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后现代文化的阐释焦虑网(3)

2013-09-29 02:24
导读:代主义的正负效应和得失利害。著述行文中保持客观性和清醒的批判性,为后现代主义颠覆伪价值形态和意识权力话语秩序而欣喜,同时,又为后现代主义
代主义的正负效应和得失利害。著述行文中保持客观性和清醒的批判性,为后现代主义颠覆伪价值形态和意识权力话语秩序而欣喜,同时,又为后现代主义"越过边界"而否定普遍性价值根基所造成的虚无倾向表示担忧。
     后现代主义积极推行者。这类文化或批评者以后现代主义者自居,著文为后现代主义的无信仰、反传统、颠覆性叫好,对"后"这一词缀有特殊的好感,喜欢用后现代为标尺去看待并衡量一切文化现象,这一滥用也给自身的阐释带来新的文化困境。
     后现代主义的尖锐反对者。这类批评者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站在传统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乌托邦角度反对后现代主义颠覆策略和"怎样都行"的游戏人生观,坚持以传统的精神信仰反击后现代主义;另一种是站在中心意识话语立场,以过时的性和僵化的思维方式去反对后现代主义,而保持自己的中心话语地位。
     海外的"后学"研究。处在跨国资本的后殖民语境之中,后现代研究已不再是一般的学术文化问题,而禀有了浓厚的政治话语和东西方意识权力色彩。西方学者和海外的华人学者,相当关注当代中者的研究,尽管有不同的评价和褒贬,但总体上使中国的后现代研究,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引起了关注,这使我们有可能在论争中能更广泛深入地反思自己。而且,各种不同观点的互相检讨,可以使人从这种文化论争的张力中看到文本后面的精神意向,看到在平等的学术对话中自然彰显的价值,看到处于剧烈变化的世界文化大潮中东方学者的对话智慧。
     后现代论战中的情绪性宣泄者。对后现代这一相当复杂的现象,除了从学理上认真研究的学者外,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情绪化的谩骂,或未曾深刻地研究而仅凭自己的好恶加以拒斥的态度。我以为,这类跻身于学界然而却是非学术态度的情绪,对学术知识增长难以增添任何东西。真正的学术态度应该是对这一问题的来源、产生、发展、前景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末期在中国出现所隐含的意义进行深度研究,浅尝辄止的情绪性宣泄当于事无补。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上述这五类后现代批评者出发点和价值归宿截然不同,共同构成了起伏跌宕的中国后现代研究和文化批评思潮。从批评群体的构成看,积极推进者大多是六十年代出生的更年轻的晚生代人;而客观研究的学者大多为五十年代出生的青年学者;而坚决反对者大多为四十年代出生的中年学者;而海外"后学"则年龄跨度比较大;情绪性宣泄者的构成则相当杂糅而动机难以归类。这一多重性构成颇有深意,值得另做知识学个案分析。
     再次,身份复杂使得"后"存在问题。
     后现代语境是全球化浪潮强加给中国的。在这一语境中,中国知识分子在跨国运作和高科技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开始了对传统、对现代、对后现代的共时态反思,并处处表现出一种顾此失彼的尴尬。不管怎样,反思启蒙、理性、元话语,审理自己的主体身份和价值诉求,成为一种新的学术要求。但是,问题也不少。即从历史必然性到生命偶然性,只要肉体感觉而无视历史社会;从二元对立论到多元论甚至无元论,对人的超越性和目的加以嘲弄怀疑而走向虚无;从意义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甚至到生命的意义约化为权和钱;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世俗游戏,甚至只有世俗游戏而拒斥一切非世俗的价值诉求,这事实上是以新的"一元"取代旧的"一元"。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奢侈,相反,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现代性"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以及21世纪即将出现的问题。将后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的一种有效参照系,而对它在知识性、权力话语、价值论等方面上的正负面效应加以厘定。事实上,中国知识界在90年代出现对后现代的研究比较集中的现象,是对意识形态的权力加质疑,同时拓展更大的对话空间,不仅是东西方对话,而是言说者和大众的对话,民间话语与主流话语的对话等。其中不少东西很值得考辨。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当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的时间并不长,总体上看,是在80年代初期起步,而在90年代进入发展研究的局面。但一般性的译介和多,而有深度的学术专著并不多见。尽管如此,后学研究方面还是有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成果。
     90年代大陆出版的专论后现代主义后殖义的学术专著主要有(按出版时间先后为序):王岳川著《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1992),陈晓明著《无边的挑战》(1993),王宁著《多元共生的时代》(1993),王治河著《扑朔迷离的游戏》(1993),张颐武著《在边缘处追索》(1993),陈晓明著《解构的踪迹》(1994),郭贵春著《后现代科学实在论》(1995),赵一凡著《欧美新学赏析》(1996),陆扬著《德里达--解构之维》(1996),刘宗坤著《等待上帝,还是等待戈多?》(1996),董光璧著《传统与后现代》(1996),曾艳兵著《东方后现代》(1996),徐贲著《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1996),张强著《游戏中破碎的方块》(1996),潘知常著《反》(1996),盛宁著《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1997),张颐武著《从现代行到后现代性》(1997),张国清著《中心与边缘》(1998),杨大春著《文本的世界》(1998),陈亚军著《哲学的改造》(1998),王小章、郭本禹著《潜意识的诠释》(1998),1998年版,河清著《现代与后现代》(1998),王宁著《后现代主义之后》(1998),段炼《世纪末的反思》(1998),王岳川著《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1999),陈晓明《仿真的年代》(1999),方生著《后结构主义文论》(1999)等。发表论文上千篇。 
     出版的译著大致有:杰姆逊著《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1986),詹克斯著《后现代语言》(1986),戈德伯格著《后现代时期的建筑设计》(1987),詹克斯著《什么是后现代主义》(1988),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1991),市川政宪等著《后现代建筑佳作图集》(1991),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1992),巴思著《路的尽头》(1992),外文所编《后现代主义》(1993),柳鸣九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1994) 哈桑著《后现代的转折》(1994),琳达·哈切恩著《加拿大后现代主义》(1995),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1995),吉姆·莱文著《超越现代主义》(1995),E.L.多克特罗著《拉格泰姆时代》(1996),唐·德里罗著《天秤星座》(1996),N.霍兰德著《后现代精神分析》(1997),利奥塔德著《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1997),利奥塔德著《后现代状况》(1998),詹姆逊著《时间的种子》(1997),约翰·霍克斯著《第二层皮》(1997),德里达著《文学行动》(1998),保罗·德曼著《解构之图》(1998),杰姆逊著《快感:文化与政治》(1998),吉登斯著《现代性自我认同》(1998),马克·第亚尼著《非物质社会--后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1998),埃勒克·博埃默著《殖民与后殖民文学》(1998),福柯著《福柯集》(1998),卡勒著《论解构》(1998),波林·罗斯诺著《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1998)E.博埃默著《殖民与后殖民文学》(1998),彼得·克斯洛夫斯基著《后现代文化》(1999),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1999),汤林森著《文化帝国主义》(1999),米勒著《重申解构主义》(1999),萨义德著《东方学》(1999),D.凯尔纳,S.贝斯特著《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1999) 罗岗、刘象愚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1999)等。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这几年对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学者多起来,而且有不少颇有心得者。 可以说,中国的后现代主义研究成果(包括众多港台学者的成果), 已成为西方学者后现代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参照系,并引起了国际知名学者的兴趣。 
     90年
上一篇:睨读《中庸》(一)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