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庄子》自然环境保护思想发微(2)

2013-08-21 01:04
导读:主张“物无贵贱”的另一理由是,自然界万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野马,

        主张“物无贵贱”的另一理由是,自然界万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野马,喻天地之间升腾流动的阳气;尘埃,喻至微至小之物。即使是一粒尘埃,看起来与天地之气毫不相干,事实上却是息息相通,每时每刻都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着。庄子通过对自然界的周密观察,已初步觉察到食物链的存在:“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齐物论》)。人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以植物、动物为食,麋鹿吃草,蜈蚣吃虫,老鹰和乌鸦则爱吃臭老鼠。而且,万物之间又是互相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人们不应对“臭腐”(如“屎溺”)持有偏见:“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知北游》)没有“臭腐”的滋养,便无法生长出“神奇”的生命。法布尔《昆虫记》里说:“我们所谓的丑美、脏净,在大自然那里是没有意义的。大自然以污臭造就香花,用少许粪料提炼出我们赞不绝口的优质麦粒。”(注:《昆虫记》,(法)法布尔,王光译,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巴里·康芒纳也说:“生态学的第二法则: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这个法则所强调的是:在自然界中是无所谓‘废物’这种东西的。”(注:转引自《封闭圈》,(美)巴里·康芒纳著,1990年版,甘肃科技出版社。)庄子最后把“道”归结为“在屎溺”,正是为了强调这一思想,说明庄子对自然界的整体性有较深刻的认识。除此之外,对自然界的多样性,庄子也多次提到:“不同同之之谓大”,“有万不同之谓富”。(《天地》)“不同”即保持多样性,“不同”的物种越多,大自然越富有。“大自然赋予大地景色以多种多样性,然而人们却热心于简化它。”(注:《寂静的春天》,(美)R·卡逊著,1997年版,科学出版社。)被简化掉的往往是那些在人们看来“无用”的东西。因此,庄子反复阐述“物无贵践”的思想,警告人类“无以人灭天”,勿以人的需要而毁灭某些物种。

        学说以“仁”为核心,但儒家的“仁”主要对人类而言。庄子则主张将仁推及万物:“爱人利物之谓仁”(《天地》)。“利物”即尊重、爱护自然界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物质。德国神学家、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施韦兹提出,行为的领域应从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学如果不包括人与自然的规范,就算不上完美的理论。庄子与施韦兹的见解颇为相似,但比施韦兹要早二千多年。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三、“吾非不知,羞而不为”的生态技术思想
 
        在尊重自然、主张无为的思想下,庄子对追求技术进步持否定态度,其见解与西方反现代化思潮有异曲同工之处。
        巴里·康芒纳在《封闭圈》中写道:“生态学的第三个法则认为,任何在自然系统中主要是因人为而引起的变化,对那个系统都可能是有害的”。(注:转引自《封闭圈》,(美)巴里·康芒纳著,1990年版,甘肃科技出版社。)庄子则把自然界物质的原始状态称为“朴”,认为任何人为的技术都有损于物的“朴”的本性,因而是有害的:“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马蹄》)泥土和树木并不是为人而存在的,但是人类出于自身的需要,利用人为的技术改变了它们原始的自然状态,因而也破坏了它们的完美,使之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齐物论》),任何技术的成功都是以毁灭某些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纯朴不残,孰为牲尊?白玉不毁,孰为圭璋?……故残朴以为哭,工匠之罪也”(同上)。其次,庄子认为技术一旦出现,人类便很难控制它的发展,势必造成对自然的破坏:“夫弓弩毕弋机变之智多,则鸟乱于上矣;钓饵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笡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胠箧》)。“弓弩毕弋”、“钓饵网罟”、“削格罗落”代表当时的先进技术;“多”,则是强调技术的使用过多过滥,已远远超过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盲目滥用技术的结果则是“鸟乱于上”,“鱼乱于水”,“兽乱于泽”,整个自然界失去了原有的和谐、秩序和完美。“在生态学上,和在学上一样,没有的午餐,每一项技术都要付出某些代价。”(注:转引自《封闭圈》,(美)巴里·康芒纳著,1990年版,甘肃科技出版社。)“技术现代化的进程越快,能量转化的速度也就越高,有效能量就耗散的越多,混乱程度也就越大。”(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美)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合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不幸的是,庄子的预言在今天已成为现实,地球上的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灭绝,森林面积迅速减少,野兽寥寥无几,昔日成群结队与人相伴的飞鸟已属罕见之物。这一切说明,庄子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庄子主张采用低技术,即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小的、接近于自然的技术,反对那些所谓高效率、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大的技术手段。《庄子》中关于抱瓮老人的寓言,最能代表他的这一观点:“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翁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昂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天地》)“抱瓮而汲”象征低技术,“槔”则象征高效率的先进技术。汉阴丈人对子贡推荐的新技术不但不感兴趣,反而嗤之以鼻:“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从汉阴丈人的态度不难看出,庄子主张人类应将技术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不可一味盲目地、无限制地追求技术的进步。他指责以子贡为代表的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只看到技术的高效率的优点,而忽视了技术的负面作用,即破坏环境,甚至改变人性的消极的一面。技术的发明者、倡导者往往只看到某项技术一时的功用,而缺乏远见灼识,这就造成技术的可误性,也就是说,技术既定目标的成功往往是以生态上的失败为代价的。为了弥补先前技术的缺陷,又必须发明更新的技术,这就导致技术不断升级和恶性循环,正如俗话所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以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说,井越挖越深,扬水泵的功率越来越大,人们再也不必用水桶和辘轳打水,浇地时也不必再绕着水井转圈了。与此同时,地下水位却正以惊人的速度下降,有些地方甚至降到海平面以下,造成海水入侵,水质恶化,人类面临水资源枯竭的危险。“人们恰恰很难辨认自己创造出的魔鬼”,(注:《寂静的春天》,(美)R·卡逊著,1997年版,科学出版社。)庄子的目的在于告诫踌躇满志的人类,必须以极其审慎的态度,对技术作出深思熟虑的理智的抉择,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但是,庄子并非因此而否定所有的技术。对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技术,他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比如庄子也经常提到“织而衣,耕而食”(《马蹄》),“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天运》)之类的话。因此,不能因为他反对高效率技术,就轻易得出他否定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结论。他也主张“用天下”,通过耕织这些基本的生产活动向大自然索取必需的生活资料,只是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方法不同而已。
 
四、“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生态思想
 
        先秦时期,主张保护自然环境的主张颇多,如《管子》、《吕氏春秋》中可谓触目皆是,但多从实用角度出发。庄子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在强
上一篇: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 下一篇: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