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历史中的侠与小说中的侠——论古代文化观念中(3)

2015-02-06 01:26
导读:宋明侠的世俗化,是由于宋明时期城市经济和都市社会的发达,推动了民间武术团体的出现。开始是作为抵抗异族入侵、维护地方治安的团体,之后则发展
 宋明侠的世俗化,是由于宋明时期城市经济和都市社会的发达,推动了民间武术团体的出现。开始是作为抵抗异族入侵、维护地方治安的团体,之后则发展为习武健身的社团,于是形成了中国大众社会特有的武林阶层。与此同时,由于两宋社会的矛盾与腐败,民不聊生,平民铤而走险,亡命江湖。异族入侵,宋廷南迁,湖泊山林便成为义军与诸类盗匪的活动据点,各种形式的山寨林立,又构成了中国民间社会的另一种阶层绿林。
  武林和绿林都有自己信守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规范。武林宣扬并信守的武德,即侠义,包括轻生重交、趋人之急、不伐其德、以功见言信等品格;侠节、民族的气节、个人的尊严、荣誉、视师如父的伦理观念联结凝聚着他们的群体。在绿林(响马、刺客、保镖)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江湖气,连同歃血为盟、文身、诨号等外在特征则更加显豁。最能体现当时侠德、江湖习气的,莫过于《水浒传》。
  从侠义小说角度看,无论是侠道德和准则,也无论是类似血缘家庭关系的结拜形式,类亲属结构,含有政治性质的秘密结社,侠们的走向等等,《水浒传》都最充分表现了那个时代侠的形态和水准。水浒好汉们,或如鲁智深扶危济困,反抗强暴;或如武松、林冲勇于复仇,雪恨洗冤;或如宋江为友犯禁,舍弃功名利禄。他们见良善受欺就奋起除奸惩恶;怜贫弱受难,就慷慨相助,一掷千金。为铲除不平,勇于自我牺牲,不图回报。显然各类英雄侠士,为了实现侠义侠节精神上的自我超越,不可动摇的实践着,把古代的侠义推向巅峰,人物形象辉映着理想主义色彩。《水浒传》采用了说书的体制,历史小说的框架,将英雄传奇、朴刀杆棒与话本小说的小说类的笔法结合起来,既有真实朴素、生活化的情景,又有惊人的细节描写;人物性格既是生活化的个性,又有超凡的气象。大起大落的生活道路,突然转折的命运,激烈的打斗、夸饰的形体动作,都带有传奇色彩。文体上,将侠义与公案捏合一体,因为侠以武犯禁必涉官司,问题是犯了禁的侠怎样对待官府。古游侠平冤除恶,挥剑而去,并不考虑行动是否合法与违法,但此时的侠,如武松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之后主动向县府自首,晁盖等劫取生辰纲,宋江认为“犯了弥天大罪”。上梁山之前,许多义士曾在官府任职,深知法度,侠们法的意识逐渐增强,野性却减弱。而这也埋下了走向招安道路的种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以义为纽带,由以武犯禁的独行侠,组合成仿亲属结构的军事组织,其行侠的宗旨也由君子独行其德的私义升华到替天行道的公义,在这一点上《水浒传》的侠客超越了他们的前辈。然而,侠一旦接受了招安,迈出社会离轨者群体活动的江湖世界,侠义之义为对朝廷的忠心制衡,就不再是前期那种顶天立地的英雄汉,而成为朝廷消灭其他集团的工具,这就走上了一条悲剧道路。

  五、清代侠的官化
  从明中叶以后至清,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系统中的侠义小说题材之广泛,形态类型之多样,都已超越前代,并定型化,形成较成熟的系列。神仙志怪与侠义结合的《济公传》、《绿野仙踪》;儿女侠情小说《好俅传》、《绿牡丹全传》、《儿女英雄传》(《金石缘》);侠盗小说如《水浒后传》、《后水浒传》、《荡寇志》、《绿牡丹全传》(《宏碧缘》);侠义与公案结合的,如《施公案》、《三侠五义》。而《三侠五义》最能表现此时期侠客的观念。
  毫无疑问,《三侠五义》中侠客行侠的动机,没有脱离传统古侠的侠客之义,这是当时武侠阶层“任侠意识”的核心。第十三回作者说“行侠作义之人,到处随遇而安。非是他务必要拔树搜根;只因见了不平之事,他便放不下,仿佛与自己的事一般,因此才不愧那个‘侠’字。”白玉堂、展昭夜盗苗秀的不义之财,周济周老;欧阳春独闯马强的霸王庄,解救倪继祖;小侠艾虎挺身帮助渔户打退歹徒,无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行动。
  清代文化观念中的侠依旧是真诚道德的崇拜者,不能掺杂虚假的个人功利目的,仗义行侠勿须对方回报,更不能用“侠客之义”的某些行为做为笼络人心、博取名声的手段,欧阳春说:“凡你我侠义作事,不要声张,总要机密。能够隐讳,宁可不露本来面目,只要剪恶除强,扶危济困就是了,又何必谆谆叫人知道呢?”他们又特别重视个人尊严和武林荣誉,为了维护尊严与荣誉,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展昭被封为“御猫”,白玉堂要到东京找展昭比武,就是因为“只是有御猫,便不觉五鼠减色”,所以纵然“罪犯天条,斧钺加身,也不枉白玉堂虚生一世”,看来侠的义气中是包含个人的人格绝对不容侮辱损伤的成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不过,清代的侠客与前代又有所不同,较之《水浒传》的英雄们逼上梁山又下山作了朝廷的御林军,最后又不被朝廷所容的悲剧结局,《三侠五义》的侠们自觉充当皇家卫士,自觉维护王朝法制,从而封官进爵,结尾自然是喜剧的。
