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自然环境保护思想发微(3)
2013-08-21 01:04
导读: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十分重视自然的价值。 曾和惠子辩论:“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
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十分重视自然的价值。
曾和惠子辩论:“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庄子回答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惠子用狭隘的功利主义眼光衡量万物的用途,以为只有合乎规矩绳墨的树木才称得上“有用”,因此,庄子批评他是“有蓬之心”(同上)。在庄子看来,人类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样离不开大自然。当人们郁闷、孤独时,若能在广阔的原野上漫步,在枝叶茂密的大树下徘徊,倾听林间的鸟鸣和风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与大自然交流情感,将是何等的舒畅!何等的振奋!故庄子满怀深情地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知北游》)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产物,只有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自由和满足。R·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曾反复申诉“野草”、“原野”对人类的价值。她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联邦农民会议上,与会者讨论当地居民对鼠尾草喷计划的抗议。这些与会者认为一位老太太因为野花将被毁坏而反对这个计划是个很大的
笑话。而聪明的问道:‘就如同牧人寻找一片草地,或者伐木者寻找一棵树木的权利不可剥夺一样,难道寻找一株萼草或卷丹就不是她的权利吗?’”“我们继承的旷野的
美学价值就如同我们继承我们山丘中的铜、金矿脉和我们山区森林一样多”。(注:《寂静的春天》,(美)R·卡逊著,1997年版,科学出版社。)因此,即使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保留一部分荒原、草地、森林也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狭义的发展观,只是指领域的活动,单纯追求产值、利润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直到本世纪末,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发展并非是纯经济的,而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诸如、、科学的昌盛,秩序的和谐,国民素质的提高,体制的改进等等,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这一切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庄子主张用非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自然环境,对调整当今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十分有益。如果仅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以满足人类世代需要出发,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以说仍是一种低级的浅层次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庄子则尤为注重自然环境对人类精神层面的作用,其思想之智慧与深邃足以令今人惊叹不已。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结语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正处于文明初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城夺地,致力于修路、打仗、开荒,毁掉了不少森林和草地,生态平衡破坏,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和庄子大致同时的孟子,看到齐国临淄城郊的牛山因过度采伐、放牧变成荒山感叹道:“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无草木之貌)也”。(注:《孟子·告子章句上》。)庄子所处宋国的情形更为严重,著名的成语“守株待兔”便是明证。宋国农夫不知变通,死求一计,枉用心神,固然可笑,然而从中也不难看出,当时中原一带自然环境的破坏已很严重,野生动物无处藏身,濒临灭绝,故而连野兔也成了罕见之物。“人类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同人类文明史一样古老”。(注:《可持续发展论》,第1页,张坤笔,1997年版,中国
环境科学出版社。)严酷的现实激发了本来就关注自然规律的继承人庄子的忧患意识,“他的处世的忧患感,他的沉痛隐忍的程度,他对于时代的灾难和人群的祸患的敏感度,可以说超过其他各家。”(注:《尼采与庄子
哲学的比较研究》,见《悲剧哲学家尼采》陈鼓应著,1987年版,三联出版社,第265页。)庄子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层思考,正是建立在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缺乏科学的理论,这就决定了庄子的环境保护思想和现代生态科学理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只是提出了一些笼统而抽象的原则性思考,热情地批判有余,理性的设计不足。加之又是借助寓言形式表达,更使人觉得芒忽姿纵。另外,庄子乃至整个道家生态观的根本缺陷在于,过分强调取法原始自然、尊重史前、崇尚浑沌。庄子把发展经济、提高技术同保护环境视为对立物,主张把人类社会永远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甚至倒退到蒙昧时代。这种法自然而反社会、尊道德而轻功利、尚审美而斥技术的思想倾向,不仅与现代文明的价值信念正相反对,而且在任何时代都是行不通的。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司马迁就对道家这一思想提出批评:“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注:《史记·货殖列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打破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当然,这需要全社会乃至全球的高度合作,实施可持续,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尽管如此,庄子生态智慧给我们的启迪仍然是很深刻的。当人们刚刚跨入文明的门槛,他便以智者的敏锐,洞察到人类生产活动会干扰或破坏自然环境,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善待万物、保护环境,呼吁“无以人灭天”。这无疑是给世人开了一副清醒剂,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庄子没有也不可能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可行的具体方案,但他所提出的这些原则,对改变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极为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