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鲁迅《论照相之类》的书写策略与现代中国的历(2)

2015-05-05 02:07
导读:照片里描写的又是什么样的世界?摄影只是反映现实的镜子吗?关于这两个问题,何妨再从波特莱尔谈起。上面提到的,波特莱尔在他那段检讨摄影用途的

照片里描写的又是什么样的世界?摄影只是反映现实的镜子吗?关于这两个问题,何妨再从波特莱尔谈起。上面提到的,波特莱尔在他那段检讨摄影用途的著名文字里,为着「法兰西精神」的颓败而大声疾呼。他首先斥责的是崇尚自然写实而缺乏想象力的布尔乔亚阶级,这段文字相当著名,经常被讨论引用。不过,接下来的段落更耐人寻味,却少有人提及。波特莱尔继续责骂那些布尔乔亚阶级人士,指其如何运用摄影来玩一种模仿戏剧场景的游戏,品味低俗;那时又流行一种能形成立体感幻觉的重叠影像(stereotypes),须从小洞私自偷窥;甚至色情「淫秽」相片(images obscenes)也已见于市面。如此,十九世纪法国摄影的民间用途,除了讲究写实的肖像,也在营造某种(不同于波特莱尔期望的)想象世界和满足欲望。这是波特莱尔当时所见的法国第二帝国社会。别忘了,这个资产阶级所主导的政权也正虎视眈眈地望着东方的中国。

想象和欲望,也充满在早期中国民间的摄影文化里。拍照是仪式,是游戏,可驱邪转运,也可满足反常的(perverse)权力欲、自虐狂与情欲想象,而这也是鲁迅所要凸显的。不只是媒材的异端说如此,摄影肖像其实就是在「塑造形象」。在这样的自我描写中,原本写实的照片里也连带注入了封建社会里的士大夫闲逸品味、儒家的意识形态、儒道的「形、气、心」三元论身体观、残酷的法律体系和种种禁忌,而这些又因多半是肖像而牵涉到身体的文化征兆。鲁迅就在他描述相片类型的过程中,以模拟联想一一揭露中国人的迷信和愚昧。举例来讲,从肖像照框取范围、半身裁切方式的忌讳,鲁迅接上的是腰斩刑;而扯高气扬者的肖像犹如半张的「求己图」,彷佛在框外盲域里,永远藏有个奴才跪在那儿;怕把精神元气照去的名士,顺便暗示的是中国人的卫生观念问题;多子多孙的全家福照,点出了令人忧心的人口问题。在罗列拍照用的布景道具时,看似详细客观的清点过程,却由「几下的痰盂」,接到气管枝里的痰,点出了中国人病弱的身体,而又因罗列的原都是些足以代表身份地位的日常用品,那就好似痰盂也是身份认同的一部份宝物,值得上照了。鲁迅善用反讽的手法,让表面肯定的言述,传达正好是相反或否定的讯息。在「无题之类」的段落,提到阔人名人相片持久的流传,能用以证明相中人的知名度和重要性,故梅兰芳扮黛玉的戏照永远挂在照相馆的玻璃窗里,也就证明他代表了「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全文就在摄影与这最顶峰的永久艺术的结合中忽然断住:摄影与艺术好似就要一起僵化在这「永久」之中,历史忘了前进...。

中国人在相片中自我描写,原来相中人以为由此而建立了自己想要的形象(俨俨然、雅致、富贵),配上照片里恭敬布置的排场,这一切却在鲁迅的笔下立即显现双面的文化意涵:一是相中人自以为的,一是后人所看见的。而〈论照相之类〉所讲述的中国摄影史,没有新科技时代来临的光辉与希望;况且,本来就没有人期待摄影到来;更没有人在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的引导下,想藉这个新工具来开发管理新的知识领域和建立新的认知系统。摄影这个会摄魂的怪物来到了中国,只能被古传统与旧思想所逐渐驯服,甚至早期的相馆师父还会把照相术守着当私传秘绝,不肯轻易教人。不过,摄影到底不是谦卑的奴才,作为报复,只待那无情的影像忠实地映照出封建陋习种种荒谬的事迹,留给后人去解读。班雅明要问:「一名摄影者若不知解读自己的相片,岂不是比文盲更不如?」11这样的中国摄影史,可能是西方人万万想不到的,对他们而言或对其中某一部份人而言,「中国」只是摄影开拓的拍照题材,可归于「人种学」研究的一个分类,是摄影旅行家实现伟大浪漫的冒险事业的偏远地方,也是,比较不愿直接承认的,帝国主义扩张势力所达深度的见证。◎

 

大学排名
注释 :

郜元宝,〈反抗「被描写」──现代中国的自我表述〉,《鲁迅六讲》,页195。

参见刘善龄,《西洋发明在中国》,页61。

以上事例可参见马运增,《中国摄影史》,页25、26、98、99-100。

这里所指的互文性效果,不是来自于鲁迅有意的模仿特定之文本模式,后为读者所察觉;而是纯粹从读者的角度,反向而后设地将特定文本模式拿来对照比较鲁迅的文章,并见出其相似处,换言之,这是在鲁迅文中看出另一文构,而两者在读者眼中建立起的关系可说是明知其时代错置(anachronie)的文本呼应。

参见Jules Itier; "Journal d'un voyage en Chine en 1843,1844,1845,1846,1848, t.I, p331; t.II, pp.74-115. La Photographie en France, pp.58-60.

参见马运增,《中国摄影史》,页42。

参见John Thomson, "Introduction to 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1873", Photography in Print, pp.163-165.

引自刘善龄,《西洋发明在中国》,页101。

请参见Charles Baudelaire, "Salon de 1859 ; Lettre a M. le Directeur de la Revue Francaise, II.-Le public moderne et la photographie", Curiosites esthetiques, L'Art romantique (Paris: Edition de H. Lemaitre, Bordas, 1990), pp. 313-320. 关于摄影的段落文字中译,可参见弗兰西斯‧弗兰契娜等编(张坚、王晓文译),《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页26-27。

刘为民,《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页109。这里,呼应了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写于1989年的一段信文:「记得辛亥革命后,刚刚推翻帝制,便有些遗老遗少提倡尊孔祭孔,没想到七十年以后,在社会主义新阶段的中国又有些学者出来宣扬宋儒理学,历史就是这样一再地重演!如今琉璃厂有一家餐馆,标明里边备的曲阜孔府的名菜,还有什么大观园、宫廷糕点、内宫秘方...之类,你看封建有多么大的势力...」引自〈致瞿立林函〉,《冯至全集》第十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页206。

班雅明,〈摄影小史〉,《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页5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文学语言的惯性新论(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