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1)(3)

2015-03-30 01:01
导读:对于怎样改造乡土社会,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通过具体的社会调查,提出发展农村手工业的设想,使农民不进城,就在当地实现致富

    对于怎样改造乡土社会,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通过具体的社会调查,提出发展农村手工业的设想,使农民不进城,就在当地实现致富之路,由此逐步向工业化过渡。这与当前在中国实行的使农民进城,促进城市工业化,再带动农村工业化是不同的思路。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工业化的发展,确实对农村的改造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严重的三农问题的存在,农业、农村、农民的贫困,说明单纯用城市化推动农村,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弊端,一本《中国农民调查》震惊全中国,遗憾的是,这本该是社会学家的职责,却是由作家来完成的。由三农问题的启发,再回过头来参照费孝通先生的设想,倍感切实、中肯,这对处理三农问题是有益的补充。“礼治秩序”、“差序格局”就是从这实地调查中提升的概念,这是费孝通先生力图振兴农村,振兴中华一系列调查中最具有总结性的的著作,所以《乡土中国》可以说是前现代中国的国情咨询报告,只要中国尚未充分现代化,它就不会过时。 

    当然,真正要使一种理念生根开花,往往要经过多次打磨,甚至要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如今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礼治秩序”这一观点,面临新一代学者的挑战,有的抓住“礼治秩序”中“无讼”的问题进行质疑,认为从明清以来频繁的诉讼为例,说明乡土中国已经孕育现代性的法理要求,这是从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并非二元对立的视角,对礼治秩序提出的驳难,因而认为“礼治秩序”是“人为构造的虚幻实在”或“自我想象”。 

    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社会学进行的往往是静态的研究,这是截取社会中的某一典型,经过多方位的扫描,提取那稳定性的特征,以一斑窥视全豹,没有这静态的分析,不足以拔开迷雾,潜入现象的深层,把握问题的实质。反对者以明清多诉讼的事例来说明,“礼治秩序”中有法治的生长点,“法治”也从“礼治秩序”中获取养分,用以证明中国已有法理的存在,并以此来反驳礼治秩序的立论。这种从发展变化中来考察的方法,是为动态性的研究。问题是任何静态的事物,并非没有变化,封建社会经过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孕育了异己的因素,学术界已充分注意这一变化,启蒙思潮说,资本主义萌芽说,儒学发展新阶段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些变化。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这阶段,已出现“破块启蒙”的曙光,因此思想史学者多认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可追溯到明清之际,有关例证比比皆是。可是无可置疑的是,这种新因素尚未成长就已夭折。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乡土社会依然如故,要深究其中的缘由,有各种说法可参照,但最重要而又无奈的是,在中国缺少近代化成长的土壤,上有极端专制的封建统治,下有风雨不惊的小农经济,社会有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致使新因素旋生旋灭。礼治秩序培育了中国社会文化顽强的延续力,却又酿成不能与时更进的历史惰性,这是不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悖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封建王朝倒台后的一百年,新中国建立半个世纪以来,厉行法治,还很艰难,不断要经受反复和失误的教训。所以在明清时期虽有法理因素的萌芽,可这新因素在萌芽中就被扼杀,难以成长,更不能自发形成现代法制。所以这两种研究方法各有所长,也有所短,不能以一种方法的所长,攻其另一种方法之短。要解释这一悖论,必须以求实的科学精神,综合各种方法,使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互相补充,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和探讨,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的历史。 

    然而,这毕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诘难,这个问题的提出也促使我们思索,礼治秩序说所以被质疑,其理论依据的本身也有不足之处,这就是对礼治秩序的分析,大多是沿用西方法理观念和法理社会为参照,往往陷入礼俗与法理二分法的窠臼,从两者不同质的一面看,中国非礼治秩序莫属;从发展看明清时期已孕育了现代法理的生长点,礼治秩序说因而被指为“虚幻”不实。 

    礼治或礼俗,是土生土长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观念,礼治秩序或礼俗社会说的建树,首先应该从本土资源来发掘理论支点,如果摆脱礼俗与法理二分法的局限,换一种视角向下看,从中国传统文化结构来考察观念、制度与生活习俗的关联,丰富礼治秩序说的知识系统,是从学理上回答这一诘难的又一探索。 

    这里,传统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依靠生活习俗进行社会管理的礼治秩序,从儒家来说,就是要寓教化于生活,这是礼治的中心内容,并在先秦就已形成百姓日用之学。早在先秦,思想家们就为生活秩序提供了思想理念,荀子明确宣告: “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这就是说,德、位、禄必须相称,有德才有位,有位才有禄,有禄才有用,由这种“差序格局”构成以礼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它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论理道德为本位,渗透政治、经济、文艺、教育、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权力财产的分配到日用器物的消费,几乎无所不在。日用器物的消费本是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的欲望,在中国却与地位、伦理融为一体,致使生活方式充分伦理化。服食器用不仅是消费品,也是非文本的伦理教本,寓教化于生活日用,这是礼治秩序施行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    礼俗社会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各家各派莫不重视对民风的教化,致力于“以礼化俗”,孔子的“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3),管子的“教训正俗”(4),荀子的“习俗移志”(5),吕不韦的“ 观其俗而知其政”(6)等等,引导民众习俗遵守礼的规范。礼治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限度,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所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礼治秩序”虽是通过社区的、具体的乡村调查中提炼的概念,却反映了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就对中国乡情、民情、国情研究来说,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可谓开山之作。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思想,了解现实的和历史的农村状况,将是社会学和社会史学界的重要任务,返观《乡土中国》,正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富集中国社会特性的乡村调查报告,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光辉的一页。 

--------- 

(1)见《中国北方农村严重缺水》,《参考消息》2005年10月22日。 

(2)参见《上海法治报》,《书报文摘》2005年10月28日转载。 

(3) 转引自《阮籍集. 乐论》。 

(4)《管子. 权修》。 

(5)《荀子. 儒效》。 

(6)《吕-氏春秋. 仲夏纪》。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