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生态美:中国器乐演奏艺术的文化价值(1)(2)

2015-07-19 01:09
导读:人与自然相互体认的特征,在器乐的演奏中体现得更充分。中国传统器乐艺术的演奏一方面强调形象塑造的音效,另一方面却不能缺少人的主观情绪。它是
  人与自然相互体认的特征,在器乐的演奏中体现得更充分。中国传统器乐艺术的演奏一方面强调形象塑造的音效,另一方面却不能缺少人的主观情绪。它是一种情绪的体现,,古代文人离愁别绪、伤秋怀古、思乡忆旧,很多时候是抚琴吟唱。或置身清幽的高山深涧,或聚集于简单的古道驿站;或花前月下的形单影只,或酒馆青楼的杯盏交错,中国传统器乐质朴自然、悠扬婉转的旋律似乎成了文人情感唯一的依托。把人的喜怒哀乐托付于吹竽鼓瑟,与其说是人与人的交流,不如说是人与自然的交流。
  在中国传统乐器具体演奏方法上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支持的意义。例如,在演奏埙、笛子、箫之类的吹奏乐器时,在悠扬的旋律中必然会出现人盼气息节奏,也就是演奏者换气时旋律的停顿和吸气时的噪音。人的肺脏是吹奏类乐器演奏时的风箱,这种生物性气囊与诸如苏格兰风笛、手风琴之类乐器的风箱相比,它的气流供给是不连贯的。由此导致的旋律停顿和换气噪音在中国吹奏类器乐演奏中都存在,但是,在音乐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中,这种节奏似乎并没有打断音乐的流动,相反这种节奏好像成了器乐本身的节奏。这种音乐的节奏深深打上了人的烙印,说明了人在器乐演奏中具有与乐器同样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传统的弦类乐器的演奏中也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况,古筝、古琴演奏中手指与琴弦在弹拨滑动时的摩擦声,扬琴类乐器敲击的碰撞声。这些存在于每一个圆:润音符之前的噪音往往都会被音乐欣赏者忽视。中国传统器乐演奏在追求旋律流畅的同时更看重音乐艺术行为的“真实”,更注重音乐形式的自然,所以演奏中暴露人在旋律中的存在;在追求乐器以自然物质为基础的音效的同时,没有刻意掩藏人在演奏时发出的各种噪音。从这一角度看,甚至可以把中国传统器乐演奏的旋律称为“元音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中国传统器乐演奏的自然属性背后,蕴含的是人与自然共同参与的生态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互关系。所以,中国传统器乐演奏艺术既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参与意识以及对环境客体的依赖性,也体现了音乐旋律物质基础的存在和自然属性的存在,作为主体的人与自然的狂欢共同创造了具有生命呼吸节奏的旋律。
  
  三
  
  从中国器乐艺术的表现内容中也能考证出生态美学意义,而且更能说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牛态追求和指向。中国历代。积累下来的器乐名曲,从表现内容上可以将作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表现人类活动场面为主的作品:如《十面埋伏》、《塞上曲》、《龙船》等二是主要刻画优美自然环境的作品,如《姑苏行》、《百鸟朝凤》、《梅花三弄》等;三是借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的情感的作品,如《渔舟唱晚》、《流水》等。其中第一类集中表现人的社会活动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生态美学意义更多存在于社会生态美学和文化生态美学领域,本文对此不予详论。后两类作品却直接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本文也将着眼于这两类作品来探讨中国器乐艺术的生态美学意义。
  《百鸟朝凤》是一首经典的唢呐名曲。唢呐虽是从阿拉伯传人中国的乐器,但这种乐器的发扬光大却是中国人来完成的,其中《百鸟朝凤》将这一乐器的表现力演绎到了一种极致。作品展示的是黑夜消退、曙光初现时大自然的生动景象,演奏中摹仿了布谷、燕子、画眉、百灵等各种鸟的鸣叫,用音乐语言塑造了人类向往的美好环境。而公鸡的啼呜和母鸡下蛋后咯咯咯的叫声又使作品带有明显人类生活的痕迹,所以,作品是想通过纯美的自然来映照出人类的生活理想,通过对自然的赞美来表达对自然依赖的态度。笛子名曲《姑苏行》表现的是古城苏州秀丽的风光,这支由昆曲音乐和江南丝竹音调改编而来的曲子,曲调优美,婉转悠扬,刻画了江南水乡碧波泛光、垂柳轻摇的美景。苏州美景多是人的杰作,但音乐作品却把它推向了自然的背景,尽可能地展示出它的自然属性。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表达了人类想到自然中去寻找对自我的体认,是人的生态意识的自然流露。二胡名曲《空山鸟语》生动表现了清幽静谧的山谷中百鸟争鸣的景象,作品展现在眼前的是自然的生气,暗暗涌动的却是人的情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人语”是从鸟的鸣叫声中传达出来的,作者借鸟之“语”转达了人之情,其实就是自然与人共生意识的表现。表现人在自然中寻找人格印证的音乐作品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古琴曲《梅花三弄》。作品出现了三次的主体旋律刻画的是百花凋敝的严寒雪夜,梅花傲然挺立,轻吐芳香,但作品却直指人的坚贞不屈和傲骨棱棱。古琴曲《雁落平沙》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刻画了大雁在空中飞舞盘旋,而作品真正的追求却在秋高气爽、风静平沙画面之外,作品“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这些作品打通了人类与自然的隔阂,通过人主体情感客体化和自然之物的人格化实现了生态的平衡。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把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在作为表现内容的作品的生态美学意义就更清楚了,这类作品直接刻画了人类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祥和的生存状态和幸福的生命体验。古筝曲《渔舟唱晚》描绘的是夕阳西下的湖滨,渔舟自远处归来的画面,作品首先以摹仿波浪的音效来表现幽美、静谧的湖面;接着通过节奏变化和演奏方法的变化来表现渔舟归来时的热闹场面,划桨声、摇橹声、浪花飞溅声中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作品中,自然的湖承载着收获的人,收获的人又感染着自然的湖,人因湖而惬意,湖因人而灵动。这是一卷人与自然生动的交辉图。由福建民歌《采茶灯》改编的高胡、古筝三重奏随想曲,在描绘鸟语花香、潺潺流水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还描绘了人们喜悦的劳动场面。广东小曲《雨打芭蕉》在描摹芭蕉摇曳婆娑之态的同时,也表现了人们的欢偷之情。这些作品中的自然是属于人内心的自然,这种人与内在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生态美的体现。
  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存在的共同基础是“道”,人与万物的共同本性也是“道”,而最终是“道法自然。所以以自然规律为先、遵循自然规律是我国传统生态思想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民族性的根本体现。民族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内容,而在传统音乐的民族性内涵里,艺术的生态美学意义又是其核心。它体现的不只是一种技术存在,也不只是一种人的简单创造对象,它更是人的情感、思想在自然中的延伸。“音乐不只是一门艺术,一种职业,一项技能,还应该是一种人生态度。”现代流行音乐极力张扬自我情绪的同时,音乐艺术兼顾民族性的追求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觉悟的不但是生态美的概念,实际上也是人类精神的自我超越,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自我超越。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张缙 何圣伦
上一篇:辩证互动发展: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