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80后饭日群体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1)(2)

2015-01-27 01:08
导读:对于这种语言到底是什么,我的受访者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是“方言”,“只是交流的一种方式”……“只有我们才能理解的语言,属于我们的世界。”橙
                  对于这种语言到底是什么,我的受访者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是“方言”,“只是交流的一种方式”……“只有我们才能理解的语言,属于我们的世界。”橙子说。                   除了语言的特殊性,谈到J饭文化,不得不提的是XQ——J家闲情开放式论坛。“一个不需要注册就可以发言的地方”,tina说,“里面很多八卦,同时也很多吵架。”伍陆柒对这块是非之地的形容是——“锻炼人承受能力的地方”。“从IDOL八(卦)到饭,什么都黑……没有看过其它的饭群创造这么一个地方的,你不爽你就可以骂,你想知道哪个论坛的名人你就可以八卦。”她补充说,“但是这种模式并不是XQ开创的,他只是搬了例如TY(注:指天涯社区,国内第一家将社区公共论坛和个人博客相结合的综合类社区)或者粉红闲情(注:“J家闲情”未独立前所属的开放式论坛)类似这类地方的模式。”我打开了这个小有名气的XQ论坛,展开在眼前的页面确实呈现出了一片异常繁荣却也异常混乱的景象——分类几乎毫无章法的主题楼、主题贴和成千上万的跟贴,充斥着激烈的字眼,我几乎可以闻到扑鼻而来的火药味。                   人们可能无法理解的是,我的所有受访者在为XQ的存在归因时,都没有谈到“素质”这个因素。她们大多承认,“掐架完全么(没)有必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与其去吵,关心自己不喜欢的偶像,还不让把时间放在自己偶像身上”,“想想看自己的喜好不喜欢别人干扰,那么又干扰别人的喜好做什么,太冲动了,没有什么意义”。然而在反对的同时,她们却又表达着高度的谅解——“各人的观点不同,肯定就会有分歧,再猛烈点就吵,像偶(我)们这种年纪热血沸腾的当然就会掐架”,“热血的若饭(注:若饭,指年轻的饭)而已”,“只是发泄的地方吧”。                  似乎只有那些最终在掐架文化中毕业了的人才能够把其中的原委看得更清楚。曾经参加过许多场“著名战役”而现在已经“退伍”的伍陆柒说,“以前年轻、冲动,而且一群人在一起,作为同伴,有谁被外人踩到了,就不能让她委屈,那个时候都是这么想的吧。现在自己性格淡薄了,很少再去看这些。”她想了想说,“也有有趣的地方,有些饭的回帖非常有才华,XQ也出过很多个有名的东西。”                   作为自己成长过程中呆过的一个地方,受访者们并不认为掐架文化与素质有关,更不认为自己为了自家IDOL付出的愤怒与泪水是一种浪费。无论是“热血的若饭” 还是“退伍的老兵”,回答都是——不后悔。“能理解的是她们为IDOL据理力争的部分,但是最讨厌用肮脏的字眼问候别人的IDOL。”这大概是最容易为局外人所接受的一种评价。                   在思考这样一些文化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位受访者的话,“是一种乐趣,一种自己可以接受而且乐于生活其中的方式。”然而,从修身养性的角度出发,在守护自己的信仰与尊重他人的信仰之间为何始终无法找到平衡,应该是值得饭日群体反思的问题。                   爱上混血儿:喜爱日本文化的理由                   从传统的和式建筑、茶道、料理到当代的动漫、音乐与IDOL,无论是日饭或者J饭,男饭或者女饭,这个群体所具有的最无悬念的特征,便是对日本文化的喜爱。不过更可以肯定的是,喜爱的多少与喜爱的方向却因人而异。                   日本电视剧是许多日饭喜爱日本文化的契机。刚刚考完二级日语的s的小粉说,“日剧总是反映社会的,而且大部分带着向上的精神,我喜欢被感动。”同样被日剧吸引着的沙也加说,“相对而言很多的日剧都是反映一些社会问题的,例如14(岁)的妈妈、女王教室、人间失格等等”。“有很多人文关怀的东西在里面,对人性的思考和刻画很深刻。”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受访者说。                   除了日剧之外,受访者还谈到了许多其他的吸引之处。“传统的东西,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东西”(海听风吟),“做事情非常有条理,很讲礼貌”(胜运馒头铺),“社会中先进的部分,比如人的素质,比如电器产品”(伍陸柒),“欣赏他们那种努力的精神和他们学别人的强处的时候,还能灵活运用,变得更适合自己”(tina),“工作认真”(kameのきki、银翼的魔术师),“文明素养”(橙子)。沙也加坦率地说,“与其说是文化倒不如说是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吧。”而夭乜则用一句“所有不知道的地方”,道尽了一种文化在她心目中的全部吸引力。                   被御宅(注:源自日本,用于形容对动漫、游戏等某种特定事物过分沉迷的人)文化深深吸引的绫小路克拉拉主动向我解释“宅”的涵义:“天天蹲家里坐电脑前面的不是宅……宅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我请他举例说明,他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比如你会拆电脑,不是宅,当你能用冰箱的压缩机给电脑超频你就宅了;我随便给你张你偶像的照片你能告诉我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拍的吗?