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毛毛雨之后:老上海流行音乐文化中的异国情调(2)

2015-04-19 01:08
导读:受已生产的歌曲。身怀音乐专才的制造者只能掌握作品本身,作品能否成为成品,端赖消费者与公司高层的青睐。而握有资金的制造者也无法操纵产品的走
受已生产的歌曲。身怀音乐专才的制造者只能掌握作品本身,作品能否成为成品,端赖消费者与公司高层的青睐。而握有资金的制造者也无法操纵产品的走向,他们必须倚靠市场经济来淘汰或跟进。相较于前三者,流行音乐不是主体,它是被想象拉锯的客体,制造者有权力想出三种〈西子姑娘〉的版本,消费者也有权力以销售一空对待周璇主唱的探戈版,而使姚莉与声乐家周小燕的美声版本受到大不相同的待遇。66纵使看不见的有权者各自投射想象、实现欲望,一波波主体之间的流通与协商反倒造成客体的千折百面、多重质地,因而使老上海流行音乐的风味异国化,既不中也不西,本土与外籍人士皆感到熟悉又陌生。数十年后聆听的我们虽与当时权力的运作无涉,但却在国家边界的跨越与重叠外,又加上了时间的模糊感,益发增添不清不楚的蒙眬美。 
按照傅柯论述权力的脉络,表象所显示的只能让我们见到我们未见到的、且让我们未看见应看见的。必须注意的是,当我们试着挖掘出上海流行音乐背后所隐藏的权力运作,并非意味着同意当时的大众被流行音乐背后看不见的手操弄,更非一厢情愿地相信,他们接收的只能是「事先帮他们消化(pre-digested)」(阿多诺语)的歌曲。67
三、混血音乐,混血文化
詹德隆(Gendron)同意阿多诺观察的流行音乐具有工业「标准化」特征,但阿多诺却把此一特点过度延伸。他认为阿多诺最大的问题在于「实用性」(使用科技方式的)与「文本性」人工制品的混淆,以流行音乐来说,科技性的录音反倒放大了不同歌曲间的差异,而任何一首歌曲也不是可以被例行性、大规模复制的商品,而是在经由歌手、音乐家、工程师在录音室制产出的独一无二的歌曲,若是它销路极佳,也是因为许多人的购买,而非某人大量收购,此外也不保证类似的歌曲能有同样的销量。詹德隆并批判了阿多诺是以古典音乐的概念来处理流行音乐,有隐含流行音乐停滞而不改变的否定意味,而为流行音乐辩护:「西方古典音乐的注意力是放置在旋律与和声上,但现在的流行音乐却是关注于音色与内涵」。再者,詹德隆认为阿多诺可能会把流行音乐历经的改变视为标准化伪装为新奇的风格,然而标准化的核心却是难以定义的。68詹德隆所说的流行音乐的核心或关注,按上下文看来,我将之解读为文化,因此高尚音乐之核心在于音乐本身,流行音乐则不同,在于背后的文化意涵。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阿多诺的视角很容易理解,若以古典音乐的旋律与和声标准来评断,流行音乐的旋律只能在未受过音乐训练者的人声范围内、使用大小调音乐、和声与旋律以简明为上、还要受到商业机制的考验,照理说,越少的变化越为谨慎安全,因此「标准化」应运而生。这一节中,我将借探讨老上海流行音乐是否「标准化」之道,以分析整体的音乐内容。如同一个污名,「标准化」的帽子一扣下来,流行音乐立刻被压扁为平面,任何的特色或大胆的尝试仅仅被视为标准化的变形之处,只不过是压片工厂模板上的一个微微凹状刻痕罢了。对于「标准化」之所以产生,阿多诺「流行音乐必须激起起两种需要…另一种是对未受过音乐教育者所谓『自然』的音乐,也就是…他习惯的…来自他最早的音乐经验」,69然而反观上海流行音乐,作为(半)殖民地的中国上海大众,早年经验到的音乐与当时的流行曲比较之下,可说是异类,无法以记忆作为爱恨的容器。在此除了观察音乐元素之外,依循詹德隆的观点,我认为各种(中、西)音乐元素的微妙排列组合所展示出的,正是老上海流行音乐的文化所在。
