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伦理道德视角解析“人肉搜索”现象(1)

2015-06-20 01:11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从伦理道德视角解析“人肉搜索”现象(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人肉搜索”是一种网络社区互动搜索方式,这种新的
 [摘 要]“人肉搜索”是一种网络社区互动搜索方式,这种新的搜索现象本质上是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折射,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原因,并且这种搜索方式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肉搜索 道德 社会转型
  
  “人肉搜索”作为中国特色的网络社区互动模式,从2001年的“陈自瑶事件”首次发动到今年5·12大地震中,“人肉搜索”成为联系亲情,寻找失散亲人的最有利的工具,它关注的重心由私人领域转向公共事务领域,并越来越在社会道德和公共事务领域发挥作用。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它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本文将从伦理道德视角对其进行初步地探析。
  
  一、“人肉搜索”现象发展研究
  
  “人肉搜索”是“猫扑”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它的一般操作过程是:搜索需求方在网络社区发帖求问,作答依据的不是传统的固定的网络程序和资料库,而是无数网民的知识、经验、收集的信息和对问题的理解等,他们对同一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最后由提问者对答案进行筛选、综合等而得到最终的答案。
  “人肉搜索”自出现就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下面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通过研究发现,上述事件虽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领域,但却具有共同之处:
  (一)引发网民进行“人肉搜索”的问题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
  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原有规范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发生断裂,社会呈现出伦理道德观多元并存的局面。人们对此表现出茫然与无所适从,各取所需,自行其便。例如,“虐猫事件”一方坚持张扬个性的自由主义伦理观,而广大网民所坚守的是关怀和捍卫生命的伦理观。虐猫当事方的行为极大地刺激了广大网民的伦理信仰,使得广大网民对其进行“人肉搜索”,将其揪出示众。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搜索过程中应用相同的手段
  搜索手段通常为利用Google和百度等,在论坛、社区、贴吧等中搜索目标对象可能留下的注册痕迹,查其ID号,IP号等,最终锁定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资料。以“铜须门事件”为例,2006年4月,网民“锋刃透骨寒”在“猫扑”论坛上发帖,称妻子在玩网游过程中与游戏中某公会的会长发生网恋并出轨,依据“锋刃透骨寒”提供的聊天记录中的关键词和QQ号码等,网民很快查出“铜须”的真实身份。
  (三)“人肉搜索”最终目的在于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这一现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网民的自发参与。某一问题能够引起如此多的处于不同领域,来自四面八方甚至是全球各地的网民的关注,其中一重要因素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的伦理信仰和道德追求,在它的粘合下,网民组成了针对这一问题的临时性心理群体。﹙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决不排除个别网民的参与动机并非如此﹚这一群体以维护社会正义和伦理道德秩序为旗帜,针对某一问题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共同协作查出当事人的真实信息,最终在道义上进行奖善惩恶,从而达到自发地重构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以“藏独女生事件”为例,通过对王千源支持西藏独立行为进行批判,反馈给社会的信息是,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的道德美德。
  综上所述,这一现象本质上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折射,是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相互矛盾冲突的过程。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路小超
上一篇:论服务型行政文化的构建(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