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文化自觉之路的回省(2)

2013-09-22 01:15
导读:应该回到自己的特殊道路上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可惜的是,他们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是"向后转",也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
应该回到自己的特殊道路上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可惜的是,他们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是"向后转",也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已经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风行的种种思潮当中,无疑最富有系统、科学、革命及可操作等特性。而苏联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成功则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思想体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代表了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困扰中国人民一个世纪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获得了解决,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她所奉行的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就宣告了"五四"之后中国思想界三流并发的状况成为历史,思想文化领域的"古今中西"之争也告一段落。 

二、新的文化论争呼唤文化自觉 
解放后,共和国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问题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走过"文革"灾难的人们,开始重新反思,反思"五四"以来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的经验教训,重新估价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和丰富文化资源。与此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思潮在中国的和影响也再一次高涨起来。至八十年代中期,形成了新的"文化热"。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化热",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五四"以来中西文化之争的继续,因为此间争论和研究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古今中西"问题。说明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是,应当看到,新时期的文化论争并不是"五四"以来中西文化之争的老调重弹,而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提出的新的时代课题,是探索中国式的自主型现代化发展道路,培育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的需要。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值得注意的是,在八十年代的文化论争中,出现了两种不甚协和的旋律:其一是有感于十年"文革"中封建遗毒大量的沉渣泛起,主张重归"五四",彻底抛弃以儒学为代表的所有传统文化,积极迎接世界化(其实就是"西方化")。另外一派则有感于"文革"之际的左倾思潮对于中国两千年传统儒学的大肆践踏,而主张重新评价与定位儒学传统,他们通过儒学"人文主义"精神的大量掘发,寻求中国现代化的根源感以及对西方后社会所生弊端的诊治良方。不难看出,上述两种并生共存的思潮差不多是五四期间西化派和本位文化派的旧话重提。有人把他们称为"新西化派"和"新本位文化派"。 前者的主张到1988年政论片《河殇》把否定传统文化的观点推到极端的地步为标志,使"文化热"达到了顶点。由于自身存在明显理论缺陷和实践上的不可操作性,"新西化派"受到学界和社会舆论的批评,而日见衰微,至80年代末期,几乎不再有人提起;后者则演成大观。尽管"新本位文化派"的政治倾向、思想信仰与现代新儒学不尽相同,甚至相反,但在弘扬儒学传统方面颇为同调。换言之,如果在政治倾向与信仰上降格以求,二者的学术话语是可以沟通的。进入90年代,"新儒学研究"渐乎成为大陆学术界(尤其是界)的"显学",与海外的激烈反传统派在大陆遭冷遇相反,海外新则受到内地学府讲坛的热情接纳。 
综观20年来中国大陆的文化热,我们可以看到,80年代的文化热的主调是西化和反传统,表现为一种政治激进主义的话语。但进入9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的主义全面勃兴的大背景下,悄然兴起的第二次文化热出现了"话语转换",一种"新文化保守主义"悄然生成,其主调是反思和批判激进主义和否定革命。"新文化保守主义"从反思80年代"文化热"中的激进主义到反省"五四"以来乃至整个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激进主义,从批判文化激进主义到批判政治激进主义,反省反思整个中国近代史,否定近代以来的历次中国人民革命,认为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都是政治激进主义的产物,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总之,中国的革命都搞糟了,中国应该走"改良"、君主立宪的道路。在文化上,文化保守主义批判激进主义主要是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否定在思想领域批判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必要性。有的文章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激进主义来批判,贬低以至抹煞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继承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0世纪的中国文化运动被看作是一直受激进主义所主导的,因此具有"反文化"的性质。20世纪的文化史成了一部反文化思潮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历史,成了一部"反文化史"。和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一样,当代文化保守主义也表现出一种回归传统的倾向。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近年来,随着新千年和新世纪的临近,人们的神经被一种激情所撩拨,"世纪情结"日益浓烈。在展望中华文化未来前景的话题下,文化领域关于"东化"还是"西化"之争又以相当尖锐的形式重新开战。如至少已流行了十年、被称为"东化论"或"东方文化救世论"的"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的预言,在问世后受到学界不少非议和批评。这种有激而发的言论难免带有一定的情绪性。与之对立,有人提出"全球化论",即把陈序经和胡适的"全盘西化"的口号改为"全球化"。还有的学者主张重评"全盘西化"论,他们很欣赏胡适的"文化惰性"论和"拼命走极端"的战略,提出了"’孙子’战略"。 这种观点与"要当三百年殖民地"论如出一辙,有很强的情绪化特点。由于它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所以得不到广泛的群众认同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赞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研究估价,发掘其中有益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优秀遗产。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传统中,特别是在对"五四"以来的文化论争进行重新反思、评价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关注的更多的是新儒家的观点和主张,致力于发掘其合理的成分;有的学者则对"五四"运动的反传统主义提出诘难,认为"五四"运动是"全盘反传统",具有感情用事的非理性的色彩,造成了中国的思想危机;有的学者把五四运动跟义和团运动相提并论,说成是偏颇的两极;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继承了五四的彻底反传统主义,是导致出现"文化大革命"灾难的原因;还有的学者说"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史上带来一股"左"的思潮,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开启了文化大革命的先河,等等。这些看法起初由海外的一些学者提出来,后来在大陆的一些学者中引起了共鸣。这些观点的传播,加上对"文革"时期左倾思潮给文化带来的灾难的揭露和批判,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向来如此,从来就没有处理好这一问题。实际上,这如果不是一种对历史的误读,就是一种对当代人的有意识的误导。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澄清。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只要对"五四"以来中国大陆思想文化发展的历程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看到这一事实,即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中西古今"问题的认识逐步走向完善和正确,至抗战时期,由毛泽东和提升了党内外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系统阐述了我们党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他对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论争特别是五四以来文化论争的科学总结及对新主义文化的阐述,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文化问题上的正确主张。可以说,自16世纪以来持续不断的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论争,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实际上已由中国共产党人和一些党外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了本质上正确的结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最初年代,毛泽东坚持其民主革命时期关于"古今中西"问题上的正确文化主张,并且依据我国需要迅速发展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依据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
上一篇:近代粤海洋商业文化论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