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白居易文学对《枕草子》的影响(1)(2)
2015-03-04 01:11
导读: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平易流畅,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在清少纳言出生之前就已经传入日本,之后便迅速成为平安王朝贵族、学者甚至女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平易流畅,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在清少纳言出生之前就已经传入日本,之后便迅速成为平安王朝贵族、学者甚至女流文人等的必读教材。一般认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首推李白、杜甫,白居易要列于其后,但是在日本,白居易的影响力却远在他们之上。为什么平安王朝的贵族和文人们为何如此钟爱白居易的作品呢?
关于白诗在日本平安时代流行的原因,日本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子彦二郎⑨之说:①白诗产生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与我们平安时代极为类似;②白乐天的身份和地位与我们平安时代的文人也颇为相似;③白乐天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为人等方面又几乎可以视为我们平安时代典型日本人的那种类型;④从质和量两方面来看,七十余卷的《白氏文集》对于我们平安时代的文人来说,是一部大型文学事典兼辞典性质的存在。笔者认为,其中的白氏作品作为“文学事典兼辞典性质”⑨而存在这一点,可说是相当有见地的考察。这是因为留存下来的白诗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取材范围广泛,所以便于人们的学习和借鉴。白居易一生中共创作了三千八百多部作品⑩,并且保存下来的作品也是唐代诗人中最多的一个。另外,白居易本人的经历曲折而丰富,其作品的取材范围甚至涵盖了中唐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时的日本平安朝文坛崇尚汉诗文,每当文人相聚,大多吟诵汉诗,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对大部分初学汉诗的人而言,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是难以作出好诗的,这就需要一种范例或辞典,以供借鉴模仿。无疑,当时流传到日本的《白氏文集》就起到了这样一个参考作用。
不难看出,金子彦二郎是从白居易自身方面的情况分析了白诗流行的原因。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即从代表当时日本文学成就之一的随笔作品《枕草子》中引用白诗的情形进行考察,或许能找到与白诗流行原因相关的连接点。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枕草子》是清少纳言通过自己在宫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而创作的随笔文学作品,作者对美的感觉即审美意识的描写在作品中随处可见。比如第三十八段写道:“おりにつけても、一ふしあはれともをかしとも聞きおきつるものは、草、木、鳥、虫も、おろかにこそおぼえね(无论什么时节,只要是富有情趣而意味深长、能留在心里的东西,哪怕是草、木、鸟、虫,我也不觉得它们愚笨)”。文中“をかし(趣味)”和“あはれ(情趣)”所代表的,就是平安王朝的传统审美意识,也是平安文学的理念所在。特别是“をかし”这个形容词,在《枕草子》中使用频率最高,短短三百个章段中竟使用了四百四十五处之多(11),《枕草子》由此也被称为“をかし”的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枕草子》是一部以审美的对象为描写主体,即建立在审美意识基础之上的作品。那么,《枕草子》的这种审美意识与白居易的诗歌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关联呢?
白居易的作品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
政治讽喻诗和闲适感伤诗。前一类主要是作者任职谏官期间即四十岁前后创作的作品,后者则是以他被贬江州之后的作品为最多。在《白氏文集》前集的二十卷中,讽喻诗收入一百七十二首,而闲适诗收有一百八十六首,白居易本人尽管都很重视讽喻诗和闲适诗,但在他的上述诗集中,从数量上看闲适诗所占的比例明显要稍大一些。可以看出,作者在晚年时是追求安稳、希望过上闲适生活的。对于闲适诗,白居易曾这样定义:“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12)。白居易原来很注重创作讽喻诗,因为他相信诗歌的力量,认为写诗能达到实现“兼济”理想的效果。但他经历了左迁江州的事件后,政治热情受到严重打击,觉得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于是“退公独处”,转而追求平淡的“独善”生活,为了表达这种心情,他开始大量创作闲适类型的诗歌。可以说,闲适诗就是反映当时诗人个人情感的作品。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众所周知,平安时代的文化是带有宫廷贵族性质的王朝文化。清少纳言作为中流贵族的成员之一,她的创作活动和文学理念自然离不开这一社会环境。也就是说,清少纳言通过自己的作品,在如实反映宫廷贵族生活面貌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描写了自己对人生及自然的独特感觉即审美意识,以表达她追求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愿望。这一点跟白居易后年所追求的闲适生活的想法是一致的。《枕草子》中所引用的白诗,尤其是其中的闲适感伤诗,其内容和风格正好反映了清少纳言的这种喜好与追求。比如,所引用《琵琶行》中的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77段。指《枕草子》中的章段,下同)、“犹抱琵琶半遮面”(90段)描写了都市女性与歌舞的场面;《太行路》中的“人心好恶苦不常”(69段)和《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94段)则阐述了人生的无常与别离。此外,清少纳言通过引用白诗,还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她对大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例如: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35段)
瓮头竹叶经春熟 阶底蔷薇入夏开(70段)
阑省花时锦帐下 庐山雨夜草庵中(78段)
三时云冷多飞雪 二月山寒少有春(102段)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155段)
琴诗酒友皆抛我 雪月花时最忆君(175段)
遗爱寺钟欹枕听 香炉峰雪拨簾看(280段)
三五夜中新月色 二千里外故人心(274段)
诗中既有表示千变万化的天象类的词语,如“雨”、“云”、“雪”,以及“春”、“夏”、“热”、“冷”、“寒”、“月”、“夜”,又有表示季节性植物的词语,如“梨花”、“竹叶”、“蔷薇”、“桃花”。这些现象或事物一一被作者敏锐的感觉所捕捉,然后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里,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美好愿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白居易通过笔端反映了自己的复杂人生,但是清少纳言却以自己的“审美意识”为标准大量引用白居易的诗文,并把白居易从一个大众诗人塑造成了另一个崭新的形象。对大自然的热爱、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慨叹,形成了清少纳言内心中“をかし”这一审美意识的主要内容。于是,清少纳言从《白氏文集》中发现许多自己认为是美的东西,然后大胆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并以此讴歌自然与人生,表达追求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理想。从这一意义上说,《枕草子》中的“审美意识”跟白诗流行于平安王朝的原因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内在关联。
五、结论
通过以上考察可知,清少纳言在引用白居易的作品时,没有停留在直接套用原文的水平上,而是将白诗的主题或思想作为构思的源泉,进而在其作品的内容和构想方面升华为作者的智慧与才能。白氏作品被看成是日本平安朝社会的一种习惯和礼仪,正如金子彦二郎所指出的那样,白诗起到了“文学辞典性质”的作用,所以成为当时贵族达官、以至女流文人的必读教材之一,同时也是如同《枕草子》中所描述的那样成为王朝文学和审美意识的规范性著作。可以说,如果没有清少纳言熟练掌握和运用《白氏文集》,那么《枕草子》中就不会有如此生动典型的事例出现,也不会有富含作者智慧、妙趣横生的随笔文学的产生。然而,清少纳言并没有接受白居易文学的全部,她所引用的是白诗中关于自然欣赏和人生慨叹的闲适感伤诗,而对于白居易的政治讽喻诗却极少涉及。清少纳言对白诗的这种处理,也是当时王朝贵族社会流行的一般做法。我们从这种作法中可以找到白居易诗文流行于日本的内在原因,同时还看出以清少纳言为代表的平安朝文人与白居易之间,在文学本质上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注解【Notes】
① 太田次男:“平安朝女流与《白氏文集》”,《中唐文人考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研文出版 ,1993年)。
② 主要有:池田龟鉴:“知性文学作品《枕草子》”(《国语与国文学》2312,1946年)、田中重太郎:“投影于《枕草子》的海外文学”(《国文学》63,1961年)、松冈纪子:“从汉籍的引用方面考察《枕草子》”(《广岛女学院大学国语国文学杂志》14,1984年)等。
③ 主要有:目加田さくを“清少纳言的汉才”(《平安文学研究》17,1955年)、大曾根章介“《枕草子》与汉文学”(《国文学》127,1967年)、塚原铁雄:“清少纳言的性格与教养”(《国文学》127,1967年)、松岛芳昭:“清少纳言的汉才及其意义”(《解释学》6,1991年)等。
④ 《本朝文萃》和《和汉朗咏集》虽然是《枕草子》出现以后编写的作品,但其中所辑录的、作为典籍的汉诗文均在《枕草子》之前已经出现,因此这里也将其视为《枕草子》引用的典籍进行处理。
⑤ 《枕草子新编古典文学全集18》,松尾聪 永井和子校注(小学馆,1997年)336。以下各章段序号及内容均引自本书。括号中的汉译为笔者试译,下同。
⑥藤本一惠:“学问——清少纳言的教养”,《国文学解释与鉴赏》(至文堂,1964年)2911。
⑦ 池田龟鉴:《源氏物语事典(下卷)》(东京堂,1960年)311。
⑧ 池田龟鉴:《枕草子研究》(至文堂,1963年)23。
⑨金子彦二郎:《平安时代文学与白氏文集——句题和歌•千载佳句研究篇》(艺林舍,1995年)97、98。
⑩ 《白氏文集后记》中说,“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但因《白氏文集》七十五卷中散佚了四卷,现只存约三千六百七十篇,其中诗歌约二千八百余首。
(11) 菊田茂男“枕草子的美意识(一)”,《枕草子讲座第一卷》(有精堂,1975年)237。
(12) “与元九书”,《白居易》,陈友琴 龚克昌 彭重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86。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枕草子新编古典文学全集18》,松尾聪 永井和子校注。小学馆,1997年。
[附表]
注:表中《枕草子》的章段序号及正文引自松尾聪 永井和子校注《枕草子 新编古典文 学全集18》(小学馆,1997年),《白氏文集》的正文引自佐久节注解:《白乐天全诗集(第一~四卷)》(日本图书,1978年)。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