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 题】环球视域
【正 文】
传记片作为历史人物与现代电影艺术结合的产物,其内在特殊的规定性构建了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之间独特的传记美学。好莱坞电影人在试图诠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这一美学命题的过程中,对于电影内在的美学特质进行了一次重新的解构与颠覆。在奥斯卡中的屡获殊荣也说明了其探索上的成功,其中的传记片最终以在经典人生中“游戏”审美的独特追求,缔造了好莱坞电影史上的又一个神话。
“任何能够多年存在的样式都很有可能存在固有的电影特性”。(注: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第217页。)20世纪30、40年代制片厂制度兴盛的好莱坞,将“生产”概念引入电影创作之中,创造出一批具有相对固定的制度模式,相似的风格、主题、结构关系及共同的样式特征——戏剧化的叙事结构、容易判断的人物性格、固定的电影语言模式、漂亮耀眼的明星、惊异罕见的奇观和回避现实的娱乐效果等特点的电影——类型电影。“按照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或原则制作出来的影片”,(注:汪流主编:《中外影视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99页。) 体现了好莱坞与其模仿生活,不如模仿一部经典故事的美学理念。所以,人们开始纷纷探索类型片内在的电影价值,并试图艺术地利用这些价值。作为类型电影中特殊题材的传记片在美学探寻和变革传统类型电影的叙事理念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构成了传记影片的二律悖反,在整个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导演必须寻找到最好的切入点和平衡点。如果只是纪实必然丢失了艺术,如果偏离现实太远也就不再是传记片了。虽然人物人格的先在魅力是影片的一个亮点,但如何将其恰如其分地表现又成了最大的难点,无论历史人物的杰出和伟大在电影中得到消解,还是被无限地夸大,都可谓是一种失败。导演的任何想象、润饰和虚构都是在一种近乎于真实感的营造中完成的。艺术化的处理并不能“间离”受众的审美心理,只有提高电影的拍摄、构图、语言、视角等各方面的艺术思维,才能使之具有吸引受众的艺术魅力。这对于导演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吸引。在奥斯卡的获奖及其提名影片中,传记影片所占据的比重之大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公民凯恩》、《辛德勒名单》、《莎翁情史》、《巴顿将军》到《美丽心灵》、《钢琴师》等,传记片一路走来,在奥斯卡屡获殊荣充分肯定了其在艺术表现和创新上对于电影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传记片本身的美感特征不仅能很好地实现电影人所期望的人文关怀与艺术创造契合,而且能使受众在现实世界中感悟历史,在精神对话中理解伟大,一种崇高而静穆的美学精神也自然地流淌其中。总而言之,奥斯卡传记片在美学探寻中的审美思维是独特的,本文仅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阐释。
人性的支点与文学性的阐释统一
传记片既然是以历史上杰出或有影响的人物的生平业绩为题材的一种影片,人物自然也就成了整部影片审美意蕴展现的核心。在拍摄之前,导演与人物之间必须达成某种默契。换句话说,只有当导演真正走进被塑造人物心灵的时候,才能使一个伟大的灵魂“复活”。在超越时空的精神性对话中,人性的力量毋庸置疑成了燃烧导演创作激情的火种,同时也是传记影片结构全片的支点。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长镜头思维与蒙太奇思维交汇
“蒙太奇”和“长镜头”作为电影的两种基本语言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和不断地发掘,随着对两者探讨的深入,它们存在的价值已不单纯是一种镜头技术层面上的组接或是延伸,作为最基本的电影思维模式它们具有独立的美学意义。奥斯卡传记片,让“蒙太奇”和“长镜头”在技术与思维两个维度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