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内容提要】
由于对道家文化的接近与体贴,戴望舒在他一生的处世、为人、诗歌创作、择取西学的路径等方面有鲜明的独异性特征,戴望舒与道家文化的关联很深,老庄哲学、诗学、美学思想对他影响极大,并内化为潜在心理机制,影响着诗人的人生选择与诗艺追求。他在爱情生活中选择逃避、他的悲天悯人的忧郁气质、他钟情于死亡书写、独特的诗歌写作的运思方式、诗歌经典意象的营造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
【关键词】 戴望舒;道家文化;诗歌
在已往研究戴望舒与中外文化关系的论文、论著中,关注诗人与外国文学、中国诗歌传统的居多,这一点当然无可厚非,因为戴望舒作为一个诗人的存在,首先吸引研究者目光的当然是他与中外诗歌之间的关联。即使是这一历史视角的形成,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在中外文化交融的视野中来把握戴望舒诗歌的独创性,并由此研究戴望舒与中外文学的关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戴望舒诗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这个过程本身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着重于分别研究戴望舒与外国、本土传统文学的关联;后期着重于研究戴望舒与中外文学的整体意义上的关联。由此体现了学者们日益综合、客观的学术立场。
在对上述学术史作简单的观照之后,我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感兴味的研究趋向:即是作为研究对象的戴望舒在学者们的论述结构中日益被突出,诗人主体选择的“自由”彰显了现代诗人的人格和诗艺风采,一个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与“主体性”的诗人主体形象由此被塑造出来,他既可以满足本土性自主择取的文化想象,也在潜在层面上符合事关“现代中国”的集体无意识,更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形象的重新书写与重新阐释的例证。如阙国虬在研究中一方面充分揭示了戴望舒与法国象征派、浪漫派以及俄苏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强调了戴望舒所受影响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则从戴望舒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以及他对中外诗艺独具特色的吸收两个层面强调了戴望舒的艺术独创性。夏仲翼明确地将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特征概括为“中国化的象征主义”。孙玉石将30年代现代派取法西方诗学的路径概括为“融合论”,并认为“‘融合论’寻求的本质是对东方民族现代派的构建”。以上论述描摹出诗人主体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诗学构建轨迹,某种程度上是贴近中国现代文学史实际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但在这种貌似充满激情和自由的“主体的选择”过程中,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与剧烈的斗争,冯雪峰甚至将这种矛盾和斗争视为一个民族文学、文化发展进步的基本创造力量。他说:“在文化上对他民族有过影响的民族,当然是有创造力的;但是要能够接受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也非有创造力不成,民族的文化上的创造力的发挥,不仅由于民族文化生活内在的、自发的因素,而且常常由于对他民族的斗争所激励,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经济与政治的斗争而引起的文化斗争上,或者在世界文化的矛盾的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上,民族的在文化上的他化与模仿,正是这民族在文化上的创造的一种常有的形态。……这种他化的过程,必须引起了民族文化内在的矛盾的斗争,才有创造力发展之可言。创造力以民族文化的矛盾斗争为必要,即旧与新的斗争,低级文化与高级文化的斗争,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斗争,等等。”在这段旧/新、内在/外在、民族/世界、低级文化/高级文化等等二元对立的充满辩证法的论述中,冯雪峰其实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民族现代文化的创造力何在?被世界文化唤醒的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存在于哪些传统因素之中?具体落实到戴望舒身上,就是他吸取外国文学观念和精神的本土性资源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因素决定了他的选择路向?是什么将他与同时代的留学欧洲大陆的诗人们区别开来?我觉得这可能是一条索解戴望舒独特诗艺和诗美的道路。
事实上,已经有研究者在跨文化的视域中考察过戴望舒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如卞之琳就强调戴诗与晚唐五代诗歌的渊源,他认为《雨巷》一诗就是传统题材与意境的现代“复写”,“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前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亦指出,戴望舒诗歌中的许多意象如花、塔、游子、女性等等都流动着中国传统诗歌的情韵,甚至诗人的忧郁也源于中国文学的固有传统。张亚权认为,戴望舒的诗歌“无论是意境的创造、情感的抒发,还是表现的技巧、选择的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像这种综合性地论述戴望舒与中国传统文学、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论著实在太少,许多问题还未来得及充分展开,比如戴望舒诗歌艺术中对于传统《诗》《骚》传统的吸取与他人生态度上对于老庄道家哲学的接纳之间是否存在着冲突?诗人吸取外国文学、文化资源时究竟是哪一种本土传统因素起了主导作用?戴望舒诗歌艺术的成功具体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哪一支脉流?这些问题就很有深究下去的必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这种“不与人争胜”的人生态度,实在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沉同情与对世界的普泛悲悯。《庄子,齐物论》这样形容人生:“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进一步借长梧子之口讲出了浮生若梦的道理:“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这就代表了道家对于人生的大悲悯、大同情。闻一多在对庄子进行阐释时,以诗人的激情说道:“庄子的著述,与其说是哲学,毋宁说是客中思家的哀呼;他运用思想,与其说是寻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他说‘危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一种客中百无聊赖的情绪完全流露了。他这思念故乡的病意,根本是一种浪漫的态度,诗的情趣。并且因为他钟情之处,‘大有径庭,不近人情’,太超忽,太神秘,广大无边,几乎令人捉摸不住,所以浪漫的态度中又充满了不可逼视的庄严。……庄子是开辟以来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若讲庄子是诗人,还不仅是泛泛的一个诗人。”这就将道家诗学的精髓传达出来了。道家对于人生世相看似“无情”,其实却最为“多情”。“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无情耶?有情耶?其实是一种伟大的爱的情怀,是一种人生的大襟怀、伟大的爱。如同弗洛伊德所指称的那样:“同生存所必需的东西相比,爱是伟大的导师”,“唯有爱才是促进文明的因素”。这里的爱自然超越了一己之爱、亲情之爱,甚至家国之爱、民族之爱,它指向世界和生命深层体验,它是一泓深沉的悲悯情怀,是“充实了的生命”(泰戈尔语),是“生命之生命”(费尔巴哈语),是“世间唯一的真实”(托尔斯泰语),“在作品中思索了重要的问题”(贝娄语)。的确,戴望舒在诗作中“思索了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命运、人生、爱情、永恒等等带有鲜明戴氏印记的现代的诗学命题,他以一种道家式的同情与悲悯观照着、思考着这个世界。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