不少谈论当时流行音乐的专书或文章都指出此种音乐内中西合璧的元素,包括陈钢、陈峙维、黄奇智等等。不过他们谈论的方式,实际上局限于「中词西曲」的融合,顶多放大为「中词中旋律+西曲西乐器」;这样的判断很容易导致错误的方向,以为这正是老上海音乐的「标准化」模式。尽管乍看之下似为合理,但实际上歌曲中的多变因素却无法把众多歌曲并拢在这种「标准化」的边界里,追根究底,是由于上海流行音乐的「核心」是为文化,音乐中如实保留了不同文化的多棱多角,以及异文化融合的摩擦痕迹。让我们再回到〈毛毛雨〉与其后的歌曲,分别以三项音乐内容──配器、嗓音、组成旋律之音阶结构──为指针,依时间观察这种「混血音乐」的多变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1. 加上中国花的西洋大乐队
在〈毛毛雨〉尚未发行的史前时期,黎明晖就已灌录过不少唱片,包括〈可怜的秋香〉(一九二二,黎锦晖词曲)。虽然销路甚广、远达南洋,70但与〈毛毛雨〉相比之下,最大的差异在于〈可〉数个国乐器同音齐奏,缺少了〈毛〉铜管大乐队和音的摩登气派。听听〈毛〉的前奏:一开始,铜管模仿国乐单音齐奏一个五声音阶旋律的乐句,造成了相当新鲜奇特的印象,然后接续以强弱变化夸张的铜管合奏,这对于音量单薄的国乐器而言,是难以达成的效果。音量增强的短乐句一毕,中国钹立刻响起,下一段乐句以张力紧绷的全音阶构成,而全音阶常被视为印象乐派一个明显的特征。等到小喇叭吹奏的主旋律出现,低音顺势转为摇摆节奏,还配上了丰富的和声进行,最后过门以木鱼的叩叩声「有板有眼」71地连接到歌唱旋律。以上短短十余秒,多种音乐元素像是烟火一样骄傲的展示,铜管乐队的强势劲道使「中国传统」的元素变成了一种色彩,像是装饰性的符码或咒语,甫出现便足以使人明了其中的意涵。一九二七年,〈毛〉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异风格展开了老上海流行音乐,并且还影响接下来的二十多年,巧具心思的歌曲持续出现着。
不像西洋音乐的块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通常是以单音旋律线支撑乐曲配器,因此在旋律上必须以「加花」也就是频繁运用装饰音的方式,来增加旋律线条的厚度,漂浮在伴奏上的旋律加花也成了一项极重要的「中国元素」,即便在组织密实的管弦乐声中,旋律也能突显出来。黎明晖在〈毛毛雨〉中的歌声份量之所以难与庞大的铜管金属声抗衡,或许正是因为她的旋律几乎不加花,后来红极一时的歌星几乎都改掉了这个「缺点」,包括周璇、白虹、龚秋霞、白光,甚至日裔的李香兰字正腔圆的花腔中也免不了加花,比如〈夜来香〉,72把「中国风味」明确地装饰在西式旋律与伴奏之上。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之后十年,流行音乐的发展可说是处在停滞的状态。一直到一九三七年,有声电影技术趋于成熟,使得当年许多电影插曲相当受到欢迎,包括龚秋霞的〈秋水伊人〉。73这是电影《古塔奇案》中词情并茂的插曲,乐器使用的方式与欧洲古典音乐的配器大异其趣,可以「寻根」至稍早发行的电影插曲〈四季歌〉与〈天涯歌女〉,作曲与编曲者贺绿汀认为自己在这两首歌曲中采用了「对位法」,革新了国乐旧有的「大包腔」74(同音齐奏、顶多加点花),实际上只是高低两条独立而和谐的旋律线相互对应。〈秋〉大量使用木管乐器,同时有多条旋律线发展,包括与歌唱旋律同音齐鸣的小提琴,虽然前奏高音旋律的自由节奏让人想起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的《春之祭》,然而七声音阶征调式旋律的明显特性再加上细薄的、不以和音取胜的音响效果,在一片西洋乐器声中,乐曲的调性与歌词「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更残漏尽,孤雁两三声」中的传统色调一样的容易辨明。
