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数字时代情报学发展展望(笔谈)--在数字环境下(2)

2015-02-12 01:17
导读:在网络环境下,情报学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这种变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信息形式的变化,即由传统的单一纸质载体转变为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递的信
    在网络环境下,情报学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这种变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信息形式的变化,即由传统的单一纸质载体转变为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递的信息。信息技术的革新为载体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面向内容的知识研究创造了条件。
    ISKO(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Knowledge Organization,国际知识组织协会)是知识组织研究的国际性学术机构,自1990年起,该组织每两年召开一次年会,至今已举行了八次。这八次年会的主题分别是:(1)知识组织的工具与人机界面;(2)知识组织中的认知范式;(3)知识组织与质量管理;(4)知识组织与变革;(5)知识组织中的结构与关系;(6)知识组织中的动态机制与稳定性;(7)21世纪的知识表达与组织的挑战:跨边界的知识整合;(8)知识组织与全球信息社会。从历次的年会主题中,可以反映出知识组织领域所产生的新问题,形成的新的研究取向以及所取得的研究进展。网络环境下的知识组织是目前这一领域的重要课题,其中传统的组织系统和方法如何与新兴的语义工具之间实现交流和对接,成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的焦点。另外,关注用户以及相关的领域知识,也是知识组织研究的明显趋势之一。
    知识组织和知识利用是情报学的根本任务。回顾情报学在知识组织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从最初的分类体系、主题词表、索引等文献信息组织方法应用,到关于认识地图的构想,进而发展到数据库技术、知识挖掘、知识库、语义网等新兴的网络组织工具对知识单元进行描述、揭示、整合和组织,我们看到,情报学家一直都在为实现学科的目标而努力。随着理论方法的日益完善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情报学正逐渐由经验走向科学。在学科日渐成熟的过程中,我们离情报学的目标也将越来越近。

      三、最终目标:知识提供和利用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过:我们在信息海洋中淹溺,但却不得不面临知识饥渴。这形象地描绘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困境:一方面是日益泛滥的信息,另一方面却是有用知识的缺失。信息环境的变化,现代科研环境e-Science的出现,用户获取信息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使得用户对信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所需要的已不是简单的文献信息查询和提供,而是对知识的直接获取和利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图书情报机构设立之初,向信息用户提供的主要是文献的线索,例如卡片目录、机读目录、网络目录;后来发展到全文提供以及“一站式”服务;在资源整合和重组的基础上,设立了学科门户导航、专业主题信息网关;随着网络技术和用户研究的深入,推出了智能代理、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的服务模式。由文献服务转向信息服务,是对传统图书情报服务模式的突破。但信息服务主要侧重于静态的信息资源建设,对于知识单元的识别以及知识体系的分析却无法胜任,因而知识获取和智能决策的提供只能由基于虚拟整合资源体系的集成式协同知识服务来完成。
    与传统的信息服务相比,基于用户的决策目标,面向知识内容是知识服务最突出的特点。知识服务要求将分布式多样化的动态资源组织成一个逻辑整体,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对知识单元进行解析、重组、链接,并向其提供专业化和个人化的服务。知识服务需要相应的技术平台基础,要求能够充分支持基于内容的数据挖掘、信息内容分析和动态集成,并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应用。网络化学术信息交流体系、开放式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立足于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库等,都是目前较为典型的面向知识服务的信息系统。
    从发展过程来看,用户需求、知识组织和信息服务三者都遵循了一条递进的规律,即依照文献(需求/组织/服务)——信息(需求/组织/服务)——知识(需求/组织/服务)的层次演进,这实际上正对应着情报学由语法到语义,再到语用层次的发展路径。在三者之中,用户需求往往超前于后两者,而知识组织的发展水平又决定了知识服务的层次。

大学排名


    知识组织的对象是知识单元以及知识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研究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技术维度。知识服务面向的是用户,因而除了技术应用以外,还涉及到众多的人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在揭示知识特征的基础上,情报学还要关注用户的认知感受和使用体验,寻求二者之间的结合点。这种结合不是一种简单的匹配,而是能够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以促进知识的创新。技术理性和人文价值是情报学的双重特征,将二者有机结合,双向度均衡发展,对于新形势下情报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晓英等.情报学的起源与方向——从布什的《诚若所思》谈起[J].情报科学,2004,(2):129-132.
    [2] 马费成.情报学的进展与深化[J].情报学报,1996.(5).
    [3] 马明,武夷山.Don R.Swanson的情报学学术成就的方法论意义与启示[J].情报学报,2003,(3).
    [4] 马费成.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J].资讯传播与图书馆学,2002,(3).
    [5] 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21世纪中国学术信息服务的挑战与发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6] 王知津,李德升.情报学的知识化趋势[A].情报学进展:1998-1999年度评论[C].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
    [7] 刘柏嵩.基于知识的语义网:概念、技术及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
    [8] http://is.gseis.ucla.edu/orgs/isko/events.html.2005-01-19.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的思路、措施以及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