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们如何呈现历史——重读王安忆早期小说(1)(2)

2015-04-13 02:13
导读:结 语 一九八五年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王安忆的小说创作日臻成熟,早期小说创作中一些不甚明了的倾向与趋势逐渐成为了她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历史观,

结 语
一九八五年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王安忆的小说创作日臻成熟,早期小说创作中一些不甚明了的倾向与趋势逐渐成为了她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历史观,这些观念渗透在《小鲍庄》、《叔叔的故事》、《长恨歌》、《乌托邦诗篇》和《富萍》等作品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写作形式。“历史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就应该表现日常生活??无论多么大的问题,到小说中都应该是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13]作家的历史观念不像早期小说里那么直白与显露,一方面作家的历史观已经包含在内,具体到个人生活时间的纬度里去了,另一方面历史观已经进入到了写作技巧与审美的层面上。也许是由于离开了当时历史的现场,焦躁与愤怒、天真与执著都被蒙上了理性的光辉,知青时代、“文革”、改革这些重大的事件尽管再次成为叙述的对象,但当时称之为“未来”的时代已经成为现实,并且这个“未来”也是重新叙述的重要资源。《“文革”轶事》、《长恨歌》、《富萍》等小说里涉及到一九四九年到八十年代的历史,因为有着九十年代大众消费的社会、甚至新世纪的观照视角,历史不再仅仅是共和国历史上的探索期,而是获得了新的价值意义,所以《长恨歌》里面王琦瑶骄傲地对她女儿说,你们穿得一点儿都没样,我们五十年代虽然穿得灰土土,但是干干净净,大大方方的。“以前朴素大方的中国,相对于现在相对富裕、但是花里胡哨、没有品位的平民化的自由的中国,反倒显得更高贵。而现在不少人拼命追求小康、白领、成功人士,好像很想高雅的东西,其实却是在追求一种非常庸俗的、平均化的东西。”[14]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文学如何呈现历史”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共和国历史时期,“知青下乡”、“文革”、“改革”都是引起整个社会共鸣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在众多的小说中还原出一个个“故事”,找到时间上连贯的叙事模式,我们甚至可以受制于逼真性的逻辑,去一一解释历史上的秘密。但是,历史不仅仅是按照时间意义排列的“故事”,它还是一个打碎了时间顺序、凭借前后的参照反映与暗示组合起来的空间“情势”,无论读者作者多么努力,我们所能发现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探究到的该情势的各个层面。约瑟夫·弗兰克在分析朱娜·巴恩斯的小说《夜间的丛林》时说“(小说的) 八章就像探照灯,每一章都从一个不同的方面探查了黑暗,但是,他们最终都把焦点集中在并且照亮了同一个人类精神的纠结。”[15]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当时许多论者对王安忆的批评指摘甚至指导与期望,本文并不是夸大她早期小说的价值,回避幼稚与单薄,而是探询王安忆早期小说对历史的呈现做出的努力与探索,并且这种作为一条潜隐的河流泽被其后的创作,期望其对当代历史的呈现与思考达到新的高度。


注释:
[1]基本包括《69届初中生》,王安忆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黄河故道人》,王安忆著,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扬起理想的风帆》,王安忆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流逝》,王安忆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王安忆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尾声中短篇小说集》,王安忆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雨,沙沙沙》,王安忆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2]王安忆《故事和讲故事》,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3]主要收入中短篇小说集《隐居的时代》和《剃度》、《稻香楼》。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4]文叶《王安忆我大概是那种象牙塔里的作家》,《上海电视》2006 年第11 期。
[5]王安忆、张旭东 《理论与实践文学如何呈现历史 ——王安忆、张旭东对话》,《文艺研究》2005 年第2 期。
[6]参阅小说《鸡窝洼人家》、《燕赵悲歌》、《啊,索伦河谷的枪声》、《改革者》、《花园街5 号》、《鲁班的子孙》。
[7]金河 《重逢》,《上海文学》1979 年第4 期。
[8]王安忆 《墙基》,《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第88 页,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
[9]王安忆、张旭东 《理论与实践文学如何呈现历史 ——王安忆、张旭东对话》,《文艺研究》2005 年第2 期。
[10]王安忆 《充满梦幻的时代》,2000 年美国数所大学演讲。
[11]亨利·詹姆斯 《小说的艺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
[12]王安忆 《乘火车旅行》,第96 页,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 。
[13]王安忆 《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王安忆说》,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14]王安忆、张旭东 《理论与实践文学如何呈现历史 ——王安忆张旭东对话》,《文艺研究》2005 年第2 期。
[15]约瑟夫·弗兰克 《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迈向纯粹的语言──以鲁迅的「硬译」实践重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