再听听华尔滋舞曲节奏的〈喜相碰〉,75是一九四一年由姚莉演唱,每个小节的后两拍虽是饱满的和声,但却是轻盈的上扬乐声,衬托出歌词中落在重音的「相碰」的「碰」字,描绘出少女正处于热恋的惊喜心情。乐曲风格类似百老汇歌舞剧插曲,伴奏乐器包括小型管弦乐团、钢琴、以及小鼓与三角铁,其中小喇叭与长笛轮流担纲吹奏前奏后半段的主旋律,偶而以穿插的空心五度添加「中国风味」,第一次歌唱旋律开始时是以弦乐拨奏(pizzicatto),再逐次加入木管与铜管,营造出音响的层次感,而尾奏突然插入的一小句吉他,其功能在于稍稍柔软了磅礡华丽的音色。这首曲子在和声与配器上都算是爵士乐,歌唱旋律第一句是五声音阶,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往上二度的平行模进,造成了交织着「异国情调」的效果──中式情调来自于大致相同的音型,非中式情调却因着平移产生的五声音阶之外的音而产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我们还可以从歌舞电影《莺飞人间》的出色插曲〈香格里拉〉76流传至今日的简介,探究半世纪以来华人对于「音乐制作者」的认识为何。《中国上海三四十年代绝版名曲(三)》的唱片内页算是通俗歌曲资料中最为详尽的,其内关于此曲制作与录音的文字如下:「《莺飞人间》…汇集了许多知名度很高的词曲作家…黎锦光,陈蝶衣…竞相的作好歌曲…」(欧阳飞莺口述)「…百代公司把它灌录成唱片,录音时以黄怡(错字,应为贻)钧为首的小型管弦乐负责伴奏…」77词曲作者、歌唱者、伴奏者处于光之所在,而编曲者与乐队指挥成了藏镜人,但却掌控了全曲的气氛、乐思、乐器的使用,使演唱者歌艺发挥的成败实际上都在乎这看不见的手。
回到伴奏的编配,〈香〉的成功,除了演唱者受欢迎之外,显著的特色为织度(texture)的厚薄变化有致,伴奏编配功不可没。一串弦乐颤音(Tremolo)、钢琴滑出分解和弦(Harfenplag)之后,木管与弦乐合奏出前奏的曲调,再转为轻巧的弦乐拨奏,一小段口白与第一次歌唱旋律则是以舒缓的拉弦伴奏。当歌唱音量渐增,伦巴节奏突然一跃而出,沙铃、木鱼(或西洋打击乐器Temple Block,音色颇类似,经过录音后更难分辨)填满音与音之间空隙,钢琴负责伦巴节奏的骨干、弦乐器拉奏背景的长音,在主旋律外还有合唱烘托,声响丰富而活泼。由于演唱者欧阳飞莺受过西洋声乐训练,音域宽广,在一九四六年演唱〈香格里拉〉时音准、音色的表现都很驾轻就熟,而伴奏的乐团也合宜的发挥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值得注意的是,欧阳飞莺虽是以美声唱法诠释〈香〉的宽广音乐,但也使用了不少中国式的加花作为装饰、增添韵味,以此提醒听众:这不是歌剧,这是一首上海流行歌曲。
正如本文前面的论述,流行音乐中的中西合璧并非由中往西渐渐倾斜的单向合并,因此此处乐曲配器的发展也不是越来越倾向西洋乐团,这些「异国」因素在每一首乐曲中或多或少、不一而论,正如詹德隆所言的「独一无二」。这个段落分析的最后一首歌曲〈母女俩〉,78其中的中西因素相当的耐人寻味,我们以它为例,但是必须谨记这样的编配〈毛毛雨〉已出现端倪。周璇的〈母女俩〉于大长城唱片录音,前奏四个小节由二胡拉曲调,歌唱旋律开始后,西洋木管乐器以长音伴奏,而木鱼敲击每小节第一拍,渐渐增多的西洋乐器都是横向旋律进行,直到第一次歌唱旋律结束,垂直的块状和声才接续以进入间奏部分。