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生平第一次邂逅史铁生,是在高中课堂上,在他的《我与地坛》中,看他在荒园与绝望中寻求希望。不曾想再遇他,竟会是在《命若琴弦》那群山苍莽的野羊坳里,跟随他的脚步继续顽固地探求生存的意义……
不论是他还是他的作品,就像我说的,我们不过是有两次交集罢了,谈不上深知。然而就是这两次的碰撞,让我心甘情愿地成了他文字下的俘虏。相信凡读过《命若琴弦》,都毫无例外堪称它经典,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我深究其中蕴含的价值,我自认资历尚浅,恐怕非我力所能及的,只能浅探作罢!
“莽莽苍苍的群山,一老一少的两瞎子,以说拉唱为生……”开篇寥寥不过数百字,“故事环境、人物、事件”这小说三大要素却尽在其中。故事情节更是简而简之,通篇唤得出名字的人物不过三个——老瞎子,小瞎子以及兰秀儿,而整个故事就在那冬天的野羊坳里,在老瞎子和小瞎子绕有趣味却又意蕴深长的对话中缓缓展开来。我想,没有比这更简单的故事情节了,其语言之精炼,非常人能及!
贯穿全文,写景的不过三四处,却是每一处都暗含弦外之音,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既是环境描写,又是情感流露,非得有不可。第一处是开篇之处, “苍莽的群山,方圆几百上千里的大山,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地渲染一种凄清荒凉之景,开笔便触动了读者最柔弱的心弦,产生一种沉重沧桑之感;第二处是抵达野羊坳时,“太阳也平静了,蝉鸣也舒缓了。”愉悦之景背后,实是因为老瞎子断定重见光明的日子兴许就在野羊坳了,他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在老瞎子得知药方真相后,景随情变“漫天大雪,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此情此景,就像他灰冷的心情,毕生愿望就在那片沉寂中消失殆尽。故事的起伏也就不动声色地镶嵌在这景色的变换中。没有了这变换之景的映衬,情感也iu无所寄托,故事倒显得苍白了!
史铁生笔下的环境,读来感觉总少不了那么一股凄清荒凉之感。都说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我想这必定与他生平经历有着莫大的关联,兴许这就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吧!
有人说这是一篇以挑战荒诞领悟生存意义的小说。我颇有同感,在我看来,它承载着宿命与信念的终极较量,展现的是真瞎与假瞎的两样人生。
他们生来就是残缺的瞎子,这是他们的宿命。老瞎子一辈子的愿望就在弹断那一千根弦上,就为了能看看世界,哪怕一眼,而支撑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就是那张小小的药方。这是他唯一的信念,却就在触碰到梦想的那一刹那,才发现原来什么都是空的。这多么荒诞而又悲怆!这似乎也应证了史铁生的宿命观,他说:“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的路。”既然只有一条命定的路,是不是就意味着不用把握命运。并不是这样,史铁生曾说过,生命由梦想展开!尽管也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像老瞎子那样,总在即将达到终点,触碰到梦想的那一刹那,猛然发觉一切终归虚无。可有一点是不变的,因为有了那个虚设的目标,有了信念的支撑,我们的生命才有了生机,我们也在那个过程中获得了快乐,这就已经足够。记得有这样一句话, “生命本身是无意义的,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是什么意义。”,于是,我们必须有这么一个目标和信念来支撑我们,寻得存在的价值,赋予生命意义。也许这最终并不能改变宿命,可没有目标、没有梦想、没有信念的人生是不值得过也是毫无意义的。我想,这才是史铁生真正想告诉我们的。
史铁生认为,人生而就是有缺陷的,因为残缺,完美才得以展现。生命的残缺,反而为人克服困难,超越自己展开了可能空间。而相比于精神上的缺陷,身体上的缺陷又算得了什么呢?的确,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社会里,精神缺陷与人们无限膨胀的物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瞎子明明是个残疾人,可在我眼里,他更像是个参透人生的高人。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身体的缺陷,而是在困境中悟得人生真谛。这是多少健全的人都难以企及的!“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了……”、“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这些话仍犹然在耳,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不必去追究结果会是什么,尽力了,好好地享受每一个过程,就够了!
史铁生曾说过,“只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在他看来,写作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意义的证明。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受到他对生存意义、生命本质的不懈探索和追问。《命若琴弦》也不例外,有人说文中的老瞎子即是史铁生的化身,也有人说,兴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史铁生笔下的瞎子!是或否,答案在每个读者心中,只有自己最清楚。
在这篇小说中,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和睿智的言辞演绎着别样一种残缺里的完美,让我们跟随老瞎子一起去扣问人的生存意义,让我们在思考中接受心灵的洗涤,共享精神之餐。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这部作品能够经久不衰,被奉为经典的缘故吧!
论文出处(作者):玉兰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