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中国和西方(1)(2)

2015-02-22 01:08
导读:2 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的比较研究 从对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的推导出以下结论(表1)。 表1 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的比较结

    2 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的比较研究

从对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的推导出以下结论(表1)。
 
表1 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的比较结论 项目 时间 社会背景 建筑风格 建筑类型 社会需求 社会意义
名称
第 18世纪 1 过分矫饰的洛可 相对朴实均 1 为资产阶级服 1 宣扬政治理想; 1 对维特鲁威古典理论的
一 下半叶 可室内装饰; 衡适度宏伟 务的国会,法 2 适应资产阶级社会新 学习与合宜演变;
次 至19世 2 新兴资产阶级的 结构理性的 院,银行,交易 机构的需求; 2 运用恰当的表现方法和
新 纪末 启蒙思想(政治 纯粹 所,博物馆,剧 3“帝国主义”军功武 有区别的外观来适应不
古 理想); 院等公共建筑 威。 同建筑类型;
西 典 3 考古挖掘的显著 2 拿破仑时期的 3 满足资产阶级社会对新
主 成绩; 纪念性建筑 机构的需要,表现复杂的
义 4 拿破仑的“帝国 社会任务。
主义”时代。
方 第 20世纪 1 现代主义的国际 简化写意 1 办公楼,博物 1 对现代主义建筑现实 1 肯定其文化和美学价值
二 50~60年 格局千篇一律; 抽象隐喻 馆,博览会,会 的求正; 并大胆革新;
次 代至今 2 对传统城市的严 历史感文 议中心等公共 2 文化和历史情结的需 2 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
新 重破坏; 化纵深感 建筑 求。 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 3 公众对战前城市 2 各种住宅和别 3 寻求新的传统与现代主
曲 环境的态度和观 墅 义民主的最佳结合。
主 念的转变。 3 装饰

19世纪 1 鸦片战争后的西 相对朴实均 1 领事馆,银行, 1 西方人按照自己的习 1 西方殖民强加的产物;
第 末至20 方殖民入侵; 衡适度宏伟 洋行建筑 惯建造房屋; 2 形成沿海城市独特的城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一 世纪初 2 沿海城市建立通 结构理性的 2 教会学校 2 把西方建筑形式当作 市文脉。
次 商口岸并划定租 纯粹 殖民政治的注释。
新 界区
古 3 接受学院派教育
典 的第一代中国建
中 主 筑师学成归来。

20世纪 1 改革开放以来, 比例随性 1 公共建筑 1 群众的精神文化需 1 崇洋媚外和大众低品位
国 第 80年代 物质的富足和大 胡乱组合 2 政府机构 求; 导致的隐性西方文化殖
二 至今 量信息的引入; 不伦不类 3 房地产住宅楼 2 好奇求新盲目崇外; 民;
次 2 业主及大众的建 缺少细部 盘 3 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 2 城市形象的破坏;
新 筑鉴赏力不高; 质量低劣 4 私人别墅 的炫耀。 3 没落的“贵族气息”的泛
古 3 建筑师的设计创 5 普通住宅和小 滥。
典 新能力有限; 商店
主 4 房地产商兴风作
义 浪;
5 后现代主义思潮
似是而非的影响;
6 政府部门对建筑
外观设计的宏观
控制无力。

