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广西龙脊古壮寨生态博物馆的若干思考(1)(2)
2014-11-24 01:02
导读:3.服饰 龙脊古壮寨的服饰有着浓厚的民族特点。清末以前,壮族男子着黑布铜扣大襟衣,穿黑布龙头大宽裤;女子着对襟黑色布衣,穿过膝长裙。民国年间
3.服饰
龙脊古壮寨的服饰有着浓厚的民族特点。清末以前,壮族男子着黑布铜扣大襟衣,穿黑布龙头大宽裤;女子着对襟黑色布衣,穿过膝长裙。民国年间,男上装改着布扣小襟衣或有领破胸对口便衣,与唐装类似;女上装改为破胸对扣、袖口镶栏杆的无领上衣,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袖子的中腰缝制一道叫“花栏杆”的花边,下装改裙为裤,裤管镶红、蓝、绿三条花边,当地称为“花栏杆”花边。当地还保留着一种叫“姑娘装”的盛装,一般是多在节日、结婚的日子才穿,包括上装、下装、腰带、头巾、绣花鞋、耳环、项圈、手镯。据当地人说,上装是一层又一层的往外穿的。每一件单衣都和便装中的上装相似,虽然是好几层单衣一起穿,但每一件衣服都必须在前胸露出一点边。下装由青缎“栏杆裤”和百褶裙组成。“栏杆裤”和便装中的裤子相似,百褶裙的颜色也多为青色、黑色,是用针线一针一针缝出的褶皱,并绣上各种图案。壮族妇女喜欢包头,盛装中头巾在过去一般是用黑色的六尺长、一尺二宽的土布做成的,在头顶绕上很多圈。夏天多为白色毛巾。夏季上身多穿白色衣服,故称白衣壮族。
戴首饰在过去的龙脊是比较普遍,基本上都是银饰。壮族女孩子生下到了两三岁母亲给穿耳,戴上耳环,长成少女后戴上大环,出嫁时则戴上两个大环,下挂有银链。长大后就开始配戴手镯和项圈。颈圈一般在节日,结婚或送亲作客时才佩戴,每个姑娘戴两三个,有钱人家的女子有时戴上九个。这也是壮族女性服饰中最显耀的部分,最美的部分,大大小小的银饰加起来重达几斤。调查中我们发现,龙脊目前还保留有一套完整的银质首饰,包括耳环、银链、手镯、3个大颈圈。
4.节庆
古壮寨节庆以正月春节为重大节日,其次还有四月初八牛王节和六月初二莫一大王节,众人共同庆祝。敬牛、爱牛是壮族人民的传统,牛魂节一到,人放锄、牛脱轭,用枫叶、紫蕃藤、黄饭花、红兰草等植物的汁液蒸五色糯饭,让牛休息一天,给牛吃甜酒和五色糯饭,主妇清扫牛栏,放上新的干草,小孩则轻轻为牛刷背;并举行盛大对歌歌会。六月初六莫一大王节,奉祀民族神╈甑塥莫一,各户备酒肉设祭;十月丰收节,各户打鱼、杀鸡、喝酒欢度。龙脊壮族节日衍生自龙脊梯田稻作农耕文化的母体,梯田稻作生产的周期性特征在龙脊壮族中形成了以年节为始,又以年节为终的节日链条。从选秧、育秧、栽秧、祈雨、锄草、除虫害到收割、归仓、尝新、过年,每一阶段黏附并产生相应的祭祀祈祝礼仪,形成了链环式的节日链。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5.歌谣
龙脊壮族古壮寨的歌以山歌和弯歌闻名。山歌具体可分为劳动歌、酒歌、情歌、婚礼歌、祭祀歌等,劳动歌起源于生产劳动,歌词内容也主要反映了壮族人劳动的场景;酒歌多是在各种宴席上,由主客对唱出现,主人唱的多是谦虚客套之词,客人唱的多是赞扬感谢之词,唱词生动活泼,饶有风趣;情歌是龙脊壮家男女青年相识、相爱的媒介,声调优美,歌词朴实,多为表达双方的爱慕之情;婚礼歌,龙脊壮家喜欢用开歌来增添喜庆气氛。
弯歌又称“古壮歌”,属于三声部民歌,多在喜庆场中围火塘演唱,因其歌词长,弯来弯去而得名。内容多叙食物来源、对人的劝诫、各种苦情、农事活动及长篇叙事等。古壮歌曲调开头有一段引子,为上下句结构,每唱完四句歌词唱一句衬腔。由于引子和衬腔都有固定的衬词“呢呀佰”,故壮歌又成为“呢呀佰”。古壮歌旋律明亮流畅,曲调优美动听。龙脊以前有铜鼓,现被县文物馆收藏,目前村寨保留有3把1.2米长的铜喇叭,婚嫁喜庆常用。
总上所述,龙脊古壮寨处在龙脊13寨的文化中心位置,其文化渊源与流传都承继着古老的稻作文明。稻作文化是龙脊文化的内核,也是他们民族文化的主体,在稻作产生的过程中,他们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比如在龙脊古壮寨里流传多年的头人制度,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结构。同时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表达着壮族儿女的喜怒哀乐。龙脊古壮寨的居民在充分适应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以稻作生计方式为核心,形成了他们社会的管理制度、农耕习俗、精神信仰和文化艺术。
三、建立龙脊生态博物馆的意义
(一)建立生态博物馆有利于壮族文化的保护
生态博物馆的核心和最终目的保护传统的文化,并且由文化的主人保护自己,也只有文化的主人真正成为事实上的主人,才能使文化在原生地得到最大的保护。而当地社区居民就是生态博物馆的主人。只有当地社区居民真正意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重要性和宝贵价值,认识到自己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解释者,是本民族文化唯一的传承者,树立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从而增强对民族群认同的意识,提升本民族文化的自我传承能力,在社区内形成全民保护的意识,才能更好的保护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建立古壮寨生态博物馆能更好的保护古壮寨白衣壮的珍贵文化,能使当地居民更科学地认识村寨古壮寨白衣壮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认识到祖辈时代开发耕种的梯田,石碑石刻等文化都是祖传珍宝,才能更珍爱自己民族的文化,树立起对民族文化强烈的保护意识,更关心自己民族的长远命脉。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二)建立生态博物馆能带动壮族社区经济的发展
