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六、用乡村中国的眼光看现代文明:都市小说的开始
虽然沈从文的小说给人的印象,主要是描写湘西的乡村中国,其实他的城市小说几乎占了全部作品的一半。在《沈从文文集》中的小说,有76篇以城市为主题,87篇以乡村为主题。(13)在他描写乡村社会的小说中,对都市文明的批判也有所表现,像《雨后》、《萧萧》、《夫妇》、《菜园》、《三三》、《贵生》等小说,就是很好的例子。沈从文的这些乡村小说,不只表现区域文化,他更以乡村中国的文学视野,一方面监视着在城市商业文明的包围、侵袭下农村缓慢发生的一切,同时又在原始野性的活力中,显现都市人的沉落灵魂。(14)例如,在《三三》那篇小说中呈现的便是乡村中国的自然人发现都市人的病态及荒谬性。小说通过象征性的语言,解剖了乡村中国与城市中国的第一次相遇后,乡村人对城市的梦幻开始破灭,而大自然的灵药也救治不了城市人的死亡,因为他患的已是第三期的痨病。
在另一篇充满抒情幻想的抒情诗小说《夫妇》中,城市人在现代文明的污染与压力下,生命变得空虚,因此患上神经衰弱症。最后他回归大自然去寻找自然的生命力来治疗自己的病。可是原本潜藏着生命力的乡村世界却正在都市文明的侵染下逐渐失去原始的人性美与生命力。保护乡村的团卫就是都市文明的化身:它乱用权力,虚伪,公报私仇。《菜园》中的“县府”,胡乱处决玉少琛及其妻子,代表现代文明只是一场惨无人道的政治斗争,在白色恐怖中,许多无辜的老百姓惨遭杀害。这是另一种现代文明带来的灾难。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七、揉诗、游记、散文与抒情幻想成一体的小说
吴福辉曾指出,沈从文最教人迷醉的作品,是以湘西沅水流域为背景,描绘富有传奇神秘色彩的苗族人民生活的小说。在这些作品里,他试验把抒情诗、散文、游记笔调揉进小说里,结果创造了突破性的新小说。(20)在上面讨论鲁迅、废名、施蛰存等人反映现代物质文明侵袭与毁灭乡村小说时,我们已注意到沈从文对他们的写实小说中的抒情、幻想、忧郁的气氛非常重视。他在其他论中国现代作家的文章里,特别注意以抒情诗、散文、游记笔调写的作品。
沈从文自己认为他曾努力在散文与小说中揉游记、散文和小说为一体,这是《新废邮存底》(1947)中的一段话:
用屠格涅夫写《猎人日记》方法,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为一,使人事凸浮于西南特有明朗天时地理背景中。一切还带点“原料”意味,值得特别注意。十三年前我写《湘行散记》时,即有这种企图……这么写无疑将成为现代中国小说一格,且在这格式中还可能有些珠玉发现。(《文集》,12:68)
他主张打破小说、诗歌、散文之观念界限,因此也劝别人去尝试开拓这种新文体。除了揉诗、游记、散文成一体,沈从文也尝试把抒情幻想放进写实的、充满泥土气息的小说中。在《短篇小说》一文中,他一再强调“诗的抒情”在任何艺术中都应该放在第一位,因为它能带来特殊的敏感性能,因此他特别推崇施蛰存“多幻想成分”,“具抒情诗美的交织”的小说。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沈从文在《沈从文散文选·题记》中,自我肯定他的小说异于同时代之作家:
我的作品稍稍异于同时代作家处,在一开始写作时,取材的侧重在写我的家乡……想试试作综合处理,看是不是能产生点散文诗的效果。(《文集》,11:80)
《夫妇》根据其《后记》,那是沈从文自认为是用“抒情诗的笔调”写的小说。我也曾分析过《渔》,这是大量注入抒情幻想,成功发挥揉诗、散文、小说成一体的代表作。在这篇小说中,一个复杂的主题结构,野蛮族人的好杀习惯,复仇、爱情、人类美丽黑暗的心灵,静静的在朦胧的月下的河流、古庙、木鱼念经声中,挥舞宝刀声中、枯萎的花里展现出来。(21)
八、沈从文小说理论的前卫性与现代性
在西方文学理论中,原始主义(primitive)与前卫主义(avant-garde)是现代主义(modernism)的试金石。(22)沈从文响往原始的生命形式,喜爱采取超现实的新观点来理解生命,同时又喜欢尝试用全新的语言文字来进行创作,理解生命的各种形式,譬如在他同代作家中,没有人敢提倡,把创作看成“情绪的体操”。沈从文是少数敢于极地的试验新的文字性能,把它扭曲地加以使用的作家:
不少文章并无何等哲学,不过是一堆习作,一种“情绪的体操”罢了。是的,这可说是一种“体操”,属于精神或情感那方面的。一种使情感“凝聚成为渊潭,平铺成为湖泊”的体操。一种“扭曲文字试验它的韧性,重揉文字试验它的硬性”的体操。(《文集》,11:327)所以他即使不算是前卫作家,也该属于敢于创新的现代派作家了。(23)
1941年,他自己完全知道他所写的小说很创新,与一般作品不同,与流行的见解不一样,很多人觉得莫名其妙: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我写的小说,正因为与一般作品不大相同,人读它时觉得还新鲜,也似乎还能领会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至于听到我说起小说写作,却又因为解释的与一般说法不同,与流行见解不合,弄得大家莫名其妙了。(《文集》,12:122)
