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逻各斯: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4)
2013-07-26 01:25
导读:海德格尔与德里达这种似乎在劫 “ 难逃 ” 的命运,不正显示了 与文论话语强大的约束力么!而中西方文化与文论的这种约束力之初源,正滥觞于的 “
海德格尔与德里达这种似乎在劫“难逃”的命运,不正显示了与文论话语强大的约束力么!而中西方文化与文论的这种约束力之初源,正滥觞于的“道”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老子“道”的“不可言”与赫拉克利特的“可言”,对中国与西方文化与文论的影响是根源性的、重大而深远的。
注释:
〔1〕请参阅拙文《21世纪中国文化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东方丛刊)1995年第3期),《文化病态与文论失语症》(《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
〔2〕邬昆如《与古希腊中的道》,国立编译馆,1972年版。
〔3〕MartinHeidegger,Early Greek ThinkingHar per & RowPubilishers,SanFrancisce,1984。
〔4〕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83页。
〔5〕MartinHeidegger,Identity and Difference,Pfullin gen,1957。
〔6〕MartinHeidegger,On theWaytoLanguage,Harper CollinsPublishers.1971。pp.72。
〔7〕《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8 页。“D1”为柏林版第尔斯(Diels)辑《苏格拉底以前哲学残篇》的标准序数,下同。
〔8〕邬昆如《庄子与古希腊哲学中的道》,第189—190页。
〔9〕参见《希腊语—词典》,李德尔与斯柯特编,牛津,1883年版。
〔10〕邬昆如《庄子与古希腊哲学中的道》,第180页。
〔11〕杨适《哲学的童年》,中国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175页。
〔12〕参见杨适《哲学的童年》,第175页。
〔13〕参见邬昆如《庄子与古希腊哲学中的道》,第181—182页。
〔14〕邬昆如《西洋哲学史》,台湾国立编译馆,1972年版,第40页。
〔15〕Martin Heidegger,Bering and Time,Harper&Row,1982。中文参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
〔16〕参见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第51—52页。
〔17〕《管锥编》第2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10页。
〔18〕熊十力《破破新唯识论》,台北广文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18—19页。
〔19〕arn Heidegger,On the Way to Language,pp.92。
〔20〕Martin Heidegger,On the Way to Languager,pp.92。
〔21〕参见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第270—271页。
〔22〕上书,第58、52页。
〔23〕参见《古希腊罗马哲学》,下同。
〔24〕叶秀山等编《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154页。
〔25〕邬昆如《庄子与古希腊哲学中的道》,第182页。
〔26〕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第109页。
〔27〕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图宾根,1987年版,第102页。
〔28〕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第303页。
〔29〕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第3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