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启蒙”与“新法家”的意义——之一(3)

2013-08-29 01:02
导读:解:“性有质性,有德性。德性者,天生我明德之性,附气质之中而昭灵不昧者也。……后世称之为义理之性,或言灵魂,或言性识”(《中庸注》)、“
解:“性有质性,有德性。德性者,天生我明德之性,附气质之中而昭灵不昧者也。……后世称之为义理之性,或言灵魂,或言性识”(《中庸注》)、“魂气之灵则仁,体魄之气则贪。……魂魄常相争,……使魂能治魄则君子,使魄能治魂则小人”(《孟子微》),等等。这种消解,在谭嗣同身上的表现似乎特别集中。李泽厚发现,谭的整个思想体系均具有尖锐矛盾着的两面性:一方面是物质的“以太”,另一方面是精神的“心力”;一方面强调事物的运动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寻找永恒的实体……。至于最后不要“以太”而只赖“心力”的理论归宿则意味着其对思维模式的回归。而且,从龚自珍、魏源一直到孙中山、鲁迅(前期),整个中国近代进步思潮,都既存在着清醒的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倾向,也都同时有着浓厚的强调心知的唯心主义和神秘论因素(《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把难以兼容的“自然”和“”作强行兼容,其必然终局是两者共通的发育不良。理学在哲学上的残疾性,体现为迷信与理性的相互吞噬和彼此抵消:体系中有可能发展出来的科学精神,往往被其神秘因素所涣释;而理性思考的兼顾,又使纯粹的宗教思想难成正果——中国古代那么多的发明之所以无法走进科学殿堂,康有为欲定孔教为国教的宗教梦之所以难以实现(甚至已注定了今天一些人的同类行为只能被视为妄想式蠢动),都已从各自方面证明了这一点。有人曾提出“回到先秦”“回到先儒”“回到原典”的口号(王夫之、戴震、章学诚等考据学家甚至包括朱谦之等“五四”人物和今天的李泽厚等前辈),试图以此来恢复务实而纯粹的“先王之儒”。但如果说这在发出“尽废宋儒注脚”等同样呼吁的江户日本可以取得成功的话,在中国却是鲜存可能的。只因为日本对中国的取舍运用原则与中国截然不同(见拙著《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而中国“变异”了的原始儒学之真正复兴,又是那样地河清难俟。连同一学说内部的“心性命理”派与“实学事功”派之间尚不能璧合兼容,指望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会在如此“”的框架内实现有机对接,事实上是没有可能的。“内圣开出新外王说”以及“良知坎陷说”等诸般舆论之所以都是“正确的废话”,道理当在于此。看来,它需要一个适当的“转语”而不是乏善可陈的推陈出新。

上一篇:也谈《尹湾汉墓简牍》的性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