我国生态博物馆是对特有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等弱势文化进行整体保护及保护的社区,由于我国特有国情,这些社区多地处偏僻,甚至长期与外隔绝,生存条件、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程度远远落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水平,因此生态博物馆在保护、传承文化的同时,更需要改善本身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生态博物馆的建成和对外开放,将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繁荣,使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而同时,在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同时,项目的整合,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公路的修葺等一系列重大生存与发展障碍问题等得到了解决,对完善农村的经济结构,拉动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建立生态博物馆可以提供科学考察和研究的场所
生态博物馆不是静态的、独立的,它是将民族文化延续和发展都放在历史的动态的保护中,这里的文化是鲜活的、生动的。挪威博物馆学家查理德·伯奇(Rikard berge)早在1911年就评价挪威生态博物馆时就说过“对于遗产的保护,把它们置于其自身的社区内要比集中于一个博物馆内要好的多;对于一个居民来说,用他们自己的眼睛每日看到它[应为“他”]们引以为豪的遗产,要比一生去一次遥远的博物馆来敬仰他们的纪念物要重要得多;对于学者来说,在其自身的环境中研究这个物体,要比在隔绝状态中研究要好得多。”④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活的生命,他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了新陈代谢。
生态博物馆内一般都保留着反映各个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和文化遗迹;保存着现实生物进化、人类进化和自然资源的大量的化石和标本,是研究一个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途径。也给予了当地文化和外界文化一个相互了解和学习的场所。为专家学者深入了解、研究和挖掘各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活态基地。如在龙脊古壮寨就还保留着大量的石碑石刻文化,其中《桂林府严禁衙门书差籍端滋扰僮瑶碑》就是民族反抗的一个有力的凭证,寨内莫一大王石像、石刻绣球碑和石寨门为广西乃至整个国内所仅有,古壮寨的梯田也是研究农耕文化的一个理想场所。龙脊古壮寨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古壮寨丰富多彩的文化将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形式加以保护、展示,为
民族学家、
人类学家、文
化学家、
社会学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实地研究场所。生态博物馆也将为各人文学科研究人才的培养基地,古壮寨村民将会是保护其文化特性的最大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将产生自己的民族博物馆等专家。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建立龙脊生态博物馆的建议
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广泛根植在欠发展的广阔农村的实际所决定的,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因此在建设生态博物馆时要特别注意,探索具有龙脊壮族特色的生态博物馆建设之路。
(一)从实际出发,将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纳入旅游开发之中,探索一条有特色的民族生态博物馆之路
生态博物馆的实践在欧洲是与后工业革命相伴生的产物,是欧洲经济迅速发展,环境日益恶化,生态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产生的,是为了环境保护和回归自然的要求,是自发和必然的结果,因而在欧洲,“生态博物馆”建设往往是顺理成章的,自然而然的。而在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是一个超前意识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是从关注弱势文化开始的,客观上导致了他不同于国外生态博物馆,肩负着双重责任。而从1998年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正式成立至今才十年历史,还处于幼年时期,在理论上还没形成自己成熟的体系。在实践上还有许多问题和矛盾需待解决和总结。因此,在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中,要建立一条既被国际生态博物馆认可又符合中国国情的自己的生态博物馆之路。