这种介于西洋和声与中式旋律音的点对点对位方式,可以说是「国乐化的西乐配器」,可说是老上海流行曲特殊的特色之一。我推测其影响应该深入后来华人以西洋乐器创作的乐曲,至少也是两者相互影响,而这种运用乐器的方式,似乎也迂回地达成了黎锦晖当年「西乐所有乐器,都应该为国乐服务」79的梦想!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以上观察了几首老上海流行曲伴奏的西洋乐队中,纷杂多样的音乐元素。但「异国情调」的经营不只是以西洋乐器为主体再加以调整,我们也可以在中式歌曲中,听见是「交响化」的中式配器,比如周璇一九三八年的〈卖杂货〉80,正如前述「国乐化的西乐配器」一样可以再探讨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之间的流动,「交响化的中式配器」大致可回溯至一九二七年刘天华成立「国乐改进社」,且致力把二胡提升至小提琴的性能之时。
上述歌曲大多音响效果饱满,许多中西乐器交织在前间,但这还不是全貌。另有一些精致的小品,郎毓秀〈杯酒高歌〉与周璇的〈何日君再来〉只用了手风琴,前面提过的白虹〈可怜的爸爸妈妈〉、姚莉与姚敏对唱的〈恭喜恭喜〉以一把西班牙吉他伴奏,演奏技巧熟练,前奏至尾奏的编曲匠心独具。应该可以说,从伴奏的织度来看,有丰有检,变化多端,不管是加中国花的西洋乐队、加西洋花的中国乐队,都影响广泛,再怎么说都不应该从音乐史中抹灭。
2. 从绞死猫腔、小妹妹声到低音妖姬
法国作曲家白辽士在参观了巴黎「万国博览会」之后,对中国人歌唱的嗓音嗤之以鼻,评价极糟。但是他万万不会想到,数十年后,他熟悉的西洋乐器竟然屈居为这种凌厉尖锐的歌声伴奏,两者的融合还风靡了当时的中国与南洋。只是这种中西合作的成果仍免不了鲁迅的讥讽,「绞死猫」腔绝对不会是夸赞之词,对鲁迅而言,追随流行的不过都是庸众,唯一的对待方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81──这样说来,黎明晖不开口,病弱不振的中国就有救!
在这个观点上,鲁迅与阿多诺的主张真是异曲同工。阿多诺分析,流行音乐的实质里,是以「迷惑」「魔法」来驱走无聊,是种「诈欺」的手段,当大众习惯于藉其发泄情绪后,便只能顺从、倚赖社会的控制。82他们的观点十分铿锵有力,但却把群众框架成盲目盲从的一群(甚至一些学者对于是否有「群众」都抱持怀疑)。83再者,当阿多诺僵化群众性质的同时,也僵化了历史的发展──不只伴奏的型态与乐曲编配会改变,流行音乐的主要部份,主旋律的歌唱,所使用的嗓音也会改变。实际上,鲁迅在世之时正是绞死猫腔大行其道之时,而其卒年(一九三六年)盛行的张爱玲说的「小妹妹声」仍是由绞死猫腔蜕变而来;不过想来晚期出现的低沉豪放的白光嗓音,对于鲁迅与他心中的庸众而言,大概也没什么差别吧。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要讨论二十多年间女明星们嗓音的变化,必须回溯至黎锦晖在明月团中订定的规范。前已引过,从中华歌专时期始,在歌唱训练上,正音主要引用传统戏曲方法,采取民族音乐的特点行腔;84我们现在所能听到的实例,是黎明晖以浓浓湖南腔演唱的〈可怜的秋香〉(黎锦晖词曲),每一个用到头腔共鸣的音节几乎都要转破音,音域十分的高亢(e1~A2),还带着地方方言土味:「秋香,你的爸爸呢(ni)?啊你的妈妈呢(ni)?」相较之下,〈毛毛雨〉虽保留了一些转破音,但咬字已经比一九二二年的〈可〉要来得容易听懂,音域也比较靠近中频(d1~d2),听者想要跟着唱便容易得多。与〈毛〉同时录制的〈妹妹我爱你〉,由明月团的另一位成员黎莉莉演唱,大概是伴奏方式沿袭〈可怜的秋香〉般中式乐器齐奏,缺乏划时代的特色,技巧与歌声也不如黎明晖明亮娴熟,但在嗓音的运用方面,却与〈毛〉十分类似。
