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下篇:在大环境中被扼杀
体育报刊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体育报刊生存环境趋于恶劣。
审视疲劳 近年来,观众对竞技体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审视疲劳。
像足球这样最受欢迎的项目越踢越糟,连有铿锵玫瑰之称的中国女子足球队也惨不忍睹到在亚洲3场比赛中一球不进的地步,而中国一些优势项目迟迟难与市场全面接轨,观众对他们接二连三的金牌也从兴奋新奇到某种程度的审视疲劳。这种竞技体育“一头儿沉”的局面一旦弱化,以报道竞技体育为首任的体育报刊将要受到釜底抽薪的影响。1995年北京球迷曾在先农坛体育场通宵排队买票,成都球迷甚至雇佣民工连夜排队购买球票,体育报刊业也随之水涨船高。可是今天,成都球迷说:“当年看球是时髦,今天看球是傻冒。”体育报纸也随之失去了活力。2001年米卢率领中国足球队冲击世界杯时,《体坛周报》曾经取得两期发行500万份的惊人业绩。随着人们对“轰动效应”的逐渐漠然,依附其上的体育报刊也就江河日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而且,随着民众锻炼意识的增强,更多的人把关注点转移到健身上来。有数据表明,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百姓投向健身的资金就更多,更多的投资人也会把资金投向全民健身而不是足球俱乐部或体育报刊,这个变化也在近几年凸现出来。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从足球俱乐部撤资,越来越多的俱乐部找不到赞助商。一份2004年对各省市体育服务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各地健身娱乐业的各项经济统计指标均超过体育服务业总体的50%以上,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这一跨世纪宏伟事业的成果。以北京市为例,2002年以健身娱乐业为主体的体育服务业共创收41.15亿元,这对几十年来热衷于观看而不热衷于锻炼的体育市场是一个极大的冲击。人们也自然地发现,以竞技体育报道为主的体育报刊没有原来好卖了。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全面夹击之中 随着我国媒体的发展,体育报刊已处在电视、网络、都市报刊体育版的全面夹击之中。
尽管央视体育中心多次表明其态度:视频体育媒体和平面体育媒体有共通也有差异,但不存在完全挤压对方市场的关系,但其实电视本身就有报纸无法取代的优势,竞技体育最吸引人的是直播,每场重要比赛,中国会有上亿人观看,而其中最多仅有百分之几的人会阅读专业类体育报纸。并且,平面媒体的优势正在被电视吸取,电视在某些栏目中增加了深度,不少专题片和谈话栏目有深度又有可视性,配以明星和事件的画面,其冲击力要胜过报纸。以央视体育频道为例,他们有很好的上游资源、有无可比拟的覆盖面和吸引人才的机制。自从央视有了体育频道,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都市也先后有了体育频道,对平面媒体的冲击可谓是巨大的。
还有一个近年来涌现的平面体育媒体杀手——互联网。新浪、搜狐等体育栏目的出现,使很多习惯于购买体育报刊的读者无需再买报。这些网站集中了体育报刊的精华,而对重大比赛的反应比体育报刊快得多,赛场比赛与网上报道完全同步,一个小时以后评论便见诸网上。互联网的另一个优势是与读者的互动,体育迷乃至“愤青”都可以在此发表自己的意见。最近有个权威统计数字也令报刊进一步感到威胁:200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达到1.03亿人。而且宽带用户首次超过了拨号上网用户人数。而作为最讲究时效的体育新闻载体,体育类报纸受到的威胁是最大的。
另一个体育报刊的强大对手是都市报刊的体育版。近年来都市报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以北京为例,《北京晚报》的发行量已经很大,近年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北京娱乐信报》、《新京报》、《法制晚报》、《竞报》也都来势汹汹,而在成都也有《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成都商报》吸引着市民的眼球。这些都市报价格便宜,买3份报的价格相当于一份体育报,而且内容包罗万象,三四个体育版的体育新闻都经过筛选。由于是日报,信息反映速度也大大快于一周两到三刊的体育报。所以很多体育报的读者被都市报抢走了。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