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关于选材、文字表述和标目
着眼于整体统一来撰写中国历史,周谷城指出选材应以历史自身为标准,行文应说明史事间之必然联系,标目应表明所述之内容。
史家编纂史书,对材料的选择也与撰述目标密切相关。周谷城认为要维护历史自身之完整,“编著通史之时,始终应以历史自身为选材的标准,或以人类过去活动之自身为选材之标准。”[5](p.30) 章学诚曾指出,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在史实选择上,“决断去取,体圆用神”。周谷城认为应改为“决断去取,一依历史事情自身之完整为标准”。“历史学者之取材,如欲‘无一言之或遗而或溢’,则历史自身之完整,或人类过去活动自身之完整,即是一绝好的标准。”[5](p.22) 这说明编纂中国通史所选择之史实必须是构成历史自身必要的环节。这就要求对人类的活动之自身与活动成果应加以区别,不能将活动之成果视为活动自身。周谷城指出,马端临曾将历史分为不相因的治乱兴衰、与相因的典章制度,所谓不相因的治乱兴衰似近于活动自身,相因的典章制度似近于为活动之成果。郑樵曾立志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而通为一家,然而极古今之变。所谓极古今之变,近似于活动之自身,天下之文近似于活动之成果。活动之自身是通史的对象,活动之成果是专史的对象。专史之和亦非通史,只有以人类活动自身为对象的才是通史。当然,活动的成果也可以用以说明活动自身。
基于这种认识,《中国通史》重在叙述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突出了人与自然的斗争、种族斗争、阶级斗争,而略于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如第一编游徙部族定居时代(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前),着重阐述了中国先民如何对付自然、诸种族间怎样相处、社会秩序怎样树立,以及宗教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周谷城认为,先民为解决这三大问题,所作出的种种努力,种种作为,实足以代表当时整个社会活动的全部,宗教也是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的。这三大问题的逐步解决,生活才逐渐安定,生产才逐渐发展。《中国通史》中也有典章制度、学术文化等内容,但其目的不是为了阐明典章制度或学术文化的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阐述历史发展的有机组织和规律。“完形论虽坚持着人类过去活动之自身为通史之对象,却不是说专史所叙述之事情,完全不能入通史;反之通史之美备,也许完全要靠专史之精进。”[5](p.28) 也就是说,要说明人类过去的活动,可用活动之成果以为材料、手段。《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记述了唐代官制、刑制和兵制,其着眼点在说明社会活动。对此,周谷城特意加以说明:“我们于前此各篇各章,从未单独的叙述过官制。一则因通史的任务,应该置重整个社会的活动,不宜多涉静止的制度。二则因静止的制度如官制等,应由专门史(如法制史之类)去叙述,通史中大可不必多谈。但这里却又专述官制者,盖有两个理由。一、隋唐官制,含有外族所创的成分;述之,可以显示种族斗争对于文化的影响之伟大。著重之点,仍在整个社会的活动。这样的叙述,与第一篇里叙述怎样建立社会次序,第二篇里叙述集权帝国之诸制度,其用意正同,都是拿所述的制度以显示伟大的活动之影响。并不是为着静止的制度本身而叙述,乃是为着阐明整个的活动而叙述。二、隋唐官制,既是集汉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大成,且其体系又较完备,如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之分,几乎成为后世的典型;我们于此,顺便知道中国史上官制的大略,亦是一种收获。”[5](p.534) 《中国通史》有关学术文化的记载,如第二编第六章“随着社会而演变的学术思想”、第三编第五章“六朝时代江南的文化”、第十编第十章“巩固统治的理学”,都是通过学术来说明社会活动。“六朝时代江南的文化”,本应是文化史叙述的对象,在此却是通过对六朝文化的叙述,以说明北方侨民与南方土著之合作。“江南文化云云,正是中原南下的大家世族与江南本土的大家世族合伙造成的伟业。正是侨民与土著之和同的表现”。[5](pp.431—432) 对理学的叙述也是着眼于说明社会活动。“理学,活动之成果,若进一步曰:理学可以巩固统治,那便成了活动自身一种很好的说明。”[5](p.29)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编纂中国通史所选的材料,关键在能说明历史之自身,那么文字表述亦在表现出历史事情之间的必然关系。人们多认为历史教科书枯燥无味在于其缺乏生动优美的文字,周谷城则认为在于其没有显示出历史自身的完整性。每一段、每一节、每一章都是孤立的,而与前后的章节全无联系,读起来如读历史辞典,不能获得有关历史自身的完整知识,当然不可能有深刻的印象了。一本史书,每一段事实,如果是读完了前一段之后不可不知的,则文字虽拙劣,读起来仍有先得我心之感,必有趣味。反之,文字虽美,仍将是干枯无味的。解决历史教科书缺乏可读性的最好办法是显示出所述事情之间的必然联系,体现出历史自身的完整性。大凡读过周谷城《中国通史》的人,多有这样的感觉:其文字并不优美,但前后连贯,脉络清晰,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其所叙之事相互关联,显示出了事情之间的必然联系。
周谷城认为,历史著作是反映客观历史的,其编、章、节表征着历史自身之各部分,因此,应以有意义之标题表示出所叙事情间的必然关系。“维护完形之通史,其文章之内容应与有意义之题目相符合;诸有意义之题目所代表的诸事情,应该彼此相关联。事情与事情之联系,反映为文章与文章之联系;文章与文章之联系,反映为题目与题目之联系。倘标题全无意义,那便不能表明文章内容之彼此相关,而显示着历史自身之完整性了。”[5](p.33) 《中国通史》的编、章、节标目逻辑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如第五编第一、二章之章、节的标题为:第一章列强对中国之压迫。1)由英国之对外发展到中英鸦片战争。2)各国继续以武力逼订不平等的条约。3)在不平等条约下之中国之殖民地化;第二章中国之图强御侮运动。1)经济方面的图强御侮。2)政治方面的图强御侮——戊戌维新。3)政治方面的图强御侮——辛亥革命。4)教育学术的图强御侮。这些标目,反映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人民图强御侮运动也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