黎明晖的歌唱方式在当年兴起不小的旋风,更是当年首位登上大银幕的歌舞演员。沿着她的脚步,明月团的少女们陆续灌录唱片、进入电影界。最先引起注意的是王人美,尽管她与黎莉莉在一九二九年对唱的〈桃花江〉唱片在今日难以见到,但若未走红,也不会有周璇与严华在一九三四年对唱的版本。张爱玲讲到〈桃花江〉时期的歌曲,是众人都有「『小妹妹』狂」之时,她在〈谈音乐〉里写道,「无线电扩音机里的〈桃花江〉听上去只是『价啊价,叽价价叽家啊价……』」。85我对照了歌词,推测张透过沙沙广播声,只听见歌词开头「我听得人家说:桃花江是美人窝」句中的重音与长音。这件事,张怪罪于这些以「小妹妹」声歌唱的歌星「把喉咙逼得尖而扁」的嗓音;当年不止王人美、周璇都以这样的声音歌唱,就连与周璇对唱、后来与她结婚的男歌星严华,都可以说是发出「小妹妹声」,他除了因风流而得的外号「桃花太子」,也因声音中的脂粉味似于京剧中的「干旦」。除了明月团的王人美等人以「小妹妹声」演唱,影响所及,脱离明月团自行发展的「梅花歌舞团」也有龚秋霞用这样的嗓音歌唱,以姚莉出道时刻意的模仿周璇,86众多女星以「传统戏曲的方式、民族音乐的行腔」为基础,联手打造了三○年代的「小妹妹声」王国。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但就在尖扁嗓音当道之时,西洋美声唱法的影响逐渐渗透整个王国。先是这些女歌星们嗓音渐渐地转厚趋低,(如同黎明晖从〈可怜的秋香〉唱到〈毛毛雨〉的转变那样),即便可以粗糙的解释为年龄的增加,但我认为外来歌唱技法的影响不容小觑。以歌曲数量最大的姚莉与周璇为例,她们的发声共鸣逐渐由头腔共鸣转为混合共鸣--联合头、胸、腹腔,虽然在音区转换上不能说是通畅无断层,但是这种共鸣方式对四○年之后的女歌手而言,是十分普遍的。我们以姚莉歌曲为例,就能清楚说明这种变化。当年姚莉以百代的「丽歌」商标发行了歌曲〈卖相思〉而走红,嗓音又细又薄,以头腔发出的共鸣极小,几乎只集中在鼻腔,与其说是「唱」歌,「念」歌可能是更好的说法。到了一九四七的〈苏州河边〉,姚莉的唱腔仍带有鼻音,但是已明显听到胸腹腔的运气,使音质圆厚、音色较暗,抖音(Vibrato)的频率也宽大不少,转变十分的明显。
此外,明月团的白虹算是最不合群于「小妹妹声」的歌手。她自行发展出一种非常具有「异国」气息的唱法,包括发声方式、吐字与行腔,灌录的歌曲几乎都是西洋乐器伴奏的西式歌曲。在一九四二年〈莎莎再会吧〉中,白虹虽然是以头腔共鸣为主,但是以腹腔共鸣为基础;一九四八的歌曲〈醉人的口红〉,她的口腔与喉部肌肉放松、腹部有力,唱出快速而清楚的音阶,把佛朗明哥节奏诠释的掷地有声。
西洋美声唱法更直接的影响,是多位具有正统声乐训练的女性一一加入歌坛,包括唱〈香格里拉〉的欧阳飞莺,还有云云(〈三轮车上的小姐〉)、李香兰(〈夜来香〉、〈恨不相逢未嫁时〉)、吴莺音(〈明月千里寄相思〉、〈侬本痴情〉)。由于市场区隔,当然她们的歌艺与曲目不会如歌剧般「严肃」,但相对而言,这些受过声乐背景的声音比其余演唱者的歌声的辨识度要来得高,比如李香兰的字正腔圆与华美的音色无人能及,欧阳飞莺唱高音的紧实与亮度,多唱中式小曲的吴莺音则在美声中加花,她的共鸣宽广却保有婉约的气质。这些歌手都在四○年代之后出现,循此,我们才能跨入最后一种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据说白光曾以公费留学日本,专攻声乐,主修女高音,回国后为了强调独特的魅力,才转以低音歌唱。虽然无法证明这条资料的真假,但可以确定她唱歌时随性豪迈,或许这正是她自信的结果。