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毛毛雨之后:老上海流行音乐文化中的异国情调(3)

2015-04-19 01:08
导读:Routledge,1991 DominicStrinati,AnIntroductiontoTheoriesofPopularCulture,London,RoutledgePress,1995 Shu-meiShih,TermsofChineseModernism,TheLureoftheModern:WritingModernisminSemicolonialChina,1917-1937,
Routledge, 1991
Dominic Strinati,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opular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Press, 1995
Shu-mei Shih, Terms of Chinese Modernism, The Lure of the Modern: Writing Modernism in Semicolonial China, 1917-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Adorno, Theodor W. On Popular Music, Essays On Musi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Szu-Wei Chen, The Rise and Generic Feature of Shanghai Popular Songs in the 1930s and 1940s, Popular Music, 2005, Vol.24/1
黎锦晖,〈我和明月社(上)〉,《文化史料》1982年5月,页99至127
黎锦晖,〈我和明月社(下)〉,《文化史料》1982年6月,页206至215
水晶,《流行歌曲沧桑记》,台北:大地出版社,1985
周伟、常晶,《我的妈妈周璇》,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
鲁迅,《坟》,台北:风云时代,1989
鲁迅,〈阿金〉,《鲁迅文集》第六卷杂文卷「且介亭杂文」,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页167
李欧梵,《追求现代性: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台北:麦田,1996
孙继南,《黎锦晖评传》,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二刷
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台北:耀文,1998
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张爱玲,《流言》,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十七刷
陈钢主编,《上海老歌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陈刚编着,《玫瑰玫瑰我爱你:歌仙陈歌辛之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安德鲁˙琼斯,宋伟航译《留声中国:摩登音乐文化的形成》,台北:台湾商务印书局,2004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洪芳怡,硕士论文《上海1930~1950年代,一则参差的传奇:周璇与其歌曲研究》,台湾大学,2005
《中国音乐词典》,丹青图书,出版地点与时间未标明

--------------------------------------------------------------------------------
注释:
 引自杂文〈阿金〉,载于《鲁迅文集》第六卷杂文卷「且介亭杂文」(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页167。原文发表于1936年2月《海燕》月刊第二期,写于1934年12月21日 
 见黎锦晖〈我和明月社(上)〉,《文化史料》1982年5月,页124至125 
 黎锦晖回忆〈毛毛雨〉于一九二九年在上海正式发行为单张,价钱为二角,可获「暴利」,出版的利润是为滞留在南洋的黎与家人回国川资、以及为重建歌舞专门学校的经费。见黎锦晖〈我和明月社(下)〉,《文化史料》1982年6月,页216 
 黎锦晖(一八九一~一九六七)出生于湖南湘潭书香世家,逝世于上海。详见孙继南〈附录一:年谱〉《黎锦晖评传》(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二刷)91至112页 
 由于在台湾黎锦晖的资料取得不易,本文中关于黎生平的写作,要感谢素未谋面的山东艺术学院孙继南教授提供的相关资料,包括其绝版著作《黎锦晖评传》一书以及黎锦晖的回忆录〈我和明月社〉,在此致上谢意与敬意。 
 见李欧梵〈追求现代性(1895-1927)〉《追求现代性:李欧梵文化评论精选集》(台北:麦田,1996)页288 
 对于黎锦晖与其它音乐家贡献的评论,安德鲁˙琼斯在《留声中国:摩登音乐文化的形成》(宋伟航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局,2004)页50至69有别于音乐学或音乐史家的判断。一般而论,音乐学者对黎锦晖的眼光均非友善,其中以刘靖之的《中国新音乐史论》(台北:耀文,1998)最具代表性。有别于对待其余「严肃」音乐家的态度,刘在专述黎锦晖的段落以此为结语:「当然,黎氏在他那些悦耳、健康的儿童歌曲之外,还写了些内容不太健康的歌曲,如《桃花江》一类的靡靡之音,品味不高,影响不好……」(上册页208),可以看见至今对音乐内容的「思想检查」仍有明显的操作。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当时作曲风格多是以中文歌词配上古典西洋音乐,在作曲能力上最出色的有赵元任与黄自,详细的研究请见〈五四运动的新音乐〉《中国新音乐史论》页98至191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93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93至94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94至95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97至114 
 见〈附录一:年谱〉《黎锦晖评传》97页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115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117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102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118 
 转引自《中国新音乐史论(上)》页183,〈国乐跟西乐〉,原出处未标明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125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90 
 见〈黎锦晖的黄色音乐〉,《留声中国:摩登音乐文化的形成》页150至153;洪芳怡硕士论文〈周璇歌曲与文学的对照〉,《上海1930~1950年代,一则参差的传奇:周璇与其歌曲研究》(台湾大学,2005)页152至154 
 引自鲁迅《坟》(台北:风云时代,1989)页175至183 
 见注七 
 见〈我和明月社(下)〉页244 
 见〈追求现代性(1895-1927)〉页287至290 
 Adorno,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The Culture Industry, London, Routledge, 1991, p.85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p.85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p.86 
