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走向文学的珠穆朗玛——访青年作家杜文娟(1)(2)

2015-06-03 01:33
导读:她曾经亲历地震 杜文娟在发表于《十月》、《大家》、《北京文学》、《波士顿记事报》、《文学报》等多家刊物上的五万余字的《四川震区亲历记》里

  她曾经亲历地震
    杜文娟在发表于《十月》、《大家》、《北京文学》、《波士顿记事报》、《文学报》等多家刊物上的五万余字的《四川震区亲历记》里有这样一段话:2008年5月17日下午1点正,一边看电视,一边看《文艺报》。这个时候,再也忍不住了。电视上仍旧滚动播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画面,画面是那样惨不忍睹,悲壮凄凉。……眼泪就在这一刻再次流淌,一个想法就在这一刻瓜熟蒂落—我要去震区,我要去汶川。然后,我用两分钟和家人商量,与其说是商量,不如说是通报。再用半个小时去银行取款、交手机话费、买火车票。当我捏着一张从安康到成都的火车卧铺票时,不停的看那票面,有种不真实的感觉。竟然真的有了车票,有了一张前往四川灾区的车票。当我真真切切的知道无法反悔,也不能反悔的时候,忽然有了一种踏实感,平静感。我不再烦躁,不再坐卧不宁,不再不知所措,不再焦急万分。原来,在心里,一直要去那个地方的,要去自从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开始,就牵动亿万人心灵的那个地方——四川汶川。
    ——她就这样去了汶川。从她的行文中可以看到,去汶川之前她并没有太多的准备。只是从5月12日开始不安、烦躁,直到5月17日,“再也忍不住了”,“用两分钟和家人商量”,然后拿到去灾区的车票,“忽然有了一种踏实感,平静感”,“原来,在心里,一直要去那个地方的”。
    ——她真的就这样去了汶川。做为第一时间赶到灾区的志愿者之一,杜文娟的主要任务是为灾民送食品、药品和医疗、防疫方面的宣传资料,后来给灾区的孩子上课。她到过都江堰、什邡、彭州、绵竹、安县、汶川、映秀、北川、青川等大大小小的灾区,并押运5吨消毒粉从成都出发,经西线到达汶川,途中经过雅安、宝兴、小金、马尔康、理县等地,这是一条红军长征走过的路,也是灾区山体滑坡较为严重的路途。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她含着眼泪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车过小金的时候,当地的藏族、羌族百姓为她们送来了盒饭。中午的太阳很毒,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跑过来给她一张纸板,把她拉到唯一的一块阴凉处让她坐,她低头一看,那阴凉也就两三个拳头大小……那一刻,她再也忍不住,眼泪一颗颗落到米饭里。
    沿途随处可见老百姓挂起的横幅,上面写着:幸苦了亲人!车辆所到之处,孩子们全都停下来行队礼,甚至有一个两三岁大的孩子,原本坐在木桶里玩耍,一见到她们,立刻把右手放到额头上,向她们致敬,任凭怎么劝说都不肯放下来,直到她们含泪离开……
“他们的父辈用这种方式迎接了我们的长征队伍,他们用这种方式迎接着我们!”杜文娟流着眼泪说。问及去到灾区最大的感受,她只是说:惨烈!
然后陷入更深的沉默。

  她心中的珠穆朗玛
    2007年底,经过陕西省作家协会向全省考察,由专门的艺术评审机构评定,杜文娟成为陕西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之一。
    2008年6月,她的长篇小说《走向珠穆朗玛》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这部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段青藏铁路通车前后,发生在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与一般写爱情故事的作品不同,这部以青藏高原为背景的小说更多地加入了作者对“追求尊严、探索命运”方面的理解。
    有人说:这是一部以一个旅行者的眼光,全方位书写青藏高原的长篇小说。整部小说惊心动魄,跌宕起伏,是一部从情感、旅游、汉藏友谊及尊严,全方位书写青藏高原的长篇小说。
    有人说: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以神采飞扬的文笔,勾画出了一幅大气磅礴的青藏高原风情画卷,以及江南的婉约、云贵高原的艳丽、祁连山的险峻、柴达木盆地的荒凉、拉萨的圣洁和珠穆朗玛峰的神圣、尊贵、险象环生,在一路行走中写出复杂人生况味。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有人认为:“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杜文娟对命运、对幸福探索的笔调。作品写得比较深刻,对于像她这样一位青年作家来说非常难得。”
    一时间好评如潮!与其说这些由衷的赞扬是对《走向珠穆朗玛》的肯定,不如说是广大读者对于一个作家的认可和鞭策。但同时我也在想,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都如同一个艰难的分娩过程,那其中一定有着太多的苦痛和挣扎,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说:我写作,是因为我愿把内心深处无声的痛苦用文字表达出来。
    所以我突然有了一种感觉,杜文娟的作品中所呈现的那些美丽,那些坚守,那些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意识,或许正是她心灵深处长期以来的隐痛,或者向往,或者牵挂。
  也正是这样,她怀抱着梦想上路,一步一步,走向文学的珠穆朗玛。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骊龙选珠 颗颗明丽——论《石头记》在人物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