白光因为性感的形象而被称为「一代妖姬」,她的歌曲几乎都在一九四六年之后灌录,并且中式与西式旋律歌曲皆有。从音域最低的〈假正经〉87来判断(e~a1),我们都可以发现她的嗓音并非真的「低」,而是粗,使低音部份被突显,实际上却显得吃力,而高音比较像是拉开嗓子吼上去。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声音虽然迥异于姚莉早期柔细的歌声,但同样的,与其以「唱」歌描述,还不如说白光用特有的狐媚口吻「说」出歌曲。
与歌曲的伴奏乐器与编曲配器的状况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演唱者的歌唱方式可说是中西混用,难以分辨,反而因此塑造出特有的风格。但较前者更清楚的是,女明星的嗓音光谱不能说是迈进「西化」的倾向,虽然大部分演唱者的声音都随着时间而由头腔共鸣转往腹腔与胸腔共鸣,但〈毛毛雨〉音域算是中间地带,不高不低。大致归纳起来,一九二七年「绞死猫叫」风靡一时,三○年代「小妹妹声」大受欢迎,四○年代美声唱法崛起,四○年代中期之后转为低音。许多唱片音乐人在四九年左右从上海转居香港,除了把流行了许久的「小妹妹」高音带过去之外,姚莉也转为(相对于白光)「真正」的低音,在香港独领风骚,不过这已是后话了。因此歌曲中的嗓音从中高音转为低音,无法代表由中国传统小旦音色往西方美学倾斜,而是藉由流行歌曲的变异,标示出消费者对于女性形象的转变,不只认同单一的拔尖嗓音是女声,高而厚、低且粗的女声也愿意掏钱购买。在白光卖座之时,周璇仍旧红透半边天,从过去只能喜爱小妹妹声的年代发展为任君选取,「多元化」除了在音乐伴奏风格中,也在女歌星的声音里。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3. 老上海的摩登时新调
按照黎锦晖的梦想,西洋乐器应当为中国音乐服务,再观照刘天华的想法,中国乐器应该可以拉奏出西洋乐曲般的音乐。既然硬梆梆的乐器都交流了,音律结构的对换与搀和虽不能说是更容易,但却是更隐密、更频繁。
两种音阶的相混,即是把歌唱旋律结构的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羽五音对上西洋音阶的主音、上主音、中音、属音与下中音。看似一拍即合,实际上是中国的乐器与歌唱得向西洋音皆属于十二平均律看齐,因此一开始需要一段摸索的时期,〈毛毛雨〉可说是奇葩,和声变化多、又敢于融混入不同的音阶,除此之外,一开始大多西洋乐器伴奏的五声音阶歌曲都拘泥于简单的和声,比如周璇的〈特别快车〉(黎锦晖词曲),从头到尾几乎都是I级和弦,IV与V不过只是经过或是点缀,而旋律部份硬是保留了中式一团一团的加花,与连续级进、一音不少的西洋音阶。以下将会单就歌唱旋律,举例探讨中西音阶的拉锯。
要把中国音阶写入西洋音阶,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建立在七声音阶宫调式的基础上。由于结构的缘故,宫调式非常容易偷渡大调音阶,反过来说,若是西洋大调音阶加上了中国式的旋法(大二/小三/完全四度/大六度音程的交替使用),很容易以为是宫调音阶,同样的,西洋小调与羽调式的互换亦是如此。因此如同异国情调的流动一样,「主体」是不断游移的,区分音乐元素的中或西的企图实际上难以达成,同时,大多数创作旋律的作曲家都使用了混合的音皆──不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首歌的内容,观察调式的流动。作曲家陈歌辛的〈莎莎再会吧〉88七声音阶羽调式转西洋小音阶、再转大音阶,加上使用了半终止、开放式的乐句,乐曲有着不断循环的流动性。