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强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以“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的今天,更应该焕发出感召力和吸引力。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价值认同。文化价值观念的感召力、吸引力是国家软实力的真正体现。中国追求“和”,讲究“和而不同”,肯定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承认各方的差异,认同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主张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地位平等。墨家提出“大国不攻小国,大家不篡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富不傲贫,壮不夺老”的八大正义标准。注重“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更能够体现出以合作、说服、渗透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软实力竞争的优势,更容易被别国认同和接受。在国际矛盾日趋复杂、尖锐的今天,中国这种“和谐”、“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一定要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和包容的作用。它不但为解决新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我们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相对于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统世界的“和平”文化霸权,中国文化的和谐价值观更容易被别国认同和接受。“如果一个政府的外交政策对它的人民的知识信念和价值观念有吸引力,而其对手却没有成功地选定具有这种吸引力的目标,或者没能成功地使其选择的目标显现出这种吸引力,那么,这个政府便会取得一种无法估量的优势。”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和谐文化资源,倡导和谐社会理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胡锦涛代表我国在第60届联大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和谐世界”,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表述,是中华文化为形成国际秩序主流观念作出的新贡献。它对于化解国际社会危机,促进国际关系化,缔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吸引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第二,只有中西文化很好地融合包容,才能创造新的文化成果。众所周知,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的批判和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引进,就没有中国现代文化的诞生。但是,当时也的确因主要矛盾的存在而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积极性。毛泽东曾经说:“内战时不讲他不能怪我们,因为那时我们被打倒在地上,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他的意思很明白:“五四”时期不提出打倒孔家店便不能深刻反省民族文化的落后方面,但是这并不能说民族文化(包括思想)就没有积极因素,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又要予以强调。今天,中国文化已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而西化的危害性又日益明显了,强调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只会使我们的民族思维更加成熟,现代化模式更加健康。事实上,既强调传统文化,又大胆吸收西方文化成果,才能产生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文化成果。例如,文艺创作中,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都大量地采用了西方文化要素,而其内核却是民族利益、民族意识,可以说这就是创造性的中国话语形式,这就是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的中国文化激发了一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塑造了民族英雄的崇高人格。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面临着多种文化形态如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雅文化和俗文化、理想文化和现实文化、一元文化和多元文化的选择。和谐文化的包容性不是各种文化的包容,而是互相吸收、融合而产生的新的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而提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文化体系越是包容了不同的文化特质,那么,其文化体系就愈丰富,愈有生命力。文化的融合与包容既可以使文化不断更新、发展,也可以使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有利于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形成更为理想的文化体系。总之,既要顺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又要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致力于有自己立场的开放性文化建设的实践,是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