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洲花生、葵花的传播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2)
2013-09-25 01:07
导读:贾)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粤人)呼棉花为吉贝,红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滇日落花松”(23)。以上“为南果中第一,其资于民用者最广”说明至
贾)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粤人)呼棉花为吉贝,红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滇日落花松”(23)。以上“为南果中第一,其资于民用者最广”说明至少在中国南方,花生已成为主要的干果零食食品和菜肴。清中叶还有了花生栽培法的记载描述。清中叶《南越笔记》载:“落花生,草本,蔓生。种者以沙压横枝,则蔓上开花。花吐丝而不能成荚,其荚乃别生根茎间。掘沙取之,壳长寸许,皱纹中有实三四,似蚕豆。味甘以清,微有参气,亦名落花生。凡草木之实皆成于花,独此花自花而荚自荚。花不生荚,荚不蒂花,亦异甚”(24)。可见此时花生的大田种植已相当普及,在农产品中已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士大夫们才对它的生产农艺加以,对它的特性予以概括。
大陆居民也很快发现了花生的食用油料作物属性并加以利用。清中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175年成书)在大陆首次记载了“花生油”这个名称:“落花生,一名长生果。……出外国,昔年无之。……康熙初年,僧应元往扶桑觅种寄回,亦可压油”(25)。这里所说的由应元从日本引进的花生大概与16世纪初传人中国的在品种上有不同,富含油脂。
当然,花生最常见的用途还是零食。清代著名学者郝懿行于18世纪s0年代曾在首都北京看到“友朋燕集,杯盘交错,恒擘(掰)壳剖肉,炒食殊甘。俗人谓之落花生(26)。所以,中国喜好零食花生的习惯在清代已形成。
清嘉庆年进士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则有了花生的枝株蔓叶和荚果的线条图画。其画形象逼真,线条简洁,布局错落有致,堪称佳作。似乎这是中国最早的描绘花生的植物图谱和作品(27)。
到了清末,国人对花生的认识了解栽培利用、开发加工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据《甲午澎湖志》载:“落花生,俗名土豆。蔓生,花黄,谢时花心人针,人地即成子,故名。形如荚豆,一荚三四子。性宜沙土。辛能润肺,香能舒脾。澎(湖)人植此尤多,以榨油。其渣为[米+凡](糁),可粪田。藤可为薪,可饲牛羊,利尤溥焉”(28)。是书卷10又载:“花生油,豆[米+凡](sh*n)。内自讼斋时注,花生可为油,其渣可粪田,曰油[米+凡]。[米+凡]音莘,俗读如枯”(29)。所以,到清末日本侵华前,花生的各种主要用途,如食用、榨油、油渣肥田、藤枝为薪、枝叶为饲料等,都已被中国人民认识开发加以利用了。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向日葵的驯化、传布和在华的普及
葵花或向日葵也起源于美洲大陆。具体的起源地大概是在北美今美国地区,现在美国仍有野生向日葵(30)。不过南美秘鲁人认为他们那里也是向日葵的故乡,故今天还把它定为国花(31)。所以,向日葵的起源驯化、人工栽培也可能是在美洲各文明中心独立进行的,如北美、墨西哥、秘鲁等地(32)。在加拿大的边远地区,发现有古印第安人用向日葵种子制粉和榨油的痕迹,在南美洲也发现有向日葵种子的炭化物(33)。所以只说向日葵起源于美洲便太笼统了。
野生向日葵在古印第安人的培育和选择下,花盘逐渐变大变圆,籽粒增多增重,分枝习性逐渐退化,渐渐只开一朵花,结一巢果,最后终于进化成了栽培向日葵。
西欧冒险家于15世纪末登上美洲大陆,很快就被向日葵那硕大而美丽的花盘和朝阳转动的特性吸引住了。1510年,向日葵被西班牙人带到了西欧(34)。种植在马德里植物园,作为花卉观赏。16世纪末,向日葵作为观赏植物已传遍欧洲。17世纪末,欧人才采摘向日葵花盘上的嫩花朵,加上佐料做凉拌生菜吃,并把籽粒采来作咖啡粉代用品和鸟饲料。1716年英国人A.布尼安(Bunyan)首次从种子中提取油脂成功,获得了《向日葵油提取法》专利(35)。18世纪初向日葵从荷兰传人俄国。]9世纪初,俄国沃罗列兹省比留奇区间列克塞耶夫卡村的农奴波卡略瓦首次把它引人大田种植。1829年,波氏从葵花子仁中榨取得到油;1833年,首座葵花子榨油坊在阿列克塞耶夫卡村建成投产。到19世纪中叶,由俄国人育成的各种盛产油的向日葵栽培品种又从俄国回传人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36)。