广西在学习贵州的经验后,也建立了自己的生态博物馆,并进行了创新,把民族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建成联合体,在专家与村民之间建立了不断互动的机制,曾被国内外文化界称道。但是,我们调查的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和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发展与生存步履艰难,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经费。2008年5月1日,我们一行到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是关门的,问分管文化的副县长原因,解释是生态博物馆工作人员放假。生态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必须把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纳入到旅游开发项目中,通过市场引入资金开发,通过开发旅游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对龙脊社区而言,以生态博物馆的形式进行民族旅游的保护性开发,完全有可能使现代旅游业与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嫁接,通过跨越式发展,直接进入符合生态理念的后工业社会,实现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科学划分功能区和生态博物馆建设范围,制定详细的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旅游发展规划
传统的生态博物馆包括“资料信息中心”和“村寨社区”两部分。笔者认为,在龙脊生态博物馆社区中,自然环境、社区居民、文化遗产等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价值和特殊的意义,都应该在保护之列。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工作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手段,保护的对象是一个鲜活的文化整体。它要求自己不仅要对静态的文化加以保护,而且要对动态的文化加以保护;根据龙脊古壮寨的文化空间分布和地形地貌条件、土地利用、社区布局现状,并考虑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将龙脊古壮寨生态博物馆划分为综合服务区、壮族文化展示区、梯田观光保护区和森林生态保护区四个功能区。同时将壮族文化展示区的村寨划分为核心村落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风貌协调区。
遵循生态博物馆发展规律和龙脊壮族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制定详细的龙脊壮族文化保护性旅游发展规划,以旅游开发带动遗产的有效保护。规划的目的一方面是使旅游业成为村民增加收入的一条途径,另一方而又要注意防止旅游活动对壮族文化保护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建立龙脊古壮寨信息资料中心――龙脊壮族文化展示中心
在莫一大王广场西侧修建一座壮族风格的两层木楼,占地面积194㎡,作为壮族生态博物馆的信息资料中心。信息资料中心是龙脊古壮寨壮族生态博物馆的核心项目之一,是壮族生态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机构,中心主要作用是存储村寨壮族文化记忆、搜集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向旅游者展示壮族文化精髓。
在信息资料中心的一楼,为游客展示龙脊梯田文化资料。通过龙脊梯田的产生、发展和现状,重点介绍龙脊梯田农耕文化这种适于当地高山自然环境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完善的梯田耕作系统。摆放犁头、镰刀、斗笠等生产工具,利用文字、照片和短片等形式,介绍生产工具的操作方法、功能及历史演变。还可以通过雕塑对一些场景进行再现。充分将现代化的声光电展示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全方位展示壮族文化,提高游客的民族遗产旅游体验水平。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在二楼的龙脊村寨文化展示厅,介绍龙脊地区壮族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以及龙脊地区壮族村寨的由来、发展和典故等历史文化内容,特别是当地的村寨选址的风水意义和传统的寨老制度等。在二楼设置小厅,作为梯田给水系统展示厅,展示水源涵养林、梯田给排水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结合龙脊当地传说、故事、
诗歌、民谣、谚语、儿歌等形式,突出森林和水源在梯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介绍壮族人民世世代代构建起来的“森林、村寨、梯田、水”四位一体的梯田文化生态系统。
(四)要注重村民的参与,加强政府、专家与村民的有效结合
生态博物馆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博物馆由公共权利机构,博物馆学专家、当地居民共同经营和管理。生态博物馆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社区的,是以人而存的,村民是本民族文化的主人。古壮寨居民从明朝时就迁徙于此,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活、繁衍、生息,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至今仍保留着完整、丰富多彩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他们是龙脊古壮寨文化的缔造者,是古壮寨文化的传承者,是古壮寨文化真正的主人,没有他们的存在,就没有生态博物馆的存在。事实上,村寨居民参与是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概念。居民不但是生态博物馆赖以建立的基础,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建设、经营与管理更是需要居民的参与。
