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辽文学研究综述(1)网(2)
2015-05-20 01:26
导读:宋词大家辛弃疾和苏轼、李清照一样,一直是学者们的重要研究对象。这两年有关辛弃疾及其词作的论文共有40多篇,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比较引人注目的
宋词大家辛弃疾和苏轼、李清照一样,一直是学者们的重要研究对象。这两年有关辛弃疾及其词作的论文共有40多篇,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比较引人注目的有程继红的《七百年词坛批评视野中的辛弃疾》〔36〕,蔡起福的《论稼轩词的风格——格式塔的启示》〔37〕,赵佳聪的《〈稼轩词〉与〈东山词〉比较论》〔38〕,李建国的《论辛词豁达自适的艺术境界》〔39〕等等,程文梳理了1188年到1908年共720年的辛弃疾研究进程,表明了因时代不同,审美趣味的变化,词学批评大势走向不一,人们对辛词的总体评价,有推崇、更有贬抑,因此,辛弃疾在各时代的历史地位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忽高忽低,呈现出升沉涨落的动态性,从而能够为今天的辛词研究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动态的历史参照体系。蔡文尝试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对辛弃疾的豪放词作一初步探索。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刚有柔,有雅有俗,有庄有谐,风格多样,格调不一,而其主导风格是豪放沉郁,可以说是辛词的格式塔。姑且不论作者的界定归纳是否合理,单就他运用的这种方法,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值得肯定和借鉴。赵文从新的角度对辛弃疾的词进行考察,以辛弃疾性格、学识、词风相仿佛的贺铸为参照系,探析二者的契合和差异,以深化对辛弃疾其人其词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研究方法,也颇为人所称道。至于其他研究辛词的论文纲要,因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三)宋代散文及其它
这两年的研究状况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参与研究的人员、论文数量有所增多,但与诗词相比较而言,人们对于宋代散文的研究热情明显弱得多。在研究范围上虽然较过去有了一定的拓展,但在深度挖掘上还嫌不够。对作家的研究仍然更多地注意于欧阳修、苏轼等极为典型的个例,而对其他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关注不是很多。因此,对宋代其他作家进行讨论的文章如徐听的《试论陆游的藏书题跋》〔40〕、马茂军的《“荆公新学”与王安石散文风格》〔41〕、朱尚贤的《越拘挛之见,破常行之法:曾巩》〔42〕、以及涂水木的《新发现的晏殊散文〈义方记〉》〔43〕等文显得醒目。洪本健的《苏洵辙散文创作论》〔44〕通过对苏洵、苏辙所作议论、书信、杂记的比较,得出二苏文风之特点:老苏得力于纵横家而文势劲健、雄奇恣肆;小苏以欧阳修为楷模,纡徐委备、汪洋淡泊。这篇文章对二苏散文风格及其成因进行了辨析与探讨,所论言之有据,平实可靠。可惜总观各类论文篇目,论者对宋文六大家中除欧、苏二家外的其余几家所涉甚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南宋陆游历来文名为诗名所掩,研究者往往疏于对其散文创作的关注,而吴小英的《陆游散文简论》〔45〕则认为陆游散文的艺术水准不在八大家之下。论文将陆游散文分为史传文、议论说理文、杂记文三大类,总结出其散文的两大文化品格: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济世精神与鲜明的文化认同心理。通过比较陆游与曾巩散文的异同而进一步分析陆游散文的艺术魅力,从几个方面论证其散文创作实为南宋宗匠。由此可见,换一个角度审视名家的其他光点会更容易得到新鲜而有识见的结论。此外,高克勤的《北宋散文简论》〔45〕、程杰的《宋初三朝的崇文风气与文风演进》〔47〕、郑传寅的《宋代文学审美特征形成刍议》〔48〕等文章对宋代文坛特点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宏观探讨与评价。文论方面的论文较少,陈望南的《谢枋得和〈文章轨范〉》〔49〕、李凯的《苏辙文论的价值及地位:兼论古代“文气”说》〔50〕等几篇文章较值得注意。
有关欧阳修的论文有十余篇。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对中唐古文运动有所继承又有所发扬,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开创了一代文风。周楚汉的《欧阳修文章论》〔51〕、何沛雄的《欧阳修与韩愈的“古文”关系》〔52〕、傅淑芳的《论欧阳修〈秋声赋〉对宋代辞赋改革的贡献》〔53〕等文章都就以上论题进行了论述与评价。寇养厚的《欧阳修文道并重的古文理论》〔54〕一文,从欧阳修“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之说来看,欧阳修对文与道的关系持有新的观点,不提倡以道代文,他在古文家中的扬韩抑柳是有前提的文道并重观念。特别是他对传记文写作的“事信”、“言文”要求和提出对文体、文风改革并积极实践更能昭示出他继承韩愈的文学传统,学习其文从字顺的一面而反对奇险怪谲的一面,提倡流畅自然的文风。在对待骈体文的态度上,欧阳修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与创作经验,融古入骈,开宋代骈文新风。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宋代是封建社会转型期,文艺创作理论也体现出新旧意识形态的解体与建构。冷成金的《苏轼、朱熹文艺观之比较》〔55〕一文对苏轼、朱熹在文艺本源认识上的不同看法与实践进行了比较。苏、朱二人对文与道孰为主体各有自己的诠释。本文对其思想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并认为,宋初的诗文革新运动导致两种文艺观:一是自由不羁的心灵与主体个性的外化,一是因理性意识加强而表现出的伦理道德本体化。苏轼发展了欧阳修等人注重文艺本质特征的一面,建立了自由文艺观,朱熹发展了