向日葵起源于原产于北美洲,这本来是公认无疑的。但近年来的一些著述则有意无意地一些容易引起混乱的信息。例如,杜甫有诗曰:“葵藿倾太阳,物性故莫夺”;《元诗纪事》卷4]有诗曰:“葵藿有心终向日,杏桃无力谩随风”。有学者把上引诗句中的葵藿都释为向日葵(37)。再例如,北宋梅尧臣《葵花》诗曰:“此心生不背朝阳,肯信众草能翳之”。苏辙《葵花》诗也曰:“葵花已开阑,结子压枝重”。南宋刘克庄诗《葵》曰:“生长古墙阴,……不改向阳心”。有的著述把上引诗文中的葵花、葵也都释为向日葵(38)。按以上所说,中国早就有了向日葵,中国也是向日葵的起源地原产地之一。这就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加以辨析。我认为,问题其实很简单,不必使用繁复的文献学训诂学考证,也无需使用旷日持久的植物栽培观察试验.便能予以解决。只记载了葵花向阳或葵藿向阳并不能说明向日葵也原产于中国。因为许多植物的花都有向阳性,葵也有好几种,其花也有向阳性。只有记录了人们食用(零食和榨油食用)其种子,才能说明向日葵也原产于中国。因为难以想象:人们既已了解认识栽培了向日葵,却又不把它的种子用于禽畜的饲料,进而用于人类的食物。那样的话就不可理喻。可食用其果实的记载明以前从来都没有,所以就只能说明那些“葵藿”“葵花”“葵”不是今日之向日葵。所以也就无法证明中国也是向日葵的原产的起源地之一。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1498年达.伽马首航印度,1521年麦哲伦从西欧航行到美洲再航行到菲律宾。从此海道大通,世界连成一体。向日葵约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由南洋传人中国。明万历年间赵嶇著《植品》卷二提到,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传人了向日葵(39)。万历年从1573年到1619年,按常规它应先传人东南沿海,再传人内地。赵嶇为陕西盩厔人。他了解看到搜集到向日葵当是它已在华传播了若干年后,所以可推断它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人的。
稍后,明万历年进士王象晋便较为翔实地描绘了向日葵:曰“丈菊,一名西番菊,一名迎阳花。茎长丈余.干坚粗如竹。叶类麻,复直生。虽有旁枝,只生一花;大如盘盏,单辦色黄;心皆作窠如蜂房状。至秋已转紫黑而坚。取其子种之,甚易生。花有毒,能堕胎”(40)。今日
植物学家把向日葵归人菊科葵属。由上可知,王象晋的记载比较准确,分类比较科学。明末文震亨1639年的《长物志》首次使用了“向日葵”这个名称。他日:“葵花种类奠定,初夏花繁叶茂,最为可观。一曰向日,别名西番莲”(41)。
虽然明后期向日葵便已传人,但明末两部农学植物学巨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尚未提到向日葵,所以可推那时它的栽培还不普遍。据以上《群芳谱》的记载,估计主要同作观赏植物和用作物。
清代向日葵的栽培进一步传播、普及。清初陈淏子1688年(康熙25年)进一步描述:“向日葵,一名西番葵。高一、二丈,叶大于蜀葵,尖狭多刻缺。六月开花,每杆顶上只一花,黄辦大心,其形如盘。随太阳回转,如日东升则花朝东,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日西沉则花朝西。结子最繁,状如蓖麻子而扁。只堪备员,无大意味,但取其随曰之异耳”(42)。陈淏子的描述表明人们对向日葵的特性、形态等已有了比较深入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而且《花镜》卷6《花草类考》另列了“西番菊”条,从而把向日葵与西番菊区别开来。上引中“只堪备员,无大意味”一句值得重视。“备员”意即充数、凑数。它充什么凑什么数?窃以为大概是充凑款待客人的干鲜果品糖果糕点之类的零食之数。由此可推知清初葵花子已进入中国干鲜零食干果的行列。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乾隆年间,台湾地区也有了向日葵的种植。《乾隆台湾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