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吴宓的道德观(1)网(3)

2015-03-28 01:08
导读:吴宓是研究文学的,但他也让文学接受自己的道德观的观照,“伦理和艺术可悲地纠缠在一起,你常常搞不清他是在阐释文学问题呢,还是在宣讲道德问题

吴宓是研究文学的,但他也让文学接受自己的道德观的观照,“伦理和艺术可悲地纠缠在一起,你常常搞不清他是在阐释文学问题呢,还是在宣讲道德问题”[16]。尤其是他坚持“文学之原理”、“批评之标准”是绝对的,因而固执地反对白话文、新体诗和新式标点,使自己成了众矢之的。此其三。 

吴宓成了孤独的失败者。1928年他作有《落花诗》八首,自加诠释,道心中之悲凉:“新文化、新教育家主领百事,文明世运皆操其手”,“我所爱之理想事物,均被潮流淘汰以去。”[17] 

但是,文化问题毕竟是复杂的,有时不同观点间的争论,不可简单地“以胜败论英雄”。吴宓的道德观虽与时代大潮不合拍,也仍然包含着自己的某些合理性: 

其一,吴宓视道德为绝对的观念,固然不脱唯心的先验论;但他强调人类应当有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不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即注意保持与发展人文精神,从而维护社会和人类的和谐。否则,蔑视精神与道德,而专务物质与经济,人文精神日见迷失,“则科学变成(或用为)杀人之毒具,技术徒为作恶之助力,金钱财富惟长物欲而增痛苦”[18]。此种观点,体现了吴宓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显然包含着可贵的前瞻性。 

其二,吴宓反对割断历史,主张博采东西方文化的精化,以培植当今渐趋削弱的人文精神,和提升国人的道德境界,显示了开放的文化心态。这固然不同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激烈的反传统,与其时不脱隆中抑西情结的东方文化派也判然有别。因之,将吴宓的道德观说成是维护旧道德,旧礼教,将其本人说成是儒教的信徒,是不恰当的。相反,吴宓敢于离婚,公开热恋自己的意中人,在当时实属大胆的反对旧道德、旧礼教的行为。吴宓说:“世之誉宓毁宓者,恒指宓为儒教孔子之徒,以维持中国旧礼教为职志,不知宓所资感发及奋斗之力量,实来自西方。……宓亲受教于白璧德及穆尔先生,亦可云宓曾间接承继西洋之道统,而吸收其中心精神。宓持此所得之区区以归,故更能了解中国文化之优点与孔子之崇高中正。”[19]这平心之论,应得到后人同情与理解。 

其三,吴宓言行一致,实践了自己的道德观。他宽厚诚实,与人为善。同为清华教授的温源宁回忆说,“他从不小气自私,总是以助人为乐”。“他对别人总是扬长避短,但律己却极严。他笃信儒家思想,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位纯正儒士的形象。吴先生举止庄重,他对待生活认得很真,简直有点过分真,他‘端正’得不偏不倚,宁折不弯。然而,他又一点也不令人望而生畏”。好友吴芳吉家庭生活困难,吴宓长期帮助他,吴芳吉英年早逝,他又长期照顾其妻儿。解放后,吴为西南师院教授,工资多用以周济同事。“文革”中身处逆境,而不改初衷;他忠于职守,教书一丝不苟。“他像钟表一样守时,像奴隶船上的一名苦工那样辛苦地备课。讲课时,凡引用书中原文,别人也许会照本宣科念给学生听,他却不管篇幅多长,都要全部背下来”[20]。甚至在西南联大时期那样动乱艰难的岁月,他的此种严谨的作风,也未曾稍易;吴宓视爱国为高尚的道德行为,国人的天职,以为“救国就是救身”。抗战期间,学校两次决议让他休假,他都以“现为抗战时间,应加紧工作”为由,要求暂不休假,认国事重于私事。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外有学校愿以高薪聘其出国任教,他拒绝了,表示“生为中国人,死在中国土”,更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吴宓耿直不阿,“他从不怕对任何意见表示自己的态度”。当年他不赞成新文化运动,主编《学衡》杂志和《大公报》文学副刊与之抗衡,甘冒复古守旧的恶名终不悔。晚年处境危难,不仅表示《学衡》的是非功过、评说尚非其时,而且公开反对当时所谓“批孔”,结果复被打成反革命,遭到更残酷的迫害,最终含冤而逝。这正实践了他自己的诺言:“以真为归,惟理是崇,遵道而前,任其所之。只知有是非,而不容以利害苦乐人我今昔之见,扰杂其间。无所用其惶惑顾忌”[21]。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的比较研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