、了解它。所以赫拉克利特说:我在分别每一事物的本性并表明其实质时所说出的那些话语和事实,人们在加以体会时却显得毫无经验。请注意赫氏这句话中提到的是事物的本性实质,这个本性实质,决不是,而是,是一种存在之物,是万物的实质本性,人们听不懂的正是事物的本性实质,而表明实质本性的,正是赫拉克利特本人,即此段文字中的。这说明至少赫氏本人是看见了或听见了逻各斯的,如此他才可以分别事物的本性表明事物的实质。这就是赫氏逻各斯与老子的一个根本区别。所以说,逻各斯的根本特征是(或存在)。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指出:因此,应当遵从那人人共有的东西。可是,逻各斯虽是人人共有的,多数人却不加理会地生活。(D2)赫拉克利特明确指出逻各斯是人人共有的,只是人们不加以理会,或没有能力去理解它,听从它,因为自然喜欢躲藏起来。(D123)因此,赫氏主张去爱智慧,去寻求听从和遵循逻各斯。他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D41)如果你不听从我本人而听从我的逻各斯,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D51)听从逻各斯,实际上就是遵循万物的规律,认识那驾驭一切的思想,寻求事物生灭变化的规律与本质。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必然会走向,而不会走向。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赫拉克利特曾摇摆于之间,他说:任何人都不能设想同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像有些人认为赫拉克利特所主张的那样。((形而上学》第4卷第5章1006b)的确,赫氏常常具有辩证的相对论观点:不死的就是有死的,有死的就是不死的。(D62)善与恶是一回事。(D58)这与老子的看法何其相似。但赫拉克利特最终走向了,走上了从寻求万物原因和规律之途,并把这个陈述为实实在在的东西——“。赫氏认为,万物是由构成,他说: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D30)这,决不是,决不是老子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无物之象,而是,是实实在在之物,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正如邬昆如指出:存在的追求是赫拉克利特的目的。若用太初的问题来衡量赫拉克利特,则逻各斯是实体,是表象,那么太初是火太初是逻各斯,有同一意义。这里的哲学方法是:抓紧逻各斯,以逻各斯为出发点,通过思想达到哲学追求的对象——存在〔14〕。赫拉克利特终于从逻各斯走向了物质实体,即从求智慧中观察万物,从观察万物中追问原因,寻求规律,爱智慧的人应当熟悉很多的事物,(D35)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驾驭一切的思想。(D41)而这条由求知——观察——追问原因——规律的链条组成的哲学话语规则和路径,正是西方文化与文论的基本学术话语特征。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正是在对,对存在的研究追问之中,建立起了西方科学理性话语和确立分析推论的意义生成方式的。而这种话语系统,正是当代海德格尔与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等人所激烈批判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从赫拉克利特使逻各斯偏向而肇其端的。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正是固执于言谈所及的东西,才把逻各斯解释为理性、判断、定义、根据等,也即把逻各斯归约为逻辑了。正因为总是以外在的,即现成存在者为取向,古希腊哲学家们(如亚里士多德)在分析逻各斯时就不可避免地误入歧途,将西方文化导向一种外在的判断理论”——逻辑主义或逻各斯中心主义,海德格尔指出:古代存在论在论述生长于其上的方法基础时不够源始。逻各斯被经验为现成的东西,被阐释为现成的东西;同样,逻各斯所展示的存在者也具有现成性的意义。〔15〕因而,传统存在论的迷误就是逻各斯的不幸,此不幸即是:逻各斯沦为现存事物的逻辑了。于是乎海德格尔便力图重新审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的本源意义,企图克服和改造传统以为核心的存在论,站在全新的生存论存在论的基点上来理解现象,把语法从逻辑中解放出来,从而拯救逻各斯〔16〕。无论海德格尔能否拯救逻各斯,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西方文化执着(或拘执)于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发现中西方文化中逻各斯这种的特征,或许还可以发现逻各斯互释互补的价值。
上一篇:学术自由与政治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