沈从文在1988年5月10日逝世前不久,他对文学的看法还是很前卫的。当凌宇问他小说中的一些主题意义时,他回答:
你应该从欣赏出发,看能得到什么。不宜从此外去找原因。特别不宜把这些去问作者,作者在作品中已回答了一切。(24)其实沈从文早在1935年在《给一个读者》里,已肯定文学作品的有机组织与独立生命:
应从别人作品上了解那作品整个的分配方法,注意它如何处置文字如何处理故事,也可以说看得应深一层。(《文集》,11:332)他很害怕读者为了寻找作品以外的东西,而“毁坏了作品的艺术价值”。这种文学观,使人想起近年来西方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作者的死亡”的观念:艺术作品一旦产生,就意味着艺术家的死亡,艺术只是其自身……文本,而读者观众可以再创造新的艺术空间。(25)所以迟至1980年,沈从文说他写小说是“企图从试探中完成一个作品”:
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企图从试探中完成一个作品,我最担心的是批评家从我习作中寻“人生观”或“世界观”。(26)
附注:
(1)王润华《从艾略特“诗人批评家”看沈从文学批评》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术论文第90种(1993),1-26页。
(2)《沈从文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1982-1985)共12册。本文内文简称《文集》,如注明11:96-235,表示第11卷,96-253页。
(3)王润华《从艾略特“诗人批评家”看沈从文学批评》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术论文第90种(1993),6-10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关于沈从文这几年的写作生活,见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传》(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82-164页。
(5)这段引文引自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北京三联书店,1985),156-157页。原出现在《烛虚·小说作者与读者》。
(6)这些小说世界,在这些书中,都有讨论: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王继志《沈从文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贺兴安《楚天凤凰不死鸟:沈从文评论》(成都出版社,1992);赵园编《沈从文名作欣赏》(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Jeffrey Kinkley,TheOdyssey of Shen Congwe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7)参考Jeffrey Kinkley,Shen Congwen,PP.112-114;吴立昌《沈从文》,184-229页。
(8)我有专文论析这篇小说,见《一条河流上扩大的抒情幻想:探索人类灵魂意识深处的小说〈渔〉解读》。
(9)在凌宇、王继志、吴立昌等人的书中,都有对这些作品提供基本的分析。
(10)有关野花的象征意义,我有专文讨论,详见《每种花都包含着回忆与联想:沈从文小说中的野花解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术论文集,1995年出版。有关〈丈夫〉中夫权之醒悟,详见张盛泰《传统夫权失而复得的悲喜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九十二期(1992年第2号),99-113页。
(11)《抽象的抒情》与凌宇的对题辞的见解见《风雨十载忘年游》,收集于《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1-9;326-359页。
(12)我有专文探讨沈从文对鲁迅小说之批评,见王润华《沈从文论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新传统》见《鲁迅仙台留学9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仙台:东北大学语言文化部,1994),204-218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