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靠什么构建文艺学当代形态——评《文学原理》

2015-03-10 01:44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靠什么构建文艺学当代形态——评《文学原理》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我国的文学理论在经历了复苏反思、引进趋新和观念重

 我国的文学理论在经历了复苏反思、引进趋新和观念重估的前期酝酿以后,已经形成原理更新、总体变革的良好蓄势。我们所久久期盼的理论突破和理论创造的自觉,我们所向往的学术超越和理论原创,我们所致力的从学理体系上对文学理论学科本身独特而系统的准确把握,正一步步浮出水面。这样的学术感知在读了北京大学董学文、张永刚的新著《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之后,可以得到充分的确证。

    在学理建设的意义上,这部《文学原理》的“原理性”与“系统形态性”贡献,主要来源于作者持论的学术方法,及其由这种治学方法带来的理论创新价值。透过全书的论证逻辑,我们不难感受到它这样几种可贵的学理品格:

    一是以学理定位聚焦“元问题”与“问题元”。文学理论研究首先要面对一个“研究什么”的问题。表面上看,这个问题似乎难以成立,因为文学原理毫无疑问应该研究“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可实际情况并非那样简单。因为文学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艺术审美现象,又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精神文化现象,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内涵,并且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错综交织又相互影响。因而文学原理的学科定位可以是本体论的,也可以是认识论的;可以是美学的、文化学的,也可以是社会学的、精神现象学的;可以是文学化的,也可以是艺术学化的。我们看到,有许多文学理论教科书越编越厚、越写越多,一些文学理论著述越来越冗杂,派生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至于使学科蕴含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甚至出现把文学理论“社会学化”、“美学化”、“文化学化”、“符号学化”等聚焦错位倾向,就在于研究者学理定位不准、学科枝蔓太多,持论“水分”太重,最终导致失了对文学基本理论的沉思和把握能力,反倒把本该研究的“原理”问题轻轻放过了。

    《文学原理》则不同,它采用“回到原理”的本体论方法,实现了以“元问题”带动“问题元”的学理定位,以保持文学原理的纯粹性和本位性。因而,这部著作与常见的文学原理著述和大学中文系文学理论教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始终贯彻了“让原理位归原理”的理论初衷,把文学原理的“元问题”定位在“五个W”上,即“文学是什么”、“文学写什么”、“文学怎么写”、“文学写成什么样”、“文学有什么用”,以此衍生出全书总体框架的五个“问题元”:文学的本体与形态、文学的客体与对象、文学的主体与创造、文学的文本与解读、文学的价值与影响等,最后再以“文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文学原理特殊的构成机制予以方法论的概括与总结。这样的文学原理,注重的是文学自身的道理与规律,瞩目的是文学原理的整体创新和理论之间的有机性、关联性与逻辑承递性,得到的是有关文学理论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在理论原创上的准确定位,以及文学基本理论在体系的严整与缜密、理论观念的自律与张力上达成的辩证统一。由于作者回到最基本的范畴,抓住最基本的问题,依靠理论本身的逻辑和思辨过程来形成理论的周延性和理论的活性,使该书一方面可以给被弄得冗杂不堪的文学原理“消肿”、“减肥”、“缩水”,让文学基本理论更加纯粹、更加集中,也更为到位和深入,另一方面也让有意留下的理论“空场”去激发读者的思维空间,以融容其他学说并产生新的理论生长点。结果,作者笔下的文学原理不仅紧紧抓住了文学的“元问题”,也有了贴近原理本体的、有序衔接又融贯整体的“问题元”,完成了从本体到客体,从客体到主体,从主体到文本,再从文本到价值、由价值到方法的理论本原建构。

    二是以创新精神区分“照着说”与“接着说”。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对真理的执着追寻,在于这种追寻中的创新与超越。可时下有些文学理论研究在充盈而紊乱、深厚而沉重的中外文论遗产和新说面前缺乏超越和原创的魄力,因而常常造成对理论问题不是“接着说”而是“照着说”,不是“自己说”而是“别人说”,不是“说自己”而是“说别人”,这样就使得文学理论研究在相当范围内的陈旧、重复、老套、学舌和玄虚,理论建设变成了“述而不作”的八股老调、中外文论的“元件组装”或前人成果的“穿靴戴帽”,削弱和消解了研究者的原创意识和理论成果的超越价值。《文学原理》则不同,它不是亦步亦趋地在前人限定的理论模式中拌动沉重的翅膀,而敢于和善于在学理思辨的前沿舒展理论思维的利剑,以“接着说”的勇气和“自己说”、“说自己”的求实精神向老套和陈腐宣战,充分体现自己的理论个性和治学主体性。从概念、范畴到观念、思想,从理论体系到子系统延伸,都力求表达个我的见解,发出自己的理论声音。譬如,在“文学的价值与影响”一章中,传统的文学理论教科书一般都是从“文学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上论及文学的功能和价值,而《文学原理》则首先从“生成与实现”、“结构与功能”、“自律与他律”三个方面论证文学价值的生成规律,然后从“人间情怀”和“精神向度”的二维向度上,揭示文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内涵,给人以切中肯綮又耳目一新之感。为了使理论成为理论自身的东西,在吸纳前人的理论成果方面,作者采取了不通过他人的话来建立什么观点的论述方法,而是尽量用自己的理论语言来表达。即使引用某个思想家的话,也是把它有机地嵌入到自己的原理体系中来,做到不重复、不累赘,避免原文的大段引用和对他人观点的辗转抄袭,而将有些引文的详细内容或相关意见放在每章后面的注释中加以解决,这样,读者可以在正文之外看到更宽阔的理论层面和更丰富的资料线索。作者采用了消化式吸收而不是“照单全收”式引录,为学术研究的“接着说”而不是“照着说”提供了可能,有效避免子原理类著作中常见的理论因袭和简单认同。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悖论(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