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美国聂华苓在她的《沈从文评传》中也认为“《边城》代表了构成沈从文‘乡下人’未被现代文明糟践的理想世界的概念”,在这个“理想世界”中“自然景色、城市、风俗习惯和人民——这一切都融和一体”。聂华苓还结合另一个作品谈到《边城》的特色,她说:“沈从文在《三个男子和一个女人》中是雕塑家,在《边城》中成了画家”(注:[美]聂华苓《沈从文评传》,引自邵华强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下集,版本见注④。)。这种“画家论”最早见于夏志清的评论。夏志清说,沈从文“能把一棵树的独特形态写好,能把一个舟子和一个少女朴实无华的语言,忠厚的人格和心态历历勾划出来……他能不着痕迹,轻轻几笔就把一个景色的神髓,或者人类微妙的感情脉络勾划出来,他在这一方面的功夫,直追中国的大诗人和画家”,韩国安承雄则认为《边城》能给人一种“山水画似的美感”(注:[韩]安承雄《〈边城〉》里河水的象征意义,载2000年《中国文学研究》第1期。)。
这些看法在域外学者中几乎是一种共识。比这种熟悉更一步的是新加坡的王润华。王润华透过表层的田园牧歌山水画美感,深入作品的内部,认为《边城》结构运用的是“山水画结构”。他说“小心推敲过《边城》,基于小说之组织与意义之表现手法,我认为它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有许多类同的地方”,不同的是“前者用语言文字,后者用线条色彩作为表达媒介”(注:(新加坡)王润华《论沈从文〈边城〉的结构、象征及对比手法》,见王润华《沈从文小说新论》,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原载1997年9月香港《南北版》第88期。)。综前所述,域外学者用“牧歌”、“田园诗”、“无垢纯真的中国形象”、“山水画美感”概括了《边城》给人最突出的审美感受。沈从文曾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这样解释《边城》的创作意图,即:“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美丽、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本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桩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注: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见《沈从文全集》第9卷。)。这个小说既写了“乐”也写了“哀”,在域外学者的分析中,写“美丽、健康”,写“乐”的方面是主要的,是基调,这一点,与国内学者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他们早在30年代就把《边城》人物看着“无垢天真到中国人”形象,这一点对国内学者的熟悉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二、悲剧——命运说
“乐”的另一面是“哀”,“哀”即悲剧。一部《边城》涉及的人物主要有老船夫一家四个人,顺顺一家三个人,加上杨马兵等约八个人,结局是四死一伤(二佬伤心出门,无音信),翠翠在孤独中等待,这种情状属悲剧结局。关于《边城》的悲剧问题在域外学者的评论中,似乎没有得到非凡强调。沈从文的研究专家夏志清,几乎不涉及这方面的话题。聂华苓的《沈从文评传·边城》一节,评及《边城》时,提到《边城》人物“命运悲惨”,没有就此展开议论(注:[美]聂华苓《沈从文评传》,引自邵华强编《沈从文研究资料》下集,版本见注④。)。法国的学者安妮·居里安在《笔下浸透了水意——沈从文的〈边城〉和汪曾祺的〈大淖记事〉》一文中,将《边城》与《大淖记事》对照来看,认为汪曾祺的《大淖记事》中的水引导着“爱情的发展和完成”,而在《边城》里,“水和爱情的胜利却不是相辅相成”,作品“描写了失败,没有结局的爱情”,她说:在作品中,我们看到“孤独怎样越来越逼近翠翠”,《边城》整个“调子是凄凉的”,反映了“人类的紧张状态”。(注:[法]安妮·居里安《笔下浸透了水意——沈从文的〈边城〉和汪曾祺的〈大淖记事〉》,载1989年《湖南文学》第9期。) 后来,日本的城谷武男写有《〈边城〉主题考》一文,城谷对《边城》的悲剧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探讨。城谷武男提出了《边城》人的“人生状态本来是健康漂亮又不悖乎人性的,为什么所产生的又尽悉悲剧结果呢”的问题,接着搬用沈从文在《边城·题记》中涉及的两对概念——理性和感情、意志和偶然,来考察《边城》的人物关系的形成和变化。城谷认为:“理性和意志是属于人的,而感情偶然不能由人力制约”,“于是小说的逻辑就成了人为与神意的缠结,”“翠翠就是这样一个被人为与神意所左右的人”。最后,城谷感叹地说:“每一个登场人物虽然如此地纯朴,勤俭、和平、正直”,“但也有那么多的不幸来到他们身边”。城谷认为:“这个悲剧是人为和神意互相磨擦所生成的一种样态”。城谷认为沈从文的《水云》的写作重点是对《边城》的评价。《水云》在这个故事上中两次使用了悲剧的判定。据此,城谷肯定“《边城》当然是悲剧的”。论文中,城谷大段引用沈从文的《水云》中的议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引用的是如下一段:
生命在生活中流动,我们生活中到处是偶然,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感情。一个人的一生可说,即时由偶然和感情乘除而来,你纵然不迷信命运,新的偶然和感情,可将形成你明天的命运。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