政治教化的一面,建立了理学文艺观。二者对后来的文艺理念都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苏轼是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当之无愧的泰斗,其诗、词、文诸体都取得了卓然的成就。有关他的散文与文学思想和文化人格的研究文章也相对较多。尹占华的《论苏轼的四六文》〔55〕对苏轼的制诰文、谢表等四六文进行了分析,认为北宋古文运动后,四六文接受了散文的影响,苏轼改造与发展了宋代四六文,以古文的气势行文,具有跌宕多姿、精妙切当的独特风格。徐季子《东坡文谈》〔57〕总结苏轼有关写作的论说有四个基本观点,即“不能不为之;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辞达而已矣;一意以摄之”,分析他作文的基本态度是顺自然而忌生硬、求情趣而避刻板,重视立意与创作规律。以上这类文章虽无惊人之论,但为文的态度平实,结论也大体言之有据。此外,考证类论文有周裕锴的《苏文系年补正》〔58〕、叶瑞汶的《对苏轼佚文〈叶氏宗谱序〉的考证》〔59〕等。据粗略统计,共有近30篇有关苏轼的论文,而其中的文本(文章、文论)研究文章有13篇,其余大多从生活经历、人格思想等
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对苏轼的文学创作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剖析。赵仁珪的《苏轼散文中的禅》〔60〕一文认为受禅宗影响是苏轼散文重要的总体特征:苏轼于佛教中偏爱禅宗,其禅思想的特征是坚持禅宗的严肃性而否定其堕落性,在有所扬弃的基础上提炼佛教与禅宗的哲学精髓并运用到人生修养与生活中,对苏轼的散文创作起到了直接的影响,即重自然天成,灵活地吸取禅宗辩证方法,善用比喻,文风收放自如,理事无碍。苏轼的旷达胸襟、对生命的体验、悟解与积极态度都体现在他的文章中而无禅宗外在形式的羁绊,是苏文接受禅宗影响最高层次的表现。从宗教的视点切入,探讨影响作家文学风格的哲学基因也是近年来学者们较为感兴趣的课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宋话本小说、南戏、传奇的研究与过去相比,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论者数量明显增多,论文质量也有所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剑国的专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61〕,书中著录了二百多种宋代传奇志怪作品,对资料的发掘考辨详尽全面,为研究宋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章培恒的《关于现存的所谓“宋话本”》〔62〕一文对保存在《述古堂藏书目》、《也是园书目》中的《简帖和尚》等五种话本逐一进行了考证后认为多属元代或更晚期的作品;过去将《京本通俗小说》作为判断宋话本的实物并不可靠。另外,对冯梦龙“三言”中被认为是宋人说话的三篇作品和《五代史平话》等也进行了考察,通过认真的论证与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今天所见话本并无货真价实的宋话本,至少是经过元人的增润,因此过去认为宋代的白话小说创作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一种误解,应该予以澄清。这一观点无疑是有新意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刘兴汉的《南宋说话四家的再探讨》〔63〕讨论南宋说话四家的范围,举出赞同孙楷第、鲁迅等人的分法的理由。有关宋说话论题还有宁恢的《南宋说话四家研究评析》〔64〕、莫道才的《论宋代四六话的兴起》〔65〕等文。纪德君的《春浓花艳佳人胆——论宋代话本小说的女性形象》〔66〕一文论析宋人说话中赞美女性大胆同封建婚姻伦理抗争,争取自由及追求爱情的真诚与热烈、惩处负心人的勇敢坚决都反映出宋代市民阶层的思想倾向和审美情趣。此外,潘承玉的《两宋时期新小说观念的觉醒》〔67〕、李景纲的《是花香自有,只要静中闻:说宋人传奇》〔68〕等文,都从各自的视角对宋代小说、传奇进行了研究。
二、金代文学研究
金代文学近年来比较受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周惠泉的专著《金代文学论》〔69〕在金代文学研究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本书既有对金代文学发展各历史时期的文风走向、文学思潮的总体观照,也有对金代文人作家生平、成就、文学批评的细致考察与辨析,考据严谨,史料发掘深入,为金代文学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元好问和金词的研究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有关的论文有张晶的《论遗山词》〔70〕和《乾坤清气得来难:试论金词的发展与词史价值》〔71〕、陈长义的《壮岁常存归隐志,老年深怀济世情:对元遗山思想的动态描述》〔72〕、张进的《元好问诗学对苏黄的批评与继承》〔73〕和李正民的《元遗山〈论诗三十首〉的美学系统》〔74〕等共近20篇论文。王兆鹏、刘尊明合著的《风云豪气、慷慨高歌:简说金词》〔75〕一文将金词的发展概括总结为三代词人群及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承传东坡范式时期,以与宋南渡词人同时的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为代表;第二阶段为金词风貌凝定时期,以党怀英、赵秉文等人为代表;第三阶段为金词艺术成果创获时期,以金亡国前后的元好问、李俊民等为代表。文章论述金词总的特征是“风云气多,儿女情少”,对金词发展概貌与成就的评析见地颇为精当。综观金代文学研究状况,存在的缺憾是热点过于集中、基础工作尚嫌不够,胡传志的《金代文学研究百年回顾》〔76〕对本世纪金代文学史论述、作家作品研究、文献整理与普及等方面的进程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后,也提出了典籍整理、其他作家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完善等切实中肯的问题。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参见王兆鹏、刘尊明《简谈宋词繁荣昌盛的“量化”标志》,《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5期。
〔2〕参见钱志熙《论中古文学生命主题的盛衰之变及其社会意识背景》,《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
〔3〕参见刘扬忠《研究者要重视理论》,《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
〔4〕《语文学刊》1996年第2期。
〔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6〕巴蜀书社1997年版。
〔7〕《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8〕《阴山学刊》1997年第3期。
〔9〕《九江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10〕《
上海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11〕《九江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12〕《人文杂志》1997年第1期。