宅就可以;你喜欢吃玉米吗?当你只吃玉米或者能告诉我世界上所有玉米的区别,你就宅了。”在网络上,相关人士对“宅”的描述是:首先,要对一项事物有绝对的狂热和深入的研究,并且自己本人不是专业人士,只是将它当作业余爱好;其次,要有考据癖和很强的搜索参考资料的能力;第三,要有永不满足的上进心和自我表现欲。(摘自维基百科)这种“精神”是不是好我无法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有着某种让人着迷的力量。                   对动漫情有独钟的天狼星对我讲述了他对日本文化由排斥到喜爱的过程,“初三之前不喜欢,因为我历史读的不少……高二开始看柯南。”“东方的东西比较含蓄,更多的要自己体会,能给人带来很长久的感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很多经典的日剧或卡通愿意再看一遍,很多真人无法表达的东西可以通过卡通表达……大陆的文化产品平淡无味,韩国的千篇一律,港台现在少有佳作……日本的创意特别多”。从《死亡笔记》、《反叛的鲁鲁修》到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天狼星大谈他从动漫作品中获得的有关人性与国家发展的思考,显然,在他的脑子里,这些被动漫作品所激发的思考一直存在,并且还将继续。                   ねこ对日本文化的形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种美的感受,他们喜欢的美感很特别……是人真正的体现,外表的浮华内里的阴暗,很多和社会相近的东西,恩,就是比起有宗教支持的所谓的纯美术和封建束缚的中国艺术,日本的艺术可以说是在两者之间的连接,封建却又大胆,精美却又内敛,也许是连接文化的链子,把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就像混血儿的感觉。” 我请她再解释“混血儿”的意思,她说,“都知道日本的文化源于中国,而日本却受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随后产生了有自己的特色的文化,所以是界于中西文化之间的桥梁。现在的混血儿,很难说他是什么人种什么民族,他们会结合两个人种的优点,会更漂亮,会更健康,而日本的文化就是混血儿,集合了优点、缺点,更好的反映出了世界。”                   过分的美化并非好事,我同时向日饭询问“不能接受的部分”。橙子说,“简单的像是飲み歩き,这是我们中国从来没的,就是上班族男人喜欢下了班就出去喝酒,而且不是一家的喝,而是沿着一条居酒屋的街一家家喝过去……他们外出喝酒还有习惯到俱乐部里叫小姐陪酒。” 就连一直说自己对日本文化“不感冒”的绫小路克拉拉也说,“很多不正常的东西也被当做精髓保留下来了……不是性开放得不正常,(是)全民族对女性的歧视……你看到11岁的女孩子拍脱衣写真的时候还很开心的笑你觉得正常吗?”一位受访者坦承,“有一些在我们看来比较低俗的东西。”                   在访谈过程中,绫小路克拉拉说“日本的OTA(注:罗马音OTAKU,写成日语汉字即“御宅”)有自己的文化,日饭能把它挪用过来。”我问他认为这种挪用是什么,他的回答却似乎没有切题——“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奇怪地追问,他解释道,“我最早是玩游戏,然后看动画,现在看小妹妹,不巧都是日本制造。”                   不巧都是日本制造,这会不会是一种文化的得意与骄傲,又会不会是另一种文化的哀伤与自嘲?                   民族感情:饭日群体的压力                   在去年7月份《TIME》的封面文章“China’s Me-generation”中,中国的80后被指责为政治无涉的一代。而作为中国80后的日饭,经常得到的评价似乎是,第一次得知他们饭上了日本 IDOL的人脱口而出的一声“卖国贼”。有时候这只是对方用了重词开的一点小玩笑,有时候这却是一场争执的开端。论坛,百度贴吧,校内网,甚至是在自己的身边,口水战在日饭与愤青之间一发不可收拾,而且还无休无止。然而面对质疑,更多的日饭选择了沉默。                   在访谈中,我遇见了四种不同的日饭。第一种,有外在压力却少有内在压力。tina向我提到了她的父亲,“他反日……而我喜欢日本idol,学日文,在学校也辅修日本历史。”“后来……慢慢习惯了。并且我解释给他听,喜欢一个文化,一个偶像,不代表我就完全忘记历史,忘记自己是谁。”我问到她内心是否有民族感情上的困惑,tina的回答是 “没有多少”——“我自己本身在外国长大,而且还是学了很多政治和历史的。我一向的观念,文化和政治是分开的,国家不代表全人民。”而夭乜回应外界的态度则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她们了解偶(我)是不会放弃的决心,譬如不放松的买日杂、专集、周边(注:与IDOL有关的产品,如应援扇、日历、筷子等,由事务所出品)。”关于内心感受,夭乜说自己“完全不曾被困惑。无论饭J家之前或是之后,偶都不曾改变对日本右翼的敌视。但偶知道分辨是非,偶不会偏激也不会偏袒。就是这样。”                   第二种是受到“内外夹击”的人。正在某高校学习动画的ねこ对待外界压力的态度似乎很强硬——“我会藐视干扰别人兴趣的人,我的喜好有他们什么事么”。然而,当我问到内心的感受时,ねこ的回答却令我吃了一惊,她肯定地告诉我,“会”有民族感情的困惑——“我学动漫以后是要出国深造的,很郁闷的事,但是我会以行动告诉他们,世界是一个民族。”