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感悟诗学现代转型之可能性及其意义——以王国(3)

2015-02-06 01:26
导读:宗白华更是一位学贯中西的美学家、诗学家。和王国维一样,他早年也曾经大量地阅读过西方哲学著作,撰写过一系列介绍西方哲学的论文,而且还游学欧
 宗白华更是一位学贯中西的美学家、诗学家。和王国维一样,他早年也曾经大量地阅读过西方哲学著作,撰写过一系列介绍西方哲学的论文,而且还游学欧陆多年,受西方哲学逻辑思维的浸润也很深。然而,宗白华却没有像同时代的许多理论家一样在思维上趋于欧化,一下笔就进行逻辑推理或体系建构,宗白华始终珍爱的还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思维。宗白华曾经很直率地说:“我以为中国将来的文化绝不是把欧美文化搬了来就成功。中国旧文化中实有伟大优美的,万不可消灭。……中国以后的文化发展,还是极力发挥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不专门模仿,模仿的东西是没有创造的结果的。”(21) 这段话显然表明了他对当时那种一味西化现象的极端不满,虽然没有具体说到思维方式上的欧化,但宗白华其实也是十分反对那种动不动就对文学艺术进行分析判断的研究理路的。比如他的美学、诗学传世之作《美学散步》就是采用极富民族“个性”的“散步”的方法,他认为“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22),这种率性而为、不注重体系的研究方法,和古代诗学家讲究直觉体验、打破时空界限,追求物我合一、澄明无碍、飘忽不定的研究作风又是何其相似!也正是因了这种静观默照、自由无羁的感悟思维习惯,宗白华的都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着眼于文学艺术创作实践,特别是联系诗歌、绘画、雕刻、书法、音乐等创作实际以及史料,来论述美学、诗学问题。比如《美从何处寻?》一开篇就引用了自己的一首《流云小诗》和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的一首悟道诗,然后再由此感悟开去;《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在对中国传统的意境理论进行论述的时候更是大量地结合了思想家的言论、画家的画论以及诗人的诗作、诗论等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由于宗白华对各类艺术有着发自内心的挚爱,他观摩、参观过世界上许多有名的雕塑、建筑、绘画、出土文物、风景名胜,对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更是喜爱甚深,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不避乘车劳顿之苦,兴致勃勃地去参观各种展览会,“看得多,听得多,耳濡目染于自然美景与文物艺术之中”(23),所以他喜爱感悟,也善于感悟。他通过摩挲于罗丹雕刻之院,感悟出了“创造的活力是我们生命的根源,也是自然的内在的真实”(24);通过对敦煌艺术的深情凝视和潜心考察,感悟出了敦煌艺术所体现出来的那种飞腾向上的时代精神……。而且,宗白华由于受传统文化的熏染极深,他的这种感悟思维方式依然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之上的。在他眼里,整个宇宙是一个气韵生动的生命整体,而不是一个西方式的主客分离甚至对立的世界。比如他在阐释意境的时候说,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25) 在这里,他虽然也有主、客观的区分, 但他这种主客“交融互渗”却与西方的所谓“移情说”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的“移情说”是强调主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客体中,从而使客体也主体化或者人性化。他们在意识深处是把客体当作死的物理对象来看待,对情感的移入,客体完全是被动的。而在宗白华那里,客体和主体一样,都具有生命,意境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渗透。