(1)从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到中国第一次新古典主义
可以说,中国的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和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从时间、内容和建筑师队伍来看,都是一脉相承的。1840年,当中国正发生鸦片战争,被迫划定殖民租界的同时,在欧美正是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占据建筑领域的主导地位。然而,正统的学院派复古建筑在中国出现却是在稍后的二三十年,并且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因此,二者在时间上有一个推迟的衔接关系。再来看建筑师队伍,当时从事复古主义建筑设计的人员有两大类:一是从西方来的正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师,他们中的一些还具有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资格;二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他们中的大多数受教于西方旧的建筑教育体制,受到西方学院派复古建筑思潮的强烈熏陶。这些受过西方良好的学院派教育的建筑师保证了中国的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建筑和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内容上的一致性,这些作品完全能够与欧美第一流的学院派复古建筑相媲美。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不考虑政治、地域和文化因素,这些质量和品质优秀的新古典主义作品在建筑上固然是进步的、合时代的,然而,这些西方建筑毕竟是通过不平等的殖民侵略强加给中国的,这些建筑破坏了中国传统城市的风貌,更具讽刺性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这批建筑重新塑造了上海、大连等沿海城市的城市文脉。
(2)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与中国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与中国第二次新古典主义虽然时间上也有推迟和重合,但并无本质上的关联。二者的产生,虽然同样有着大众对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但不同的是,西方建筑师们突破现代主义的几何定式,以浓厚的怀旧感情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对古典语汇作了新的阐释,创造了一种与现代主义追求冰冷的技术美不同的人性化空间,试图恢复传统的城市环境和生活。而在中国,这种新古典主义现象似乎是自下而上的,同样是面对现代主义贫乏的国际风格,数量有限、水平有限的中国建筑师显得无能为力,他们只是一味的迎合大众的口味。然而目前的中国建筑师远没有中国的第一批归国建筑师那样的古典主义的修养,他们并不完全懂得西方古典主义、西方新古典主义和后现代以后的新古典主义的内涵和联系。在他们看来,这些都只不过是他们进行抄袭拼凑的素材,做出来的东西也就“画虎不成反类犬”。
从内容上看,大众的无知和中国建筑师的无能,创造的是所谓的“欧陆风”:把西洋古典建筑的某种柱式、山花、罗马式穹隆圆顶、哥特式尖券或文艺复兴花饰、线脚等造型元素,直接堆砌运用到立面设计中,而这些造型元素各自及整体的构图比例、组合关系往往不能严格遵循古典建筑的原则和章法,最后成了一盘西洋建筑符号的“大杂烩”。
(3)从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到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从文艺复兴到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再到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思潮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所塑造的建筑的永恒性是同一的,而在不同时代带上的政治色彩却是后人所附加的。
正如恩斯特所说:“作为一个现代人,我相信古典建筑语言仍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我相信古典主义可以很好地协调地方特色与从不同人群中获得的雄伟、高贵和持久的价值之间的关系。古典主义语法、句法和词汇的永久的生命力揭示的正是这种作为有序的、易解的和共享的空间的建筑的最基本意义。”
(4)从中国第一次新古典主义与中国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从中国第一次新古典主义与中国第二次新古典主义不仅是在学术质量和品位上的倒退,我们更应该看到同样是西方建筑的“引入”,这种殖民文化已经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变成了自发主动。当我们不得不接受中国第一次新古典主义造成的沿海城市独特城市文脉的同时,我们是否想过,我们现在的“欧陆风”是否正在形成下一代的城市文脉,而将来的我们又是否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呢?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告诫我们:“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技术、理论在国内进行创造,但是我们要反对建筑的殖民文化;我们不反对向国外的卓越大师们虚心学习,但是我们要反对建筑文化中的自觉殖民主义。”
《北京宣言》指出:“建筑学问及其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地区的土壤,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为基础,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整合,最终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张钦南译. 北京:三联书店,2004.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何可人. 另类现代建筑1900~2000. 世界建筑,2001(3)
[4]万书元. 新古典主义建筑论. 东南大学学报,1999(11)
[5]黄华,郑东军. 论新古典主义与当代建筑创作. 中外建筑,2003(1)
[6]唐立强. “欧风盛行”现象的剖析反思. 安徽建筑,2002(6).
[7]张为城. 后殖民主义情势下的后现代主义. 时代建筑,2000(1).
[8]伍江. 上海百年建筑史.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存在主义透镜未完成的任务:《孔雀》同世界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