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危机与文学教育(1)
2015-03-02 01:06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文学经典危机与文学教育(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内容提要】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学经典在精神生活
【内容提要】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学经典在精神生活与文化建构中的重要性明显衰落,经典化机制本身的合法性受到理论质疑。定位为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文学教育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调节、完善消费社会的价值体系,培育消费社会中理想的文化主体。经典文本的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久经检验,是文学教育之范本,应该为受教育者认真研读。
【关键词】 文学经典;文学教育;消费社会;文化研究
在任何一个大变革时代,经典都会面临挑战,如“五四”时期,“四书五经”不再成为经典,流传千百年的文言诗文从文学场阈中心骤然边缘化;“文革”时期,诸多文学经典成为“毒草”。但是,在以往社会文化大变革时期,变革者所做的是摧毁旧经典,确立新经典,文学经典所面临的挑战其实是推陈出新,是文学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本文所谓的文学经典危机恰恰并非如此,其新的征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消费社会文化逻辑的展开,视觉文化与媒介文化不断扩张,文学经典在精神生活与文化建构中的重要性明显衰落。黄浩在《从“文学经典时代”到“后文学时代”——简论“后文学社会”的五大历史特征》一文中就提出,由于文化资源充沛,文学在社会生活中不再举足轻重,经典文学时代已经终结,文学进入了“后文学时代”[1]。孟繁华在《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一文中则以极其丰富的材料例证了文学经典的终结[2]。二是由文学批评蝶变出来的文化研究从理论层面质疑经典化机制本身的合法性与必要性。西方文化研究者指出,现存的所谓经典绝大多数出自已经过世的、欧洲的、男性的、白人(Dead White European Man,缩写为DWEM)作家之手,而众多非欧洲的、非白人的、女性的作家却常常被排除在经典作家名单之外,由此可见,超然的审美仅仅是幻象,文学经典不是功利世界中的“飞地”,而是文化权力的竞技场。如何在社会变革与理论消解两面合击下传承与重建文学经典,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学术问题。有学者主张借鉴“利维斯主义”,通过文学教育体制广泛传播文学经典[3]。本文认为,这个主张很有价值,但其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可行性尚需进一步辨析。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一、消费社会中文学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不管是国内还是全球,当代社会文化正处于大变革时期,这是毋庸争辩的事实。有学者就此提出当代社会已经或正在进入消费社会。本文以为,所谓消费社会不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而是为了突出社会变革时期出现某些新特征、新动向所采用的权宜性指称。由于资本支配力的无限制扩张,当代社会出现了如下一些新特征、新动向:一是当代社会通过现代传媒不断制造消费理念,诱发新的消费需求,拉动社会生产的扩大,使资本得以获取最大利润。让消费欲望发酵,虽然使社会充满活力,但也加剧了人们生活体验物质化单向度发展的态势。二是商品的形象比实体更能获得商业价值。丹尼尔·贝尔说:“消费经济借助于表面事物而得以存在。”[4](P116)包装与品牌在商品营销中的重要性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三是精神文化的创造与接受如同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精神性因素只是作为卖点而受到重视。这些新特征、新动向几乎已成学界常识,本文不再赘述。问题是,我们要透过这些新特征、新动向,追索消费社会文化逻辑的走向,从而考察文学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经济学家认为,消费需求拉动社会生产,消费指数上升不仅是经济繁荣的表征,也是社会物质进步的标志。但是,所谓消费需求其实是种种生活欲望,欲望是否适度就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而是伦理问题、文化问题。在消费社会中,种种生活欲望已经最大限度地被释放,诸多新的欲望还在无节制地被激发。物欲膨胀必然侵吞精神生活领地,消费社会的文化前景可能是精神生活日渐沙漠化。有学者就此指出,消费社会中消费关系已经成为一切关系、活动的基础,消费取代了审美[5]。也就是说,消费社会中人们最终只剩下消费体验,富有精神性与情感性的审美体验必将终结。果真如此吗?消费关系是否已经成为消费社会中一切关系、活动的基础尚是一个问题,即使消费关系已经成为消费社会的基础关系,能否决定消费社会文化逻辑走向又是一个问题。事实上,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消费社会的文化景观:凝聚着精神与情感因子的文学经典在消费社会中时常“发烧”,如漫画版《红楼梦》、网络游戏版《三国演义》销量都非常可观;或大或小,或先锋或古典的艺术展往往不乏人气;不仅流行
音乐“粉丝”众多,高雅音乐会也大多能够成功举行。当然,消费社会文化活动中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商业因素,大众化的、娱乐性的视觉文化在过度扩张,精英化的、审美性的阅读文化在不断萎缩,长此以往,文化中精神性因素可能会渐渐变质。但是,一切只是可能而已,而不是事实或必然。消费社会中精神文化呈现生气勃发的气象,至少说明消费社会文化逻辑走向不是已然被决定的,而是具有多种可能。唯其如此,文学教育等文化实践才有参与文化建构的可能性。试想,如果大局已定,方向无法更改,一切主观努力都不能逃脱“历史的诡计”,文学教育还如何可能?本文以为,文化逻辑的展开受到经济、
政治、宗教、社会心理、教育等多种因素影响,每一种因素的影响虽然不是同等重要,但是可能同样关键,因此,在社会文化逻辑之中到处潜伏着偶然性,一切都是可能的。
中国大学排名
在以往诸种社会形态中,政治权威、宗教权威往往能够左右社会文化发展的大方向,即便如此,社会文化仍然具有多样性。在儒家文化大一统的封建社会,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民间文化不是还有各自的空间吗?消费社会虽然存在种种权威力量,但就总体而言,已经不是一个权威统治社会,我们不妨称之为诱导型社会。由于诱导型社会强制力量弱化,对社会整体控制能力下降,社会文化更有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共生景观。事实上,消费社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非统一性、多元性,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文化、时尚文化、外来文化等等,所有文化形式、文化形态都能在消费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容身之所。在多元与相对自由的文化空间里,很难形成某一种文化压倒其他文化,主导整个文化走向的格局。因此,如果一定要说明消费社会文化逻辑走向的话,我们只能说它在走向多元,而不可能预言在多元化的文化空间里,某种文化,譬如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必将终结。多元与自由往往会给选择造成困难,要解决选择的困难,就必须建立价值体系。消费社会中影响最为深广的价值观念是一切都可以消费,物质形态的东西可以消费,精神形态的东西也可以消费,甚至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一次消费活动。很显然,围绕消费观念建立的价值体系,忽视了人类的精神世界,矮化了人的高度,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反动,这样的价值体系必须矫正。但是,在诱导型社会中,我们不可能通过权威力量来矫正价值体系,也不可能以经济诱导来增强精神性因素的介入,惟有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来渐渐调节、完善价值体系。由于消费社会价值体系中,精神与情感的价值面临着物质力量的挤压,因此,饱含着精神性与情感性因子的文学教育就应该格外受到重视。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总而言之,在消费社会中,文学教育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非常具有必要性。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