 见〈中国留声机〉《留声中国:摩登音乐文化的形成》页94至96 
 见〈中国留声机〉页93 
 Adorno, Theodor W. On Popular Music, Essays On Musi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pp. 457-459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转引自〈追求现代性(1895-1927)〉页229,原文为夏志清〈感时忧国精神:中国现代文学的道义使命感〉,《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版,页533至536 
 Shu-mei Shih, Terms of Chinese Modernism, The Lure of the Modern: Writing Modernism in Semicolonial China, 1917-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pp.10-12 
 Terms of Chinese Modernism, pp.16-30 
 见〈绪论:倾听中国留声〉页6至7 
 见〈绪论:倾听中国留声〉页17 
 此英文书名即为Yellow Music: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Terms of Chinese Modernism, p.34 
 见〈黑人国际歌:中国爵士年代纪事〉页166至168 
 周璇演唱此曲的分析,见《上海1930~1950年代,一则参差的传奇:周璇与其歌曲研究》页79至80 
 引自〈黑人国际歌:中国爵士年代纪事〉页167 
 灌录时间不明,黎锦晖词曲,胜利唱片 
 见钱仁康〈前言〉《学堂乐歌考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页1至5 
 实际上,黎锦晖不是第一次使用这种手法。一九二六年儿童歌舞剧《月明之夜》的歌曲〈葬花曲〉,源自于德国民歌《真挚的爱》,黎把曲子改编得更有中国风味。他是首用此曲的音乐家,一年后李叔同再填词改名为〈幽居〉。见《学堂乐歌考源》页122至125 
 引自〈前言〉《学堂乐歌考源》页3 
 引自〈寻找管弦新声〉,《留声中国》页69,原出处为〈音乐的势力〉,《音乐教育》第三卷,1934年3月,页13 
 此分类是延续之前的研究。见〈周璇歌曲分析〉《上海1930~1950年代,一则参差的传奇:周璇与其歌曲研究》页107至145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李厚襄词曲,百代35748A 
 严折西词曲,百代35649A 
 刘雪庵词曲,百代35262A/B 
 梅阡词,黎锦光曲,百代35502B 
 陈峙维在一篇论文中,为要证明老上海流行音乐具有称为独特乐种的资格,直接套用Franco Fabbri的乐种理论,以作证据。见Szu-Wei Chen, The Rise and Generic Feature of Shanghai Popular Songs in the 1930s and 1940s, Popular Music, 2005, Vol.24/1  
 见水晶着〈诉衷情近--蝶梦花酣梦蝶老〉,《流行歌曲沧桑记》(台北:大地出版社,1985)页132至156 
 Time, Modernism, and Cultural Power: Local Constructions. The Lure of the Modern: Writing Modernism in Semicolonial China, 1917-1937, pp.49-55 
 见《上海1930~1950年代,一则参差的传奇:周璇与其歌曲研究》附录三〈参考歌曲一览表〉当中的分类 
 On Popular Music, pp. 459-462 
 见〈中国留声机〉页86至93 
 陈钢主编,《上海老歌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2002。陈刚编着,《玫瑰玫瑰我爱你:歌仙陈歌辛之歌》,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2002 
 此数字为参考百代唱片目录而得 
 洪芳怡访谈姚莉,2004年9月27日于香港铜锣湾 
 见〈周璇音乐制造者〉《上海1930~1950年代,一则参差的传奇:周璇与其歌曲研究》页96至101,Chen, Szu-Wei.(陈峙维)The Origin of Chinese Popular Music in Modern Times: the Music Industry and Popular Song in 1930s and 1940s Shanghai, a Historical and Stylistic Analysis. Work-in-progress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Stirling, UK, 2005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洪芳怡访谈姚莉,2004年9月27日于香港铜锣湾 
 见〈绪论:倾听中国留声〉页6至7 
 吴村词,陈歌辛曲,姚莉演唱,百代35500B 
 见《玫瑰玫瑰我爱你》无页码〈引子〉第一页 
 引自《上海老歌名典》页24 
 On Popular Music, p.445 
 B. Gendron, Theodor Adorno Meets the Cadillacs’. (in T. Modleski ed., Studies in Entertainment,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25-35 
 On Popular Music, p.444 
 见〈我和明月社(下)〉页208 
 中国传统音乐中,于强拍处击板,故称此拍为板,弱拍或次强拍击板鼓,统称为眼,而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节拍名称。见《中国音乐词典》(丹青图书,出版地点与时间未标明)页34至35 
 一九四四年,黎锦光词曲,百代35866A 
 贺绿汀词曲,百代35357A 
 见周伟、常晶《我的妈妈周璇》(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页3 
 李厚襄词曲,百代35516A 
 一九四六,陈蝶衣词,黎锦光曲,百代35637A 
 引自《中国上海三四十年代绝版名曲(三)》(新加坡:Ancient Sound Restore,2001)唱片内页说明 
 一九四九年电影《花街》插曲,尤明词,黄寿龄曲,大长城1011B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102 
 黎锦光改编自广东梅县民谣,百代35415B 
 引自〈娜拉走后怎样〉。关于鲁迅思想「庸众」的分析,李欧梵〈来自铁屋子的声音〉一文有很细腻的分析。见《现代性的追求》页35至54 
 On Popular Music, pp.448-450 
 如Dominic Strinati之著作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opular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Press, 1995)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见〈我和明月社(上)〉页117 
 引自张爱玲〈谈音乐〉,《流言》(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十七刷)页220 
 洪芳怡访谈姚莉,2004年9月27日于香港铜锣湾 
 一九四七年电影《六二六间谍网》插曲,作词:叶逸芳,作曲:黎锦光 
 白虹于一九四○年电影《无花果》演唱,百代35510B 
 周璇于一九四九年电影《彩虹曲》演唱,大长城1006A 
 赵丹于一九三七年电影《十字街头》演唱,百代35261A 
 一九四七年电影《六二六间谍网》插曲,百代35757A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晚清女学中的满汉矛盾──惠兴自杀事件解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