作曲家李厚襄为的〈鸡牛猫狗〉89只有首句是五声音阶,其余皆为大调音阶。贺绿汀的〈春天里〉90每一段都有一个乐句不是五声音阶,但是又不断重复中式旋法。黎锦光为白光作的〈假正经〉91只用了五声音阶的五个音,然而白光的演唱十分奇异,音高落在音与音中间,不仅无法把这些音放入五声音阶,更是从根基破坏了五声、七声、或大小调音阶的调式结构。上海流行曲到了白光口中,已分辨不出到底是中国旋律,是西洋曲调,或是非调性(Atonality)!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老上海流行音乐里调式流动的摩登调式多得数不完。我们无法在这些歌曲中抓出音来,然后理直气壮的将它各从其类──或中或西,早已经没有了边界。正是这种杂种的、无祖国的、无上限的排列组合,才足以展现当年融混着颓废欲望与励精图强、烽烟弥漫又霓灯醇酒的上海。
四、回家或堕落?流行音乐的第三条路
一九四九年之前,当权者看待〈毛毛雨〉和〈桃花江〉,不论是国民党或共产党都认为流行音乐不过是「黄色」的靡靡之音,充满着腐败的气味。早在黎锦晖开创流行音乐之前,一九二三年鲁迅已经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疑问,似乎预示了左右翼不约而同对流行音乐的不屑与贬抑。一旦如娜拉般,流行音乐解放了对爱情的渴望、响应了突破规范的欲望,并且不愿再选择服膺与归顺,那么这种追求摩登的后果,是否只剩下伪装成浪漫的堕落?当我们探究了流行音乐起始时所怀抱的雄心壮志,从数十首音乐实质观察其承载的文化特色,是融混了西方与中国对彼此的想象,不同的音乐元素以歌曲里的伴奏、歌唱、与调式结构作为角力的场域,很清楚地,流行音乐并未选择这两条单向道路。
在保守与解放、传统与现代化、顺从与浪荡、家庭与爱情的单选题上,老上海流行音乐的答案是全选。这些歌曲展示了当时文化的千种姿态:除了报纸之外,我们很难再找到那么多关于战争的描述,它不像新感觉派的小说的不切实际,谈论爱情离合是朴素而贴近人情的,它也不以高调的言论谈论政治,而是用简单而锐利的比喻来针砭时事,并且唱出季节的变化、人情冷暖、日常琐事,此外,还有以鼓吹两性平权、奉劝戒烟等特殊目的之歌曲,即便是以灯红酒绿的舞厅为歌唱主题,也是当时数以百计的夜总会的实际反映。在中式与西化之间,老上海的流行音乐实现了一种不卑不亢的品味,也尝试了各种合并之途,西乐国乐化/中乐交响化、美声唱法/民乐行腔、西洋大小调音阶/中国五七声调式,这不是呈现二元对立之局,而是不断流动的异国情调。这种一边摸索着实验、一边创造商业效益的音乐,既不堕落,也没有回头路可走,它反映了时局,反映了各式人对上海的想象,也反映了上海自身的文化。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参考资料
B. Gendron, Theodor Adorno Meets the Cadillacs’. in T. Modleski ed., Studies in Entertainment,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Adorno, Theodor W.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The Culture Industry, London,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晚清女学中的满汉矛盾──惠兴自杀事件解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