  如果说司马迁的《刺客列传》强调的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报恩精神,到唐传奇的《聂隐娘》、《红线》蜕变为报主子之恩,《三侠五义》、《施公案》则是报某清官的知遇之恩,实际是报效朝廷,对这一点,侠客们有明确的陈述。丁兆蕙说:“大丈夫生于天地间,理宜与国家出力报效。”智化也说:“试问天下至重者莫若君父,大丈夫作事,焉有弃正道,愿归邪党的道理?”于是就连“钻天鼠”、“翻江鼠”的“钻天”、“翻江”的绰号有犯于圣忌,也只好改为“盘桅鼠”、“混江鼠”,可见在清人的眼中,侠客豪杰与绿林人物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就在于绿林草莽“不知法纪”、“不顾国家法纪”,未能象展昭那样成为朝廷的“御猫”,《三侠五义》的侠们已是官化的侠了。
  由独行侠而为皇家卫士,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非是侠纯粹个人行为的结果。问题是如何既让游侠纳入政治系统中,为皇家效力,又体面地保持游侠的基本特质,小说家制造了侠与朝廷两方面都可以接受的前提:一则最高统治者天子必须是明主,总领侠客的是永远代表着正义的清官;二则把攻击的矛头指向权奸及其党羽;或打家劫舍、残害百姓的绿林山贼、地方强梁,打击的目标同王朝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既不招致以武犯禁之嫌,又可名正言顺的行侠仗义。如《三侠五义》中的仁宗、包拯、颜查散等,或为开明君主,或是能明是非、惩奸扬善的清官,对侠客们更是怀着“渴想之诚”。白玉堂大闹开封府寄柬留刀,“相爷毫不介意”;接着又潜入皇宫禁院,杀命题诗,罪犯天条,而仁宗却以为“非有出奇本领之人,再也不能题诗;郭安之死,非有出奇本领之人,再也不能杀死。”并令包公“务要得此人拿住,朕要亲览”,而“圣上屡问五义者,并非有意加罪,却是求贤若渴之意。”有开明君主纳贤招士,又有著名清官包公的感召、维护、提携,并向皇帝推荐,这就难怪侠客们会欣欣然走进官府做佩刀卫士,为朝廷卖命了。可以说“共效朝廷”就是那个时代侠客们行侠的原则。《圣朝鼎盛万年青》中白鹤山五枚师姑再三嘱咐方世玉学好武功,“将来可效力皇家,以图出身”。少林寺至善禅师教导洪熙官、胡惠乾、方孝玉学会武功拳法,也是“将来报效皇家,若得一官半职,上可以报国,下可以救民。他日封妻荫子,显我教门”。“报国”与“救民”,都是为了维护封建法统正常有序运转,不存在反朝廷与官府的用意。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再看清刊侠义小说《三门街》(《守宫砂》),作者明确指出:“其中皆是劝人为善,为臣者当尽忠,为子者当尽孝。奉劝世上之君子,当以忠孝二字为立身之本,至于行侠好义,亦生人不可少之事,宜就其力量之可耳。”忠义为本,行侠好义已退居为实现立身之本的手段,不可随意滥用。《儿女英雄传》的作者也诠释得很清楚,所谓“英雄”至性,非只“使气角力,好勇斗狠”,而须有“儿女真情”。至性与真情统统受忠孝节义的三纲五常道德的主宰。同样的,《好俅传》(《侠义风月传》)的铁中玉和水冰心也遵照名教行事,头顶上罩着理性主义的光圈,此时的侠们还敢有半点野性吗?
  侠客们的官化,论其原因,大约是“满洲入关,中国渐被压服了,连有‘侠义’的人也不敢再起盗心,不敢直斥奸臣”[6](p.123)的结果。但更主要的是清代的侠客们强烈追求功名的思想,希望借从官从军立功,得到顶戴。《好俅传》、《儿女英雄传》、《三门街》、《圣朝鼎盛万年青》的侠是如此,《三侠五义》的侠也同样如此。且不说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因功名未遂,暂时借山寨安身,待到包公任职开封府,立即投在包拯麾下。即便先是浪迹萍踪,游走天下的展昭,听到仁宗封他为“御猫”和四品带刀护卫,也兴奋地告诉老仆展忠:“你如今放心吧!我已然在开封府,作了四品的武职官了。”至于桀骜不逊的白玉堂,一旦同展昭的矛盾化解,也就心平气和,俯首谢恩,接受了仁宗赐封的四品护卫之职,自此白玉堂“秉公办事,焉敢徇情”,侠客们完成了古代游侠道德化的转化,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严格的说,在《三侠五义》中,只有北侠欧阳春尚存些古游侠的遗风。他在漫游中发现不平并铲除不平,如取马刚首级,擒拿采花贼,邓家堡大战邓车,霸王庄解救倪继祖等等,行侠仗义自始至终遵循着古侠“羞伐其德”的原则。尽管如此,其行事依旧与古游侠不同,缺少了原始游侠的野性,过分地道德化士人化了。据《小武义》的暗示,欧阳春在平息襄阳王谋反之后便归隐禅林,倒是说明在清代侠客中,有既不想与官府对立,又不愿接受官职,任人差遣的,渴望过着“抚剑独行游”生活的侠客,只不过不再居于主流罢了。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参考文献】:
    [1](明)顾炎武.日知录[M].洛阳: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2](清)焦循.孟子正义[M].上海: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54.
    [3](先秦)韩非.六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1940.
    [6]鲁迅.流氓的变迁[A].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民族国家•个人身份•历史记忆——论金庸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