    但宗白华又并不是一味地排斥西方的智慧和观念,相反的,他能够很好地以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之进行接纳、扬弃和融合。比如他的生命哲学观的形成就体现了这一点。我们知道,宗白华作为受传统文化浸淫很深的文人,最早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思想。然而,在宗白华成年后初涉哲学、美学和诗学研究的20世纪20年代,我国学术界正流行着一股强劲的西方生命哲学思潮,受传统生命哲学影响的宗白华又迅速地成为其中积极的鼓与呼者,他从1919年发表《读柏格森“创化论”杂感》,就开始接触、介绍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而中西两种生命哲学却并不完全相同,西方生命哲学是把“生命”看作一种外在的创造活力,而中国生命哲学则是把“生命”看作事物内在的生命律动。由此,两种异质生命哲学观在宗白华那儿就出现了某种碰撞、融会。在早期,宗白华明显地受到了西方生命哲学观的影响,比如在《看了罗丹雕刻以后》等文章中他也认为,“大自然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生界以入于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觉。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26) 但到了后来, 大概是在1932年前后,宗白华觉得西方生命哲学并不符合中国人“特殊的宇宙观和人生情调”,于是开始对它进行扬弃(27),慢慢又回到了中国式的生命哲学,把“气韵生动”看作宇宙生命本体的真正显现。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宗白华还试图弥合中西诗学在思维方式上的特点,他的诗学论说不但渗透着感悟的灵气,而且又具有着鲜明的西方诗学的学理性。比如他那篇著名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该文除引言外,一起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阐述意境的含义,得出“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的结论。第二、三部分则是分别论述意境与“景”(即山水)和“情”(即作家人格)的关系。因为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是“澄怀观道”的“禅境”,所以宗白华专辟第四部分论述了“禅境的表现”,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对前两部分的很好补充。至于第五部分,把意境的特点总结为“道”、“舞”、“空白”,则是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独特发现,由于有了前文作铺垫,因此对意境的特点的阐释也就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由此可见,宗白华的这篇论文表面上看起来飘逸、俊秀,有古代感悟诗学的诗化特征,而如若细究,其内在的学理又十分清晰,整个论述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逻辑缜密,很具有现代学术论文所应有的学理性。宗白华的诗学、美学理论正是这样比较完美地实现了中西诗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冥合。这种冥合,前辈王国维及同辈诸家均未能企及,这使得宗白华的诗学话语充满着独特个性和原创气息,也使得宗白华诗学以一种比较成熟的形态镌刻在20世纪中国诗学史的长卷中。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感悟思维和感悟诗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王国维和宗白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理论路向,王氏是深感传统感悟思维之弊端,自觉地运用西方理性思维来对之进行变革甚至清算,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诗学的思维方式,使我国学术达到“自觉之地位”,但他骨子深处的那种传统文化基因又使他不自觉地回归到感悟思维上来,这样,中西两种思维方法在他的诗学运思中实现了初步融会;而宗氏则是极其反感于当时的“西化”风气,自觉地运用传统思维方式来进行自己的诗学沉思和论述,但其良好的西方哲学的学术历练又使他不自觉地将西方理性思维的方法冥合于传统的感悟思维之中,亦很好地促进了感悟思维和感悟诗学向现代转化。两者殊途而同归,在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显示了感悟思维及其感悟诗学现代转型的可能性,并以其丰厚的诗学业绩昭示了感悟诗学现代转型对建构原创诗学的深远意义。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应该说,近百年来,在中国现代诗学的生成过程中,随着研究者知识结构的变化和学术视野的全球化,西方的长于归纳分析的思维方法确实已经不可阻挡地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感悟“却在精神趣味的层面上转移和渗透为知识界的潜意识和类本能,依然对现代学术的原创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内在作用”(28)。在20世纪中国诗学发展中,那些具有原创性因素的诗学思想,无一不是在师法和借鉴西论的同时,再结合中国文学创作的实际进行重新体悟的结果,感悟成了与西方世界对话,或把西方理论精华加以中国化的重要思维方式。纵观中国现代诗学,在自己的诗学阐述和文学批评中颇有成效地运用现代感悟思维的理论家还有梁宗岱、闻一多、朱光潜、朱自清、李健吾、钱钟书等,他们连同王国维和宗白华一道,以自己不菲的研究实绩和理论创获,捍卫着中国现代诗学的原创品格,使百年中国诗学还不至完全淹没于“全盘西化”的声浪中。


    然而,斯人已去。由这些先辈所开启的感悟诗学的现代性转型方兴未艾。作为21世纪的诗学研究者,我们如何接过这束几代相传的薪火,如何在西方诗学仍然是强势话语的境况之下,进一步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更加强化感悟这种民族思维方式在现代诗学生成中的作用和效应,建立一种充满现代性的感悟诗学,使中国诗学在世界诗学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仍然是当下诗学研究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杨义曾经说:“现代中国学术的深刻矛盾,存在于第一流的丰厚而独特的资源和尚未形成第一流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学理体系之间……学术呼唤着感悟,超越这种困惑和不安。感悟是研究者的感情、灵感和智慧的集束投射,如电光石火,使沉睡的材料从旧框架中蹦跳出来,从尘封中苏醒,从而在东西方对话中,在主客观融合中获得新的生命和新的意义。”(29) 正是基于这种诗学发展现实的考虑以及理论建构的需要,我们在对当前诗学发展困境充满焦虑的时候,提出建立一种现代感悟诗学的设想。我们认为,在“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和“走向文化诗学”等诸多诗学建构思路,由于各自的理论缺陷和实践困惑尚处于探索阶段依然步履艰难的时候,实现感悟思维的现代转型,建立一种充满现代性的感悟诗学,兴许是当下中国诗学走出尴尬境遇,走向原创,可以与西方诗学并存互补的又一条可行路径。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注释:
    ①④ 陈传才:《文艺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318页、第314页。
    ② 参见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5页;郭英德:《论古典文学研究的“私人化”倾向》,《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文学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
    ③ 参见拙文《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论中国古代文论的衍生功能》,载蒋述卓主编:《批评的文化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页。
    ⑤ 王林、姚朝文:《文化诗学批评与批评生长》,《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⑥ 王世诚、姚新勇:《谁来进行文学批评》,《文艺争鸣》1999年第5期。
    ⑦(11)(12) 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第4页、第5页。
    ⑧ 也有学者称之为直觉思维、悟性思维、悟觉思维或象思维。
    ⑨ 应该说明的是,西方诗学也有感悟体验,中国传统诗学亦有分析推理,我们如此言说,只是就其主要表征而言,并不是绝对的。
    ⑩ 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论述,虽然用的不一定是“感悟”这个词,有的用“悟性”,有的用“直觉”,有的用“体验”,等等,但概念内涵所指是基本相同的。详参杨义《感悟通论》、《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以及《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等系列论文。
    (13) 赖力行:《体验:中国文学批评古今贯通的民族特点》,《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14)(18)(29) 杨义:《感悟通论》,《新国学》2005年第2期。
    (15) 杨义:《鲁迅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启示》,《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16)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17)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12页。
    (19)(20)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8页、第144页。
    (21)(26)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页、第310页。
    (22)(24)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第268页。
    (23) 参见邹士方、王德胜:《朱光潜宗白华论》一书蒋孔阳的“序”,香港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25)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第358页。
    (27) 之所以说“扬弃”,而不是“抛弃”,是因为宗白华对“气韵生动”的阐释其实也借取了西方生命哲学的某些思想资源。
    (28) 杨义:《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历史中的侠与小说中的侠——论古代文化观念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