〔13〕《中国韵文学刊》1997年第1期。
〔14〕《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1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6〕《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17〕《齐鲁学刊》1996年第5期。
〔18〕《中国韵文学刊》1996年第1期。
〔19〕《
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20〕《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21〕《北方论丛》1997年第2期。
〔22〕《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3〕《重庆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24〕《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25〕《长白论丛》1996年第6期。
〔26〕《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27〕《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3期。
〔28〕《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29〕《新东方》1996年第6期。
〔30〕《
广西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31〕《
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32〕《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
〔33〕《
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34〕《高等函授学报》1996年第5期。
〔35〕《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36〕《上饶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37〕《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38〕《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39〕《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40〕《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4期。
〔41〕《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42〕《吴中学刊》1996年第1期。
〔43〕《抚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44〕《江海学刊》1996年第4期。
〔45〕《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46〕《
苏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47〕《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
〔48〕《
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49〕《
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50〕《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1期。
〔51〕《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52〕《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
〔53〕《临沂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54〕《文史哲》1997年第3期。
〔5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56〕《天府新论》1996年第6期。
〔57〕《
宁波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58〕《
四川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59〕《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
〔60〕《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61〕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62〕《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63〕《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
〔64〕《社科纵横》1997年第2期。
〔65〕《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66〕《
海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67〕《晋阳学刊》1997年第5期。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68〕《嘉应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69〕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70〕《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71〕《学术月刊》1996年第5期。
〔72〕《
山西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73〕《文史哲》1996年第2期。
〔74〕《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75〕《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5期。
〔76〕《社科战线》1997年第2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