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做了几年的文艺批评工作,写了些长短不一的评论——这些批评文字又集中在戏剧评论上,范围非常窄。大多时候,我对自己的文章也不满意,一直很困惑的问题是:理想中的评论该是什么样子?今天,仅从我所从事的非常狭小的领域出发,通过对自己工作的自我检讨和自我反省,通过对文艺批评内部几组概念的思考,参与到当今对于文艺评论的讨论中。
技术批评与思想探讨
按照评论关切的内容,我将目前的评论文字分为两类,一类我称之为技术型的评论;另一类,我称之为思想探讨型评论。
技术评论,多针对作品中的具体问题,包括剧本的结构,导演的调度,演员的表演,有时甚至会具体到某个道具的使用是否准确。这一类的评论多半是非常专业的,大多评论者也都接受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这种评论,有的时候能直接起到应有的作用——那就是导演言听计从,会很快更改某些细节上的设计,甚或也有可能去修正一些结构性的要素。但这样的评论其实很危险。评论者往往从自己的观看立场、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思考某一个细节该怎么处理,但这种细节与导演的整体构思是否一致,与戏剧的走向是否合拍,却又是很难验证的。因此,经常的情况是,创作者对于此类评论视若不见。这其中除去创作者本身的“顽固”秉性之外(作为创作者,他要是对评论意见都言听计从,真是很难结构一部戏),过于技术性的评论,做得不好,就会有指手画脚的嫌疑,而看到自己的评论不被接受,因而怀疑创作者的诚恳,这就更为不必要了。
文艺批评的某些方面,比如说戏曲评论,有时就需要非常技术化的评论。真能把技术评论做好,其实已经很难,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恐怕更多的还是思想上的探讨。
大众媒介与“内循环”
像我这一拨的年轻学人,最开始的批评,直接面对的就是大众媒介,就是在大众媒介上发言并通过大众媒介传播。我最开始写的一些文章,会有许多“我想”、“我以为”之类的话——这一类的批评,与其说是在面对文本,不如说是在面对自我。这种“读后感”式的评论,有它一定的道理。许多并非戏剧专业的读者,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作品做出自己的感性判断,是非常容易和读者沟通的。我至今也很爱看一些读者的感性文字,因为其中保存着鲜活的观剧感受。但问题是,“读后感”的写作者拿出的个人感受式的评论是有限度的。如果批评家凭借着喜怒爱憎,对着作品指手画脚,有些自以为是的霸道,就变得面目无趣了。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