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文化自觉之路的回省(3)

2013-09-22 01:15
导读:会主义繁荣的方针。但是,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屡遭挫折,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盛行一时的极
会主义繁荣的方针。但是,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屡遭挫折,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盛行一时的极"左"思潮,把中国的、外来文化包括其他主义的文化统统斥之为"封、资、修",一棍子打死,甚至连建国以来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成果也一概加以否定。这种文化不自觉造成文化的单一和萧条,一些封建遗毒反而以新的面目沉渣泛起。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拨乱反正,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正确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的重大课题,而且为当代解决古今中西之争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一理论中关于文化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综合创新的文化观。 
邓小平强调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阶段,尤其强调弘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的革命传统。因为它们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扬和升华。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邓小平一方面强调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要把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作为社会主义赢得与相比较的优势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反对全盘西化的观点,明确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 他批评那种对于西方各种、学、社会和等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崇拜的错误倾向。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要把外来文化与中国的实际和民族特点相结合,形成一种既为中国文化所理喻,又能使先进文化形态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形式。这表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邓小平都继承了毛泽东的文化开放思想,使其上升到新的高度。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思想,把我们党对"古今中西"之争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首先,把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从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等方面考察文化问题,确定文化建设的地位,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新论断。其次,在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构想。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上述构想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怎样建设这样的文化,是"古今中西"之争在当代中国的科学解决,也是中国文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根本方向。 
由上看出,近代以来,无数先进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殚精竭虑、费尽心智,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正确回答和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并正确处理思想文化领域"古今中西"关系问题。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所选择的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是现代中国唯一正确的道路。尽管我们党在文化建设和"古今中西"问题上也曾出现过失误,但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文化建设的规律和"古今中西"关系的认识却在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了指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建国五十年的历程,也正是中国文化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不断复兴的历程。当然,在现实的实践和学术论争中,文化不自觉的现象仍然存在,但这已不是主流。相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上一篇:近代粤海洋商业文化论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