我问她怎么去面对这种困惑,她却先提起了自家IDOL的往事,“P(注:指山下智久)在大学学中文,还有说过希望创造世界语……正视历史,不忘记,不仇恨,也面对现实,该评论就评论,该学习就学习,一味的仇恨沉寂在历史里,是不会向前的。”                   第三种是只有内在压力的日饭。对于他们来说,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受到周围他人的嘲笑与斥责,但在对IDOL及其所属文化体系的喜爱与民族感情的张力之下,内心仍旧时常感到强烈的矛盾。然而,他们认为,虽然在全球化的时代,政治与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密切联系,但二者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不能混为一谈。更重要的是,当他们越多地了解了日本文化,也就越能明辨是非,越能看到一种文化中积极与消极的两面,从而更加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兴趣。                   第四种人是内外都不存在压力的。周围的朋友都接受了自己爱好的伍陸柒在说到民族感情的时候回答:“我是上海的,这边日本系的东西本身从小接触的多。不过作为中国人历史肯定要铭记。”                   有受访者告诉我,正是因为喜欢上了日本的IDOL或者文化,他们才比别人更加认真地思考了民族感情的问题。来自广西的沙也加说,“日军侵华这是事实,没有人可以否认,我们这点所有的日饭都清楚。”无论日饭们遇到的是怎样的压力,压力来自哪里,事实似乎是,在他们自己的心里总有一杆秤——不管是公开的争执,还是无声的抵抗,都是对愤青们质疑的一种回应。                   胜运馒头铺用她一贯的干脆口吻说:“不会啦,我喜欢的是他们的文化,他们的idol,他们好的地方。不能总背着历史的包袱,人家有好的地方,我们可以喜欢也可以学习,正确看待日本其实很简单的。”这样的一个态度,或许能够代表当前许多80后日饭的心声。无涉,不代表无视。                   结 语                   饭日群体持续不断的发展,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参与、投入乃至沉浸其中,理应引起家长、学校、青年团体以及社会学界的关注,但直到现在仍很少有人愿意关心他们、理解他们。我的一位受访者曾经表示,“我从来没指望过不在这个圈子里的人来理解我们,也许他们也有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                   然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当尊重和宽容任何一种文化与生活方式,因为事物的存在必定有其相当的理由,而人们拥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则应该鼓励当事人坚持这种选择,因为那才是对他来说最舒服也最可接受的生活方式,是使他的生活变得更好的重要途径。                   我相信,在对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状态作出评论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踏出的一步应该是心平气和的了解与理解。所以,我希望我的文章不是品头论足,而是不带偏见的描述。我希望我的文章里有多个声音,并且应该是研究对象自己发出的声音,尤其是在面对这样一个声音微弱的亚文化群体时。在我所引用的观点中,有我自己赞同的地方,也有不赞同的地方,而我所做的,只是将各种观点晾晒在读者面前,让他们做出自己的判断。                   参考文献:                   崔敏,2007,“日本动漫传播和中国的动漫亚文化”,《新东方新领导》,9月刊,第62-64页。                   黄瑞玲,2006,“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青年亚文化建设”,《石家庄学院学报》,第8卷第5期,第35-39页。                   姜方炳,2007,“对‘80后’一代角色偏差问题的体认与反思”,《中国青年研究》,6月刊,第21-25页。                   赖焱烽,范忠烽,2007,“构建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校园亚文化探析”,《南方论刊》,第3期,第62-63页。                   刘宏森,2004,“‘韩流’·‘溪流’——青少年中‘韩流’现象微型调查报告”,《中国青年研究》,3月刊,第39-44页。                   马建青等,2004,“解读:‘韩流’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中国青年研究》,3月刊,第57-62页。                   孙亮,王秀平,2003,“大学生亚文化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北京教育(高教版)》,11月刊,第35-37页。                   游庆超,2007,“浅谈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科教文汇》,11月刊,第183页。                   张平功,2007,“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青年探索》,4月刊,第22-25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