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上一个“世纪之交”没有作完而留下来的课题
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走向不是走到)和传统文化走出中世纪实
质上是一个含义。这个起点,应该追溯到17世纪。发生于17世纪的反道
学思潮,可以看到中国人文主义启蒙的表现。可惜,这个起步太艰难了,
历史充满了曲折复杂。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个早已起步的步履反
而模糊起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化”和“西方”重叠了起来,
而“传统文化”则被作为孔教的代表而与西化相对抗。胡适提出,只有
一心一意的西化,才能打破文化折衷论。陈独秀也认为新旧之间绝无调
和两存的余地。倒是曾经是改良派的梁启超,他从欧洲回来以后,提高
了认识,说出了比之陈、胡高明得多的见解来。
梁启超说:“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
西洋的文明,叫他合起来成一种新的文明”。对于传统文化,他又说,
要“语长道短”。“语其长则爱国之言也,道其短,则救时之言也”。
(见梁启超:《欧洲心影录》)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还要讨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化的问题。
这也是历史的曲折复杂所决定的。传统文化曾经被当作腐朽的封建主义
文化而遭到惨烈的摧残,如今劫后余生,当然要加倍努力地抢救,发扬
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上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哀弱,长期被压抑的对“国学”
的热爱之情,高扬了起来,于是就有了对所谓“国学热”的批评。其尖
锐程度提高到了“这是用‘国学’挤压马克思主义”的吓人的高度。马
克思主义难道还怕“国学”的“挤压”吗?把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对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立起来,这本身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按照毛泽东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为了不变成教条,就要促进自身的“民族化”,这当然就包
含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生长发
展的土壤。
令人遗憾的是,和梁启超上述的论点相比,我们的长进似乎并没有
什么可以夸耀的。这也是很值得反思的。
四、传统文化·儒学·现代新儒学
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儒学、
道学以及中国化了的佛学为主要思想资源,共同铸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她来自于中华民族
又培育了中华民族。但是,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传统文化离开不
了历史的影响,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有的是决定性的
影响。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也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如梁启超说的,既要
语其长,也要道其短。
什么是传统?传统就是传而统之。“传”谓纵向,它是从古至今一
直传下来的,这是其历史性。“统”谓横向,它是现在还在起着作用的,
它和各个时代的“当代”社会血肉相连,这是其现实性。否则传统就没
有生命了。历史是不断变化的,传统文化也随之不断变化,有淘汰、有
吸收、有改造,有发展,是之谓“变则通”也。
儒学的发展也是多元的。“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孔子死后,儒
分为八,加上子夏、曾子,成了十家。后来的荀子,批评子张、子夏、
子游为“贱儒”,对子思、孟子更是不客气。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但那个儒术,其实已混入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五、走向整合的世界
亨廷顿从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局势的变化,想到了文明的冲突。世界
许多知名的学者,反对亨廷顿的理论,认为这种“冲突”不会成为主流。
相反,世界的总趋势,将是文明的互补、世界的整合。科学技术的发展,
确实使地球变得小了,文化的交流,资源的转输,人才的流动使我们有
理由相信,世界的前景是乐观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这种趋势更
加明朗。邓小平提出,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大大
地加强了人们对世界前景的信心。当然,世界整合的必然趋势,并没有
消除在这个过程中间充满着的矛盾和对立,包括某种条件下可能发生的
严重的矛盾和对立。我们怎样来对待和处理这种世界局势呢?我们应该
以什么样的面貌和心态加入这个世界的格局呢?总结两个“世纪之交”
的经验,我们应该克服哪些短处,应该发扬哪些长处,应该改造哪些弊
端,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文化素质呢?这是最需要反思的。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