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红楼梦》在运用意象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取事为象,种类万千
从楚辞的香草美人到唐诗的忧愁似水,中国古代文学积累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取象”典范。《红楼梦》的取象范围显然更广更有深度,有自然景物,有社会场景;有画家惯用的色彩,有音乐家擅长的音符;有大观园笼罩全书,有怡红院各寓意旨……千姿百态,串串珠玑。
1。自然之象,其意深远。人的审美感受是多向性的,即使对同一审美对象也会因心境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感受。同是夜色,同是风,却有风雅的“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和粗犷的“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审美感受截然不同。《红楼梦》里的自然之象,正是与人物及作者的性格、心境结合在一起,情景高度融合,其中最具艺术感染力的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心境来描写景物,创造意象。可以说性格是意象的组成部分,反之亦然:进一步而言,性格是作家创造意象的手段,而意象也是作家塑造性格的手法,性格化入意象、意象又融入性格,艺术意象与艺术人物、艺术典型交融。在《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伤感之情构成了秋灯秋夜秋风秋雨的灵魂,而这凄凉的意象,又更深一层地刻画了黛玉的性格。下面选取出现最多的“花”来分析。
小说写了惜花、咏花、饯花、葬花,写了富丽的花、浓郁的花、清幽的花、高洁的花,写了春荣秋谢花折磨、花魂默默无情绪……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精神气质的变化,出现了各种有关花的意象。如第27回,先写饯花。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浓郁,古老的风俗、醇郁的风情。芒种过去便是夏日,众花即谢,花神将退。清闲的闺中少女对这样的风俗是很重视的。这天,大观园里人人早起,女孩子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或用绫绵纱罗叠成个旄族幢,然后用彩线系了挂在树上。满园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少女们打扮得桃羞李让、燕妒莺惭,整个大观园一派欢欣鼓舞—此时正值贾府兴旺之际。青春的年华,欢快的心情,晴和的天气,斑斓的花树,构成了“芒种饯花”的胜境。然作者笔锋一转,“独不见黛玉”,正是“满园春色,一人悲愁;满堂嘉宾,一人向隅”。才过几个场景,就是黛玉葬花的景象。那是一番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意象了。宝玉因寻黛玉不见,低头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重重地落了一地,便收拾起来,意欲送至那日与黛玉同葬桃花的地方。登山渡水,过树穿花,将至花冢,山坡那边传来呜咽之声。这里,黛玉孤零零地发出葬花之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何尝不是黛玉的身世之感呢?满腹忧愁,加之天生多愁善感,面对落红满地,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感慨。葬花之期和饯花之日在同一时节,都是闺中少女惜春送春的举动,但由于人物的情思感受不同,同是花却成了迥然异趣的意象。
《红楼梦》里意象纷呈,举不胜举。那么表达了作家什么美学理想,又提出了什么美学要求值得我们注意呢?大概有这么三点:最基本的是情(意)与象的有机统一,其次是所创造的意象既应自成天地,相对完整,又要是整个作品的局部。如第七回中的“堵沟戏鸟”这个场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地透过有根的形象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无穷之味,不尽之意,这一点在本文第二部分还要详细论到。
2。世态之象,其情深邃。《红楼梦》是一部“大旨谈情”的书,其中包含着作者的人生感受。作者要把自己的所感所思熔铸在作品的人物形象中,就必须通过提炼某种人情世态为意象。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告贷求助,本非十分出奇之事,但因这一情节渗透了作者的人生感受,使这一意象格外具有艺术感染力。有回前诗曰:“朝扣富儿门,富儿犹未足。虽无千金酬,磋彼胜骨肉。”此诗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再看作者好友敦诚《寄怀曹雪芹》的“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何等相似。正因为作者有相似的感受,才描摹得那么丝丝入扣。刘姥姥是仰仗陪房周瑞家的才得以从后门进到荣府。她进室后眼花缭乱,头晕目眩,不知自鸣钟为何物,错把丫环当主子。见了主子欲说又止,未语先窘。听到凤姐告难便心头突突,得知了20两赠钱又喜得浑身发痒。在凤姐这一方,她未曾见面,势派先见,漫不经心,忙欲起身犹未起身,外谦内倨娴于辞令,见到刘姥姥喜出望外急不择言也只是笑而不睬。这些精细准确的描写与24回贾芸向卜世仁赊欠落空得醉金刚慷慨相助,母舅之亲冷若冰霜反不如一个称为泼皮多多一节的描写相对照,我们就会觉得脂评的“世情写透”是非常恰当的。这种人生的感受,生活的悲辛,通过作品的意象传达出来,使人或深有同感,或感慨万千。那些细节构成整个意象,是耐人寻味的。
这类在人生世相的描摹中创造的意象,小说中触处皆是。有人认为《红楼梦》里每吃一顿饭,都有一个意境,是很有道理的。这看似细微琐屑,然而经作家真情实感的提炼,达到了意(情)与象的高度统一,堪称典范
关于创造意象的美学要求除上面谈到的三点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作家必须具有那个时代的最先进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即使在污浊的现实中也要保持自身高洁美好的情操。因为“意”这种主观意识很强的因素必须有其客观的必然规定性,即与进步的社会和生话相一致相统一。如果作家视宝黛情感为疯傻,那么读曲葬花的意象便没有;如果作家满足于现实,那么就创造不出“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的社会图画;如果作家以贾府主子“惜老怜贫”为社会理想,就不会有“朝扣富儿门”的人生感慨;如果作家缺少“胸中丘壑”,缺少对生活的审美感受,便创造不出具有生活神韵和风采的艺术境界,包括那表面令人神往的大观园。可见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感情是创造意象的重要前提。难怪作者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想读者会逐渐解其味,解其意象的。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