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佛教妇女观(1)(2)
2014-08-16 01:07
导读:第三:从女性的地位来看。儒家对女性的看法一直是比较悲观,认为女人就跟小人一样缺乏道德,天生就是比较的低贱,认为女人不能读书,不能多识字,不能长的
第三:从女性的地位来看。儒家对女性的看法一直是比较悲观,认为女人就跟小人一样缺乏道德,天生就是比较的低贱,认为女人不能读书,不能多识字,不能长的太漂亮,“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无貌便是德”,还为女人制定了一系列繁琐苛刻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要求女人,还把女人归为小人一类,连圣人孔子也这样说“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不仅如此,女人一出生就受到社会的歧视,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诗·小雅·斯干》中有这样几句话“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7]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生的是男孩,就让他睡在床上,给他好衣服穿,给他玉璋玩,听到那响亮的哭声,知道将来一定会有出息,高官厚禄;如果生的是女孩,就让她躺在地上,用襁褓裹着,给她瓦玩,希望女孩长大后能为夫家操持家务,不让父母担心就行了。可见男女性之间的区别自在小孩刚才生时就已经形成,无法改变,不管女人在后天多么的努力,女人终归是女人,逃脱不了她们身上所背负的责任、逃脱不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对她们的身体和思想的束缚,这就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女人———渺小、卑微、受尽欺凌。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其基本教义是宣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思想,(如果本文不适合,你还可以选择:
计算机论文定做),提倡众生平等、普度众生、解救众生脱离苦海。佛教普度众生,关注女性,因此深受中国女性的喜欢。佛教对中国女性影响最深、最容易被女性接受的思想是人生解脱论、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国平等。
佛教认为人生来是痛苦的,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现象都是痛苦的,人间世界就是一个火宅,“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们在熊熊烈火中受尽煎熬,人的感受虽有苦有乐,但乐也是苦的一种现象,人的生、老、病、死、怨憎、爱别离、求不得等皆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因此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无尽痛苦的苦海,苦海无边,佛教的这一看法符合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受压迫女性眼中的社会,因此引起了女性的共鸣。同时佛教从这点出发,为人们提供了一套解脱痛苦的方法、途径,四谛、八正道就是其核心理论。四谛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苦”道出了人生是痛苦的,“集”道出了人生痛苦的原因,“灭”道出了佛教追求的理想境界寂灭,“道”指出了解脱人生痛苦到达彼岸世界的途径。八正道指的是“正语”、“正思”、“正见”、“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种方法贯穿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奠定了佛教徒修行的原则,这些方法的提出使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压迫的女性看到了希望,指明了道路,心灵也得到了慰藉。因此,佛教自传入中国不久就很受女性的欢迎。佛教还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一定的因缘产生,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所有事物都处于因果关系之中,前面的因造就后面的果,后面的果反过来又影响着前面的因,因此,善恶有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人的生死轮回的链条中,人生前的业造就人死后的果,人死后进入六道即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人死后无论是进入六道轮回还是佛教净土要看你前世的业、生前所做的事、表现,如果生前多做善事就能进入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绝不会进入畜生道等,生死轮回,生生不息,这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其实是一致的,多做善事会有善果,恶事做多了最终会遭到报应。女性天性柔顺温和的性格特点以及卑下的社会地位使得她们更容易的接受佛教这些思想。另外佛教还为人们构想了一个平等、清净、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界是由金银等七种宝物构成,美丽庄严、绚丽多彩。在那个世界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无男女区别、无年龄大小,人们不需要担心物质、金钱、地位等给人带来的困扰,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清明的和谐世界,只有种种快乐、没有任何痛苦。对于这样的世界,只会让更多在现实社会中遭受压迫、遭遇歧视的女性心驰神往,因此,很多女性因不同的原因皈依了佛教,佛教成了女性心灵的避难所。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磨合,在磨合过程中外来文化必然要调试、融合去适应本土文化,不然外来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就很难站住脚跟,因此,佛教在对女性的看法中,受儒家的影响,也宣扬男尊女卑的观念,增加了很多鄙视女性的内容,如女人天生低贱,女人天生就得伺候男人,女人就得以貌悦人等,《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女人理应以貌悦人,理应受丈夫支配,女人永远低男人一等,说什么女人,若生得丑陋就要使丈夫嫌憎,连旁人也要讥笑,倘若太多病带疾,家人也要轻视欺辱”,[8]对女人的鄙视可见一斑。佛教认为,爱是人类一切情感的根源,有了爱才有欲,两性之间的性欲是使人堕落无明、瞋、痴的主要根源,是引起社会矛盾,人类之间的争斗的来源,安世高译的《人本欲生经》中说“人一旦有了贪爱特别是两性爱,就有了对财产了利益追求,有了利益追求,就有了私有积蓄的悭吝,这样就有了家庭,有了家庭,就有了社会矛盾,就引起人们的争斗。”[9]男女之间的性欲不仅是如此的可怕,可怕得就像人手中拿着火把逆风而行一样,如果不及时丢掉就会伤到自己而且还会让修行的人不能证得正果,无法见道。“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10]如果要修道成佛还要远离妻子、远离家庭。可见中国化的佛教对性欲是极力鞭笞的、痛恨的,是极力主张禁欲的,有明显仇视女性的倾向,女人如洪水猛兽般可怕,女人就是男性修行的障碍,男人不能修成正果责任在于女人的诱惑,因此《四十二章经》告诫人们“慎勿视女人”。这与印度早期佛教对女性的看法是稍有差别的。印度早期佛教虽然也仇视女人,也认为女人犹如恶魔,在性欲方面易勾引男人,但是母亲依然是母亲,妻子依然是妻子,男女性在某方面还有平等可言,只要修道之人自己能抵住诱惑就行,这种自制力主要靠男性自己,并不完全把责任归于女性的诱惑。佛教的禁欲思想与儒家对女性所规定的禁忌在某方面是不谋而合的,但佛教对性欲的看法不是一尘不变的,并不是每个时期都是禁欲,随着佛教日益的本土化、中国社会的变更、王朝的更替,佛教在不同时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例如唐代时期,慧能创建的禅宗及后继者主张放纵不羁,认为放纵情欲并不会损坏佛法,不仅如此,还能“以欲制欲”;明清时期也是如此,在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僧尼放纵情欲的事情。不管是禁欲还纵欲,主体上佛教的妇女观接近于儒家对妇女的看法,对强化儒家妇女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儒家对中国女性的要求、禁忌很多,从言语、服饰、行为、贞洁、婚姻、到生育等都有一套规定,这些规范对女性虽然有很大的束缚,如同脚镣一样束缚着她们的手脚,甚至在某方面造成女性的悲剧,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规范有利于女性温柔、善良、安详、恭敬、贤淑、礼貌待人、孝敬父母等性格形成,有利于提高妇女的道德文明水平。中国佛教对女性的看法也挖掘了儒家文化影响下女性的性格特点,认为女性心性善良、天性温柔、乐善好施、勤俭持家、辛勤服侍,这些性格特点会引发女性的菩提心,看到社会中不幸的事情定会解囊相助,救灾救难,为社会增添福慧,不仅利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因此,佛教的发展离不开妇女,需要妇女的参与,如果没有了妇女对佛法的弘扬,佛教将会失去半边天,将会停滞不前。在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化的佛教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与儒家文化殊途同归,特别是在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这个层面上,两者相互补充,佛教终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