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章学诚继承并发展了刘知几自觉总结历史编撰得失的传统。他所著《文史通义》,既重视“史义”,即史家的观点和识见,又重视辨析体例,探究传统史学主要体裁的演变和得失,且将二者贯通,主张根据著述的义旨灵活运用,反对墨守旧规,强调别识心裁。他以一种可贵的历史分析的眼光,中肯地总结一千多年历史编撰上的一些主要经验教训。他认为,纪传体是三代以后之良法,诸体配合,足以“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又对体例的运用能够灵活变通,“体圆用神”,不愧是著述的典范。继之《汉书》、《三国志》,都是“各有心裁家学”的上乘之作。降而《晋书》、《隋书》、《新唐书》等,“虽不出于一手,人并效其能”,所以能够修成有价值的史书。后来的修史者墨守成规,不知根据需要变通,结果史才、史识、史学都反过来成为史例的奴隶,“斤斤如守科举之程式,如治胥吏之簿书,繁不可删。”“纪传体之最敝者,如宋元之史,人杂体猥,不可究诘,或一事而数见,或一人而两传,人至千名,卷盈数百”,简直如洪水泛滥之河、淮、洪泽,祸患无穷。[17]章学诚辨析体例的一项重要创见,是指出纪传体的缺陷是难以反映史事演进的大势:“盖史至纪传而义例愈精,文章愈实,而于事之宗要愈难追求,观者久已患之。”“纪传之书,类例易求而大事难贯。”[18]章氏进而认为,此一缺陷正好从纪事本末体得到弥补。他精到地分析纪事本末体的特点:“按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不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体,天下经纶,不能网罗隐括,无遗无漏。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斯真《尚书》之遗也。”“夫史为记事之书,事万变而不齐,史文屈曲而适如其事,则必因事命篇,不为常例所拘,而后能起讫自如,无一言之或漏而或溢也。”[19]章学诚从“史为记事之书”的根本任务,和适应事实复杂多变的需要来分析纪事本末体的长处,所见至为深刻。基于上述对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利弊的分析,章氏明确地提出了“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作为改革史书编撰的方向。他说:“神奇可化臭腐,臭腐亦复化为神奇。《纪事本末》本无深意,而因事命篇,不为成法,则引而申之,扩而充之,遂觉体圆用神,《尚书》神圣制作,数千年来可仰望而不可接者,至此可以仰追。岂非穷变通久自有其会,纪传流弊至于极尽,而天诱仆衷,为从此百千年后史学开蚕丛乎!今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增图谱之例而删书志之名,发凡起例……”[20]章学诚提出的改革设想,就是吸收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二者之所长,以形成一种容量广阔、而又能显示历史大势的新史书体裁。他对此很自信,说“创例发凡,多为后世开山”。
关于如何具体实现的方案,章学诚曾设想过两种办法。一是采用“纪”、“传”、“图”、“表”四体配合。即保留纪传体原有的“纪”和“表”;去掉“书志”的名称,设立包含各种类型内容的“传”;并增加“图”。又一种设想,是采用“别录”的办法,即在全书前面标列出一个时代最主要的事件,在每一事件之下将书中有关的篇名注明,以此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两种办法同时并存,说明章氏仍处于探索问题过程之中,自己尚未达到满意的结果。然而他的努力,却确实为近代史家探索新综合体指出了方向。
三、小 结
通过对我国传统史书体裁多样性和史家重视创新意识的扼要论述,我们可以归结出如下看法:
历史编撰是史学家之“才”、“学”、“识”三者的集中体现。世世代代的学者,无论你对历史演进的观察如何深刻、敏锐,对历史变化的观点如何之高明、正确,搜集的材料如何之丰赡、翔实,研究的成果如何之精当、宏富,表述如何之恰切、生动,都必须依赖历史编撰这一载体容纳和表现出来。同样,史学研究的多方面的成果也要依赖于此,才得以广泛行世和久远流传。因此,历代卓有建树的史学家,无不重视历史编撰的改进和恰当运用,杰出的史学评论家,也无不重视对历史编撰加以总结。历史编撰在过去学术长河中的发展,是依靠史家具有创新精神来推动的;今后历史编撰要争取更加美好的前景,关键也在于树立创新意识为指导。从发展和创新的角度来探讨历史编撰问题,对于当前史学工作实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注释:
——————————————
[1]《四库全书总目》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共15类。
[2]《新史学》区分体裁为10种: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政书;杂史;传记;地志;学史;史论;附庸。其中正史再分为官书、别史两类,如此共细分为23类。
[3]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条。
[4]《中国历史研究法》。
[5]参见白寿彝:《谈史书的编纂》,《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3期。
[6]均据《史记·太史公自序》。
[7]《史通·自叙》。
[8]《史通·序例》。
[9]《史通·载言》。
[10]《史通·二体》。
[11]《史通·二体》。
[12]《史通·六家》。
[13]《史通·六家》。浦起龙《史通通释》注云,王劭字君懋,授著作郎,迁秘书少监,专典周史。撰《隋书》八十卷,多录口敕,又采迂怪委巷之言,以类相从,为其题目。
[14]《史通·列传》。
[15]《史通·曲笔》。
[1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史学史的做法”一节。
[17]以上看法,集中见于《文史通义·史篇别录例议》和《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二文中。
[18]《文史通义·史篇别录例议》。
[19]《文史通义·书教下》。
[20]《文史通义·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