古壮寨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应注重村民的参与,注重政府、专家与村民的有效结合。避免出现贵州某些生态博物馆最后形成政府部门单一管理的情况,导致博物馆的走样和变形。社区参与首先是参与发展决策。生态博物馆保护文化的内容、方式都应该征询居民的意见。因为只有当地社区居民才是自己文化的真正的所有者和阐释者。在制定旅游发展目标及旅游决策时,也要倾听居民对发展战略的希望与看法,并将这些意见纳入政府的决策之中。其次居民要参与管理、参与具体工作和利益分配。再次,当地社区居民还要参与有关生态博物馆的
培训,提高他们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五、结论
生态博物馆是一个舶来词,在中国是一个新的尝试。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局限,弥补了传统博物馆的缺陷,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是当地社会、文化和旅游的一朵“奇葩”。古壮寨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将成为古壮寨文化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崭新方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龙胜等方面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改变当地农村经济结构,拉动当地区域经济的增长,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文化素质,加强对外交流,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等方面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注释:
①转引自苏东海.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J].中国博物馆,2001(2):3.
②转引自苏东海.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J].中国博物馆,2001(2):5-6.
③龙胜县志编纂委员会.龙胜县志[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63.
④转引自苏东海.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J].中国博物馆,2001(2):5.
参考文献:
[1]苏东海.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J].中国博物馆,2001(2):2~7.
[2]杨树?.建设龙脊壮族文化生态村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2(3):81~83.
[3]陆景传.贵州生态博物馆与古村落保护[J].凯里学院学报,2007(3):80.
[4]潘年英.变形的文本——梭嘎生态博物馆的人类学观察[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3):104~105.
[5]刘旭玲,杨兆萍,谢婷.生态博物馆理念在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中的应用——以喀纳斯禾木图瓦村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5(3):414~418.
[6]胡朝相.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博物馆,2005(3):22~24.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7]周真刚.试论生态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及其在中国梭戛的实践[J].贵州民族研究,2002(4):42~48.
[8]吴伟峰.从民族生态博物馆看广西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广西民族研究,2007(2):200-202.
[9]Bob Mckercher,Hilary du Cros著,朱路平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0]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尹德著,程尽能主译.遗产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11]吴忠军等.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古壮寨梯田景区保护与旅游开发修建性详细规划[R].桂林:桂林市七颗星旅游规划咨询有限公司,桂林桂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吴忠军 危红梅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