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还是颠覆--共建共享对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2)
2015-02-15 01:52
导读:3.2 对资源结构理论的影响 在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藏书结构由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文献类型结构五个方面构成。在共建共享
3.2 对资源结构理论的影响
在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藏书结构由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文献类型结构五个方面构成。在共建共享条件下,依然要重视资源建设的结构,但对五个构成面的要求应该发生变化。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结构理论是以学科结构为根本,针对馆藏资源中每个学科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文献类型结构进行研究。在共建共享条件下,文献信息资源的学科结构是由共建系统的分工协调所决定的,其特点是学科结构单一,覆盖面小,因此其学科结构不再成为资源结构理论研究的重点。而对于所分工负责的学科资源建设领域而言,要求各图书馆从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文献类型结构四方面,都要完整收录,因此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和文献类型结构可统一为等级结构,而且每个图书馆都要把完整级作为现实馆藏(或称物理馆藏)的建设目标。
美国伯克利数字图书馆提出了数字图书馆馆藏划分的4个级别,即永久保存级、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其中永久保存级的实质就是现实馆藏的建设级别,并且应该是完整级,而服务级、镜像级和链接级则反映一个图书馆虚拟馆藏的等级结构。
3.3 对文献信息资源补充的影响
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补充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文献信息的选择问题,另一个文献信息的补充方式。其中,文献信息的选择决定文献信息的补充方式。如上所述,在共建共享条件下,各图书馆就其分工负责的学科领域都应进行完整级建设,因此,在该学科领域,已不存在文献信息的选择问题。文献信息选择理论的研究重心发生改变,文献信息资源的品种复本、补充方式等问题都相应地发生改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3.1 文献信息资源选择理论
在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补充理论中,一直存在着“价值论”和“需要论”之争,“使用概率论”、“综合评分法”、“社会调查选择说”乃至当前的“拥有与存取”理论,从本质上都是围绕这一争论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这些理论纷争都源于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补充不是以完整级为目标,从而产生了“文献信息选择”这一不可回避的问题。共建共享要求将完整级作为建设的等级结构,各特定学科领域的文献选择问题已不复存在。如果还要讨论“选择”问题的话,那么选择的重点应放在文献信息学科归属的选择问题上,即文献信息机构不再考虑某文献信息是否“有价值”或“有需要”,而应着重考虑其是否属于本馆所分工负责的学科领域。
3.3.2 文献信息资源的品种和复本
由于共建共享要求将完整级作为建设的等级结构,所以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品,种的齐全;由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支持的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复本理论所要研究的“众多用户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种文献的需求”问题得以解决,所以传统的复本问题将不再被过多地讨论,人们将更多关注不同文献信息的“可获得性”。
3.3.3 补充的方式
与文献信息选择理论的变化相对应,无论采取购入方式还是非购入方式,无论是采取传统补充方式还是网络补充方式,原文献信息补充过程中的“选书”环节已不存在,信息来源的研究成为文献信息补充理论的研究重点。
3.4 对资源组织的影响
在共建共享条件下,传统的关于物理资源的组织问题,如文献布局、文献排架、文献典藏等仍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文献信息保护研究随着文献载体形态的丰富而变得更加重要,但“完整级”和“永久保存”的要求使关于文献剔除研究不再有太多的价值。此时,关于虚拟资源组织的研究,在资源建设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变得尤为突出,这一研究主要涉及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化问题和信息资源的揭示与整合问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5 对文献信息资源评价的影响
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资源数量和资源质量两个方面。对资源数量的评价,主要是针对资源保障率,用户满足率,资源对各学科领域文献的覆盖率;对资源质量的评价,主要针对资源的信息容量,资源结构,资源的利用情况。这些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实用性原则,立足各图书馆自身的建设情况所采用的。在共建共享条件下所进行的资源建设评价,应该依据系统性原则,立足整个共建共享系统选择
评价指标。既要考察各图书馆自身的资源建设情况,包括所分工负责学科领域的资源完备情况和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情况,又要考察图书馆之间的分工协调情况和共享的实现情况,包括共建共享机制和虚拟资源的获取方式。由于强调整个共建共享系统的资源保障率,所以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就不再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4 结束语
共建共享的强烈诉求以及它对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共建共享理论同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相比,在建设原则、资源结构、资源补充、资源组织和资源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具体比较见下表)
共建共享与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比较
这些变化是如此之剧烈,以至于笔者不自觉地就想到了“颠覆”,但二者共同的建设目标——提高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使得这些变化始终没能改变资源建设的方向。从这个意义说,“批判的继承”也许是对这些变化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 肖自力.藏书建设论文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 张久珍.论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00,(1).
[3] 高波,吴慰慈.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
[4] 马文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科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开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4).
[5] 金胜勇,刘雁.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的逻辑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4).
[6] 肖希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7] 徐引篪,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8] 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念走向现实[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9] 常书智.文献资源建设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10] 沈继武,肖希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1] 吴慰慈,刘兹恒.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 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