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大众语言”的兴衰及影响
2014-11-19 01:11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大众语言”的兴衰及影响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运用大众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曾经是二十世纪左翼文学
运用大众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曾经是二十世纪左翼文学鲜明的理论主张并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文学实践。左翼文学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提倡文学大众化,而文学大众化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语言大众化。左翼文学的性质也决定了大众语言不仅是传达工具,而是思想精神本身,大众语言对左翼文学来说是本体性的问题。综合瞿秋白、毛泽东、周扬、茅盾、周文等人的论述,大众语言是这样一种语言:包含大量的大众口语的成分,大众能看懂能听懂,负载着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语言。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在政治权力的干预下,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在这方面取得了文学实绩。但是,初见成果的大众语言并没有随着曾支持过它的新政权的建立继续展开,全面推广,相反,它逐渐退出中心舞台,直至烟消云散。这就是本文要思考的问题。此外,大众语言作为一个意识形态功能极强的文学语言实践已经离我们远去,左翼作家及其创作在当下的语境也并不讨好,但21世纪初就“汉语写作”问题发言的作家们为什么每每提及赵树理、周立波,当代作家在什么维度上提及前代作家?大众语言文学实践对新文学汉语写作的探索进程有无贡献?这也是本文要思考的问题。
一
20世纪40年代初尽管延安文艺界大力提倡文学的大众化,已明确提出文学语言的大众化之途是学习大众的口语,但作家们对大众语言还停留在理论认知阶段,缺乏自觉的艺术实践。延安的作家绝大多数是由国统区进入根据地的作家,深受启蒙思想、五四新文学、西方文学及苏俄文学影响,已经形成了知识分子话语的“知识型”,有特定的概念、规范和领域,其意义和规则在知识分子看来是不容怀疑的知识。我们“既可以从形式的角度将话语视为一种具体的、带有规范性的语句或言说方式?熏又可以在抽象的意义上将话语理解为一种隐藏在言说活动深层的知识蕴意或意向?熏在这种蕴意或意向中隐含着特定的文化判断和意识形态倾向?熏因而才有可能支配言说活动本身”。①知识分子话语规定了小说的语言方式。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丁玲的小说语言很有代表性。她的小说中,大量存在叠加成串的定语及繁复的长句。在1940年创作的《夜》这短篇小说中,超过80个字的句子有四个,最长的句子连标点在内共121个字。长句固然是西化语,但也是现代知识分子追求精密思维的体现,它力求将事物说透写全。丁玲的小说语言是审美的、自我表现的,其小说用于描写各种情绪念头交织在一起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的笔墨相当多,她的小说常直接或间接地描写主人公对外面世界的感受,语言充满了个体的生命感受和作者的体悟。丁玲小说语言还具有思想启蒙的价值取向。《东村事件》这样书写落后农民见到地主的神态:“陈得禄的眼光,象一双被打伤了的狗的眼光,求救的,惭愧的,恐慌的,而且把两手垂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似的倚在门边,索性又把脸转向院子去了。”小说还评价道:“他们比牛马还被压抑得可怜,比牛马还驯服,虽然说他们心里燃着暴烈的火,但是这些火只会烧死他们自己。”②这些文字很象路翎小说的语言,词语感情色彩强烈、浓重、极端,语句的情绪复杂纠结,即表达了知识分子的审美趣味,又显示了知识分子的启蒙姿态,笔锋直指农民落后的精神世界,具有鞭挞的意味。如果不改变知识分子的话语形态,即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不转移到大众的立场上,大众话语权力只会在理论上被讨论,大众语言的实践也无法展开。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熟悉群众的语言成为文艺工作者思想感情和工农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的先决条件,成为为工农兵服务的必要条件,大众语言才进入全面的实践阶段。作家们无法不重视文学语言的转变,因为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叙述者语体的转换是身份认同行为,是一种策略,是说话人利用符号资源进行角色定位的行动。语言是区别不同社会群体的主要基础,人们对社会群体的关注通常会转移到该群体使用的语言特征上,使用一种语体就是对某一群体的认同,作家的创作语言转向群众语言就是作家向工农兵的认同行为,是否使用群众的语言是作家是否与工农兵结合的一个外部标志。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经过了近十年文学大众化探索的赵树理,在这一次大众语言实践中脱颖而出。他的贡献在于成功将带有方言特色的农民口语化入五四以后的现代汉语中,其小说大量使用常用词和短句子,句子语法简单,主谓宾简单分明,有修饰、限制性的成分,但描绘性、形容性的修饰成分很少,提炼并适当使用方言词汇,运用具有俚俗特点的修辞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其小说语言大大地增加了中国民众口语的因素和表述方式。相对于丁玲小说语言的欧化、书面化和知识分子化,赵树理小说语言则是本土化、口语化和民众化的现代汉语。赵树理小说语言中充满了大量的新术语和政治革命术语:“婚姻自主”,“斗争”,“压迫”,“翻身”,“农救会”,“同志”,“八路军”,“共产党”,“抗日救国”,“主观主义”等等,以及大量的关于革命道理的陈述。不同的政治思想可以用同一套语法体系传递,但决不能用同一套词汇体系来表达,大量的政治革命术语说明这套语言体系接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概念,思想及话语方式。赵树理的小说语言是在白话文基础上吸收口语的词汇、语法和西方的思想词汇形成的,这种语言广受肯定,是成功的。用农民的口语言说革命理论,由于中国话和外国话、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必然会对理论原义有所修改或减损。语言即思维、精神,一种语言的形成标志着一种文化成型,以农民口语的方式言说革命思想即标志着革命农民文化的成型,也标志着革命农民话语的生成。
革命农民话语既有关于革命的言说,又有表达朴素生活理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文化倾向。它与知识分子话语不同,革命农民话语从感性生活层面上肯定革命活动带来的福祗,知识分子话语则常从理论层面上指出革命活动中的不足。在革命农民话语中的农民必然是可亲的、可赞的,即使落后农民也是可理解可原谅的,所以赵树理小说只是以嬉笑幽默的语言写出二诸葛和老秦的可笑,却不加以严厉的批判。赵树理的小说全部围绕事件展开,具有农民式的娱乐取向而非知识分子的审美取向,与丁玲以人为中心的充满着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品评和与自然的交感的语言显然不同。革命农民话语更接近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话语。周扬称赞赵树理的小说在人物语言之外,叙述者的语言也是群众的语言,并认为这一点特别重要。是的,知识分子语言呈现的总是知识分子对世界事件的看法,而群众的语言呈现的则更多的是政治权力话语的文化、意识形态倾向。赵树理的小说语言是包含大量的农民口语的成分,农民能看懂能听懂,负载着革命意识的语言,同时满足了大众语言的两个要求。推广这种语言既可以改变欧化的、书面化的不为工农读者喜欢的语言现状,又可以驱除知识分子话语的蕴意,所以被树立为语言变革的方向,得到了大力提倡。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经过大众化的冲洗,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语言明显改观。丁玲并没有在方言土语上下功夫,长串的定语及粘连的句子有所减少但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在这部小说中,对落后农民严厉的批判没有了,与情绪交相呼应的环境描写减少了,她仍然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但人物心理虽复杂却条理清晰,不再是混乱纠纷的。丁玲祛除的主要是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和审美趣味。从某种意义上讲,丁玲更深地领会了“大众化”、“大众语言”的真味。语言决定思维,人只能用语言思维,而且只能在语言规定的方向上思考,离开语言人的思维将是混沌一片。那么,改变语言就是改变思维,改变对世界的看法,学习群众的语言意味着放弃知识分子话语。
在学习群众语言的热潮中,周立波开始从
美学上关注农民的口语,农民的口语就是方言,周立波开始探索如何将农民口语/方言纳入现代小说语言,形成小说浓郁的地方色彩,并把这种探索持续到建国以后。在权力机构的提倡及赵树理的示范下,孔厥、葛洛、洪流、康濯、柳青、欧阳山等一批作家都学习用陕西、山西的农民口语进行小说创作,大众语言实践至此达到高峰。
二
如前所述,建国以后大众语言并没有在小说创作中全面铺开,柳青、康濯、欧阳山逐渐放弃了延安时代简单平易的语言方式。平易直白的语言文学表现能力毕竟有限是一个原因,但是,大众语言逐渐边缘化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建国以后,文学需要一种与国家意识形态相称的语言体系,而大众语言不能胜任如此重大的使命。1949年以前,政治权力话语借助革命农民话语驱除知识分子话语,但它自身在当时也处在边缘的、受打击的、民间的位置上,所以与革命农民话语有相当大的重合,群众的语言尚能满足它的言说需求。但是建国以后,政治权力话语跃升为绝对中心话语,与革命农民话语差异越来越大,这时民众的口语为主流意识形态发言则显得力不从心。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十七年小说描写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但口语无法有效地言说抽象的精神世界,因为口语作为日常语言具有强烈的“游戏性质”,它必须要结合相应的行动及情境,语意才能明确无异。口语是民众生命体验与生活经验的居留,不但是一般的见解、朴素的认知,而且还具有与主流话语相悖的民间性质。比如,各种民间歌谣(除了50年代的民歌)历来都包含着民间意识的异质性。“李有才板话”之类的民谣,在40年代的解放区是讽刺地主把持的基层政权的,但建国后,就有可能嘲讽新的地方政权。实际上,1948年茅盾就指出,方言“必须在‘大众化’的命题下去处理,这才可以防止单纯提倡方言文学所可能引起的倒退性和落后性”。③50年代初也有人提出,过去用方言写农民,有革命意义,但全国解放后,不宜再用方言来创作,来写农民。方言文学引导人们向后看,走向分裂。周立波为此还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④从政治权力话语出发,对口语/方言的戒备并非没有道理。大量运用湖南话、民俗书写充分的《山乡巨变》虽然没有产生倒退性,但也冲淡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气息。此外,口语是零散的、逻辑性不强的,无法形成中心话语雄辨的、不容置疑的气势;口语平易、自然,俚俗的特性也无法形成政治权力话语所需要的雅正、庄严、雄浑、阔大的风格。在这种情形下,以群众的口语为基本特点的大众语言就很难得到政治权力机构的支持了。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