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错读、误读及其必然性
错读是指当时首先不是把它当小说来读,很少从小说艺术、审美的角度去读小说,对小说(文本)缺乏“审美的注重”。或者说注重的不是“意味”,而是“意义”。评论者多从严厉的社会学和政治角度去挖掘它的含意、作用,考察它的社会效果,很少谈及小说的机智、谐趣、抒情性和戏剧化手法。今天看来,王蒙在那时就天才地运用了反讽手法造成小说的艺术张力。
错读的另一表现是把小说的虚构当成了新闻报道,用生活的真实性去要求小说的真实,给人物和事件坐实。而另一方面却又把对生活的实裁诬指为“影射”。
错读在当时是必然的。四二年以来,文艺已被赋予了非凡的使命。新中国一成立,当代文学便被明确地规定只能以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文学方向为唯一正确的方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读者和评论工作者)来说,小说不仅仅是小说,甚至首先不是小说。人们要求小说的,是像《不能走那条路》那样的作用和效果(注:李准的这个短篇,发表于1953年11月《河南日报》,反映农村分得土地后的“翻身农民”面临的“两极分化”,宣扬农业集体化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小说因及时配合了当前农村开展的改革运动并体现了既定政策且形象可感而受到广泛重视,《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还被印发给农村工作队员作为参考与指导。)。
那个时代,人们不可能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去讨论小说,就是用“典型理论”来分析(这应该是属于艺术范畴的操作)时,也用的是一种教条化的、被扭歪了的变质的典型观念(这也是当时的文学本质的观念,即文学通过塑造反映阶级本质的典型形象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去规范小说,得出牛头不对马嘴的结论。而像唐挚等人那样反对用社会学的一般法则去代替文学艺术的独特规律的声音,显得非常微弱。
这篇小说确实可视为问题小说,然而对“问题”的理解,当时不是从个人观察和感受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即有一个先定的前提——党是没有错误的,不可批评的。这从当时人们批评小说是一种“影射”就可以看出来(其实王蒙后来不必辩解,而应为之庆幸,假如假如小说揭示的是更高也是更深层次的问题的话)。50年代中期,文学批评已变得往往从概念出发(“主流论”即是表现之一,衡量作品的标准是所谓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现实还是“歪曲”了现实),而不能从作品营造的象征性艺术世界出发。甚至不能从生活出发,更不能从个人感受出发。而这篇小说恰恰是重在个人感受。小说着重写的是生活有时候带来的“某种情绪的波流”。
被组织:刘世吾的悲剧
刘世吾作为革命主体,在革命成功后,存在一个功能转换问题。刘世吾的被动性和悲剧就产生在这里。他对这一点不一定完全意识到了,即使意识到了出于自我肯定本能他也不承认。试想从打天下到坐天下,从旧政权的颠覆者到新政权的维护者,刘世吾能干什么?该怎么干?
刘世吾有两个口头语:“就那么回事”,“党工作者”。这两个口头语反映了刘非常现实也非常聪明的选择。当然也出于一种惯性和无意识。这个口头语说明了刘世吾懂得孰轻孰重,懂得替谁负责,它是革命经验赋予刘世吾的政治理性。“就那么回事”针对的是实际事物。“党工作者”,则体现了一种角色意识。是“党工作者”,而不是“党的工作者”。“党工作者”这个同位语,意味着个人与党的一体化、同在,是党的具体化的存在物。说角色意识是指他把这一点内化了。这一点至关重要。
刘世吾是以革命经历和胜利者、新生活的缔造者的身份自矜、自居的。小说中多有表现,例如,当他看到刚报到的林震口袋里装的书是《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时,问道:“这是他们团中心推荐给他们青年看的吧?”两个“他们”用得很有意思,这表明了他的心态,也预示在同新来的年轻人的冲突中的先验正确性。又如,他在批评林震时说:“至于林震同志的思想情况,我愿意直爽地提出一个推测:年青人轻易把生活理想化,他以为生活应该怎样,便要求生活这样,作为一个党工作者要多考虑的却是客观现实。”刘世吾完全是以过来人的资格居高临下地否定林震的。
刘世吾本能地依附一种力量。如,在针对林震的批评时,他说过这样的话:“……不过,自上而下的批评须有领导地(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去开展……”。还有一段话:“作为领导,必须把握一种把个别问题与一般问题结合起来,把上级分配的任务与基层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的艺术。”“领导”、“上级”这些字眼成了刘世吾职业意识中最敏感的弦,最重要的音符。
刘世吾有值得骄傲的革命经历,也有在革命斗争中磨炼出来的工作经验和领导艺术。在这种领导艺术里,反映了刘的本能的上本位观念。他工作时有一个值得注重的地方:“某些传阅文件刘世吾拿过来看看题目和结尾就签上名送走,也有的不到三千字的指示他看上一下午,密密麻麻地划上各种符号。”这里,“指示”不同于“传阅文件”,后者是一般性的,无关大局,而前者来自于“上面”,是从权力中心那里递贯下来的,它决定着政体中枢神经的脉动。这种直觉反应,既是刘的工作经验的体现,也是被组织的结果,对于他来